韋迪岱,陳晉,鄭文明
(三亞市人民醫(yī)院,海南三亞 572000)
?
星形細胞瘤組織中PCNA、HMGB1的表達觀察
韋迪岱,陳晉,鄭文明
(三亞市人民醫(yī)院,海南三亞 572000)
目的觀察星形細胞瘤組織中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和高遷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表達變化。方法采用免疫組化SP法檢測70例份星形細胞瘤組織(腫瘤組)和20例份癌旁正常組織(癌旁組)PCNA、HMGB1,分析兩指標間及其與星形細胞瘤臨床病理參數(shù)的關系。結(jié)果腫瘤組及癌旁組PCNA陽性表達率分別為90.0%、45.0%,HMGB1陽性表達率分別為72.9%、0,兩組比較,P均<0.05。PCNA、HMGB1表達均與星形細胞瘤病理分級有關(P均<0.05)。星形細胞瘤組織中PCNA與HMGB1表達呈正相關(r=6.82,P<0.05)。PCNA陽性、陰性表達者生存期分別為(21.27±7.15)、(33.47±4.61)個月,HMGB1陽性、陰性表達者生存期分別為(20.58±6.33)、(35.18±4.55)個月,兩者比較,P均<0.05。結(jié)論星形細胞瘤組織中PCNA、HMGB1的表達升高,并與星形細胞瘤病理分級有關,陽性表達者預后差。
星形細胞瘤;高遷移率族蛋白B1;增殖細胞核抗原
星形細胞瘤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常見腫瘤之一,根據(jù)其惡性程度可分為星形細胞瘤(WHOⅡ級)、間變型星形細胞瘤(WHO Ⅲ級)和膠質(zhì)母細胞瘤(WHO Ⅳ級)。大量實驗表明,星形細胞瘤的病理過程與腫瘤的增殖、侵襲性相關[1]。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是一種核蛋白,與細胞的增殖狀態(tài)密切相關,可作為反映腫瘤細胞增殖程度與判斷預后的指標[2]。高遷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一種細胞因子,研究認為其參與了部分腫瘤的增殖、生長、浸潤與轉(zhuǎn)移。本研究觀察了星形細胞瘤組織中PCNA、HMGB1的表達變化,并探討其意義。
1.1臨床資料收集2010年5月~2014年6月三亞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顱內(nèi)原發(fā)星形細胞瘤患者70例,男46例,女24例;年齡29~74(48.6±13.2)歲,其中≤40歲31例,>40歲39例;腫瘤直徑≤4 cm 24例,>4 cm 46例;按WHO 2007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腫瘤分類標準[3],Ⅰ、Ⅱ級23例,Ⅲ級26例,Ⅳ級21例。所有患者均經(jīng)病理證實且術前均未行放化療。手術留取原發(fā)星形細胞瘤組織70例份(腫瘤組),另取20例份癌旁正常組織作為對照(癌旁組)。
1.2PCNA、HMGB1檢測方法采用免疫組化SP法。收集石蠟包埋的組織標本,常規(guī)切片(厚4~5 μm)、脫蠟,蒸餾水漂洗3遍,加入5%BSA,4 ℃條件下放置30 min,分別加入一抗4 ℃條件下過夜,次日沖洗后加入二抗,DBA顯色,蘇木素復染,脫水、透明、封片后鏡檢。PBS代替一抗作為陰性對照,已知抗體陽性標本作為陽性對照。結(jié)果判定標準:HMGB1陽性染色為細胞質(zhì)內(nèi)出現(xiàn)棕色細小顆粒,PCNA陽性染色為細胞核內(nèi)出現(xiàn)棕黃色乃至棕褐色顆粒。每一張星形細胞瘤切片選取連續(xù)的10個高倍視野(400×),每個視野計數(shù)200個細胞,分別統(tǒng)計其中的所有陽性細胞,計算陽性率。
1.3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PCNA、HMGB1表達比較腫瘤組及癌旁組PCNA陽性表達率分別為90.0%(63/70)、45.0%(9/20),HMGB1陽性表達率分別為72.9%(51/70)、0,兩組比較,P均<0.05。
2.2PCNA、HMGB1表達與星形細胞瘤臨床病理參數(shù)的關系結(jié)果見表1。由表1可知,PCNA、HMGB1表達均與星形細胞瘤病理分級有關(P均<0.05)。
2.3星形細胞瘤組織中PCNA與HMGB1表達的相關性星形細胞瘤組織中PCNA與HMGB1表達呈正相關關系(r=6.82,P<0.05)。
表1 PCNA、HMGB1表達與星形細胞瘤臨床病理參數(shù)的關系
2.4PCNA、HMGB1表達與星形細胞瘤患者預后的關系所有患者隨訪2 a以上。PCNA陽性、陰性表達者生存期分別為(21.27±7.15)、(33.47±4.61)個月,HMGB1陽性、陰性表達者生存期分別為(20.58±6.33)、(35.18±4.55)個月,兩者比較,P均<0.05。
星形細胞瘤是常見的惡性腦腫瘤之一,惡性程度及病死率高。星形細胞瘤的典型特征為腫瘤侵襲性及轉(zhuǎn)移,目前認為一些細胞調(diào)節(jié)因子及生物活性介質(zhì)在其中發(fā)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大量臨床試驗表明,高表達侵襲性生物因子的患者預后較差。因此,尋找一個星形細胞瘤新的基因治療靶點尤為重要。
