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序言中宣稱他在認識論上發(fā)動了“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進行的“哥白尼式革命”就是其先驗批判哲學的發(fā)端:第一,推動了哲學研究活動的轉向,為認識論研究開拓了新天地;第二,康德在認識論中高揚主體在認識活動中的能動性作用;康德對主體的認識能力和認識過程系統(tǒng)考察之后,提出了認識發(fā)展階段的思想。從人類認識發(fā)展史的角度來看,這場革命構成了人類認識史的一次重大轉向,并對西方哲學發(fā)展產生了劃時代的意義。
【關鍵詞】 “哥白尼式革命”;認識論;唯理論;經驗論;歷史意義
一
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者,對德國哲學研究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而且對近代西方哲學進行了一次徹底的大檢閱,對近代以來的西方哲學地發(fā)展起到了巨大地推動作用。正如人們常說康德哲學是“現代哲學的源泉”,是“認識論和形而上學歷史上的轉折點”。[1]康德哲學被譽為哲學史上的一場革命,而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進行的“哥白尼式革命”就是其先驗批判哲學的發(fā)端。
二
自近代以來經驗論和唯理論的爭論,使得西方哲學在認識論問題上陷入困境,最終走向了死胡同。這種無休止的爭論,一方面,意味著我們不能證明我們關于客觀對象的科學知識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作為建構科學知識的基礎即理性也發(fā)生了動搖,開始懷疑理性的能力。
康德所建立的批判哲學充分汲取了兩派哲學(經驗論和唯理論)的長處,康德主張“調和”經驗論和唯理論??档抡J為,科學知識的構成有兩個缺一不可的元素:其一,是由感覺經驗提供的后天質料,作為認識內容的基礎來源;其二,是認識活動主體所具有的先天知識形式,作為認識可能的先天條件。在康德看來,為了確保科學知識的客觀性,需要同意經驗論的基本原則??档轮赋觯骸拔覀兊囊磺兄R都從經驗開始,這是沒有任何懷疑的”。[2]但是,康德又批判經驗論,認為經驗論者只是強調感覺經驗的作用,卻沒有考察感覺經驗是如何可能的,也沒有為科學知識的普遍必然性提供保障。因此,康德又贊同唯理論對經驗論的批判,認為科學知識僅靠后天感覺經驗是不可能的,科學知識的普遍必然性只能來自先天。這樣一來,一方面,如果知識必須建立在后天的感性經驗基礎之上,則不可能具有普遍必然有效性;另一方面,知識想要具有普遍必然性,則只能來自先天??档聦⑦@個難題歸結為:我們如何能夠先天地去經驗對象?也就是說,普遍必然性的知識必須同時具備經驗的和先天的要素。然而,如果我們依照自古希臘形而上學就已形成的關于知識的傳統(tǒng)觀念,即只有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的觀念,才能是真實可靠的并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識。這樣一來,我們則無法證明知識的普遍必然性,因為,我們不能說明客觀世界中的事物及其屬性是怎樣進入到主體的意識世界之中的,而且也不能說明建立在后天感覺經驗基礎之上的知識如何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并使之成為科學的知識。
在康德看來:“我們不妨試試,當我們假定對象必須依照我們的知識時,我們在形而上學的任務中是否會有更好的進展……如果直觀必須依照對象的性狀,那么我就看不出,我們如何先天地對對象有所認識;但如果對象(作為感官的客體)必須依照我們的直觀能力的性狀,那么我倒是完全可以想象這種可能性”。[3]因此,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關于知識論的知識應依照對象完全顛倒為對象應依照知識,以此來解決普遍必然性的知識何以可能的這一認識論問題??档掳炎约宏P于知識與對象關系的假設,即“對象應依照知識”稱之為“哥白尼式革命”。休謨的懷疑論使他從獨斷論的迷夢中覺醒,而“哥白尼式革命”的結果則找到了解決休謨問題的途徑。不過,在羅素看來,這不是“哥白尼式革命”,而是“托勒密式的反革命”。
三
康德通過“哥白尼式革命”構建的認識論思想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推動了人類認識論發(fā)展。德國作家亨利?!ずD凇墩摰聡分姓f到:“人們說,陰魂一看見劊子手的刀就要發(fā)抖?!绻藗儼芽档碌摹都兇饫硇耘小放e在他們面前,他們又將多么驚慌失措!在德國,這部書便是砍掉了自然神論頭顱的大刀”。這足以看出康德的認識論革命所擁有的歷史地位及其影響。
第一,康德“哥白尼式革命”推動了哲學研究活動的轉向,為認識論研究開拓了新天地。自古認識論產生以來,哲學研究就形成了本體論和認識論兩個領域,但在近代以前,本體論是哲學研究的主要領域。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發(fā)展,認識論的歷史地位逐漸發(fā)生改變,最終成為哲學研究的重心。在康德之前的哲學家,對于認識論問題的研究只注重對客體進行考察,并沒有注重主體的因素或是不加考察地斷定主體所具有的認識能力,使得認識論問題不但沒能被解決,反而最終陷入困境。康德認為,在把外部世界確定為認識對象之后,必須首先考察認識主體的認識能力和認識活動發(fā)生的內在機制,這樣才能夠解決如何認識客體的問題,才能克服以往認識論陷入的困境。
第二,康德在認識論中高揚主體在認識活動中的能動性作用??档碌摹案绨啄崾礁锩奔畜w現了主體能動性思想??档轮赋觯ɡ碚撛跊]有系統(tǒng)性考察主體所具有的認識能力之前,就斷定人的理性能夠把握認識對象并且形成普遍必然的知識,因而陷入了獨斷論。然而,經驗論尤其是懷疑論的休謨把認識活動僅看作是主體范圍內的活動,他不僅否定物質實體而且也否定精神實體,最終陷入了懷疑論。康德在批判以往認識論思想和考察人的認識能力之后,形成了他的關于認識過程的思想。感性提供材料,知性進行加工,并把它放到“最高統(tǒng)一之下”,即由理性最后概括而為系統(tǒng)完整的知識。在認識活動過程中,主體依照先天具有的知識形式去綜合由物自體刺激而形成的感性經驗材料,由此生成關于現象的知識,這就是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確立的主體性原則,突出主體在認識活動中的主體能動性。
第三,康德對主體的認識能力和認識過程系統(tǒng)考察之后,提出了認識發(fā)展階段的思想??档略凇都兇饫硇耘小分邢到y(tǒng)闡述了主體具有的三種認識能力及其發(fā)展階段,即感性認識、知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以說明知識如何可能的問題。感性是主體通過感性直觀認識個別事物,解決了數學知識如何可能的問題;知性是主體運用先天具有的知性范疇體系把握特殊事物,解決了自然科學知識如何可能的問題;理性是把握對象的普遍性,解決了關于自在之物的認識。沒有感性則沒有認識對象,沒有知性則沒有思維對象。感性認識、知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在一個完整的認識活動中是有機統(tǒng)一、缺一不可的,“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始于感官,由此前進到知性,而終于理想”。黑格爾在《小邏輯》中評價到 ,康德是最早明確地提出知性與理性的區(qū)別的人。
康德的認識論革命對認識論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不論就其認識論本身具有的偉大歷史意義所帶來的積極結果,還是其認識論本身內在的缺陷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康德之后的哲學家的認識論思想都或多或少受他的影響,有的發(fā)展了其認識論的科學價值,有的從其理論缺陷中發(fā)現了認識過程的矛盾性并去探索認識的內在機制,這些都對認識論的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楊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P1.
[2] 婁永清,林昆勇.康德先天圖式與認識論革命[J].創(chuàng)新,2007(2)1.
[3] 程惠蓮.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主體能動性思想[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3)15.
【作者簡介】
張啟森(1993.3-)漢族,西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2015級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