PCNA是一種S期細胞核內(nèi)大量表達的核蛋白之一,在DNA的合成調(diào)控中發(fā)揮至關重要的作用[4]。細胞無限增殖被認為是腫瘤發(fā)生機制之一,腫瘤細胞的增殖活性與腫瘤的浸潤、轉(zhuǎn)移和預后密切相關[5]。有研究[6,7]表明,正常胃黏膜組織PCNA不表達,而胃癌組織中PCNA呈高表達,分化程度越低,含量越高。本研究顯示,腫瘤組PCNA陽性表達率高于癌旁組,PCNA表達與星形細胞瘤病理分級有關,PCNA陽性表達者生存期短于陰性表達者。
HMGB1是一種細胞因子,研究[8]認為其參與了腫瘤的增殖、生長、浸潤與轉(zhuǎn)移。近年大量研究[9~12]證實,HMGB1與胃癌、結(jié)直腸癌、胰腺癌的侵襲及淋巴、血液轉(zhuǎn)移相關。HMGB1在多種腫瘤和未成熟細胞中表達豐富,趨化作用可被其誘導產(chǎn)生,參與腫瘤細胞轉(zhuǎn)移。本研究顯示,腫瘤組HMGB1陽性表達率高于癌旁組,HMGB1表達與星形細胞瘤病理分級有關,HMGB1陽性表達者生存期短于陰性表達者。我們推測,可能與HMGB1通過Ras、MAPK途徑,促使MAPKs磷酸化,進而激活NF-κB,而NF-κB是一種重要的核轉(zhuǎn)錄因子,存在于真核細胞中,其與基因上啟動子區(qū)的固定核苷酸序列結(jié)合啟動基因轉(zhuǎn)錄,從而完成細胞增殖與分化、腫瘤形成與轉(zhuǎn)移等一系列重要生物學功能[13]。
綜上,星形細胞瘤組織中PCNA、HMGB1的表達升高,并與星形細胞瘤病理分級有關,陽性表達患者預后差。
[1] 李婷梁,穎莉,余力.腦膠質(zhì)瘤組織中血管生成擬態(tài)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中華神經(jīng)醫(yī)學雜志,2014,13(9):929-933.
[2] 陸曉峰,陳剛.胃癌組織中PCNA、COX-2、p53及EGFR的表達及其與預后的關系[J].山東醫(yī)藥,2012,52(41):39-41.
[3] Louis DN, Ohgaki H, Wiestler OD, et al. The 2007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 Acta Neuropathol, 2007,114(2):97-109.
[4] 趙魯笳,邢廣瑩,王美華,等.進展期胃癌P53蛋白和PCNA/cyclin的表達[J].大連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33(3):220.
[5] 魏昕,楊舉倫.Ki-67和PCNA表達與乳腺癌及乳腺癌化療敏感性的關系[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4,11(30):1549-1551.
[6] 宋國智,李利敏.人腦膠質(zhì)瘤中PCNA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腦與神經(jīng)疾病,2012,20(2):133-136.
[7] Kayaselcuk F, Zorludemir S, Gumurduhu D, et al. PCNA and Ki 67in centralnervous system tumors: correlation with the histologicaltype and grade[J]. J Neurooncol, 2002,57(5):115-121.
[8] 劉輝,姚詠明,丁麗華,等.活化T細胞核因子2可介導高遷移率族蛋白B1促進白細胞介素-2轉(zhuǎn)錄表達[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0,27(7):1425-1428.
[9] 蘇衛(wèi)民,畢明宏.HMGB1/MMP9在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臨床肺科雜志,2012,17(8):1463-1465.
[10] 張世棟,徐美林.HMGB1和NF-KBp65在非小細胞肺癌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J].山東醫(yī)藥,2011,51(8):17-19.
[11] 高寶全,李延青,李文捷,等.胰腺癌HMGBI表達及其與血行轉(zhuǎn)移的關系研究[J].中華胰腺病雜志,2008,8(5):308-311.
[12] 賀小燕,王海琳,陳曉紅,等.HMGB1在卵巢癌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1,11(4):695-697.
[13] 黃立鋒,李金鳳,姚詠明,等.黃芪甲苷對體外高遷移率族蛋白B1介導小鼠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J].國際中醫(yī)中藥雜志,2014,36(10):889-893.
10.3969/j.issn.1002-266X.2016.15.017
R739.41
B
1002-266X(2016)15-0050-02
2015-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