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霞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9-0095-01
預學是學生學習課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預學,即:上課前對即將要學的課本內容進行閱讀,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數(shù),以便于掌握聽課的主動權,是一種學習方法。怎么在教學當中很好的應用預學呢?首先要在上課之前給學生布置方向性預習提綱,讓學生有所遵循。學生課前做了充分預學,不僅提高了教學效果,更提高了學生自學能力。
一、怎么預學
預學,要對學習新內容所需的舊知識(或預備知識)做充份準備,知道即將要講些什么,要解決什么問題,采取什么方法,重點關鍵在哪里,等等。一般采用邊閱讀、邊思考、邊書寫的方式,把內容的要點、層次、聯(lián)系劃出來或打上記號,寫下自己的看法,最后確定聽課時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以提高聽課的效率。
二、預學要擠時間
由于現(xiàn)在的學生功課都壓力大,所以學生在每次上課前,不見得有時間預學功課。有時老師講得快一點,有些知識就無法吸收。所以要善于利用每一分鐘預學。據調查,很多愛好社會活動的學生,即使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活動方面,卻仍然成績優(yōu)秀。相反地,有些同學整日埋首于書堆也不見成績好。他們之間存在這什么差異呢? 其實,社會活動多的學生也一樣要花時間讀書,很可能他們比其他同學更了解上課流程,為了能收獲雙倍以上的讀書效益,都是在預學方面做得很好。
三、顯著的預學效果
預學功夫下得好,大致可以理解透課堂上百分之九十的內容。最后期末復習時,把平時理解不透的百分之十的部分作為重點學習。相反地,如果不注意預學的功夫,可能課后得花費數(shù)倍的時間才能產生相同的效果。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講課要備課,學生上課更要備學,這也就是預學。預學在學習知識的整個過程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課前如果沒有準備,聽課就顯得被動了,課堂上要聽講,記筆記,就顯得既聽得緊張,又記得忙亂,對什么是重點,哪些是難點,根本就抓不住,那么在復習的時候就會費時費力。如果學生課前有準備,那么聽起課來就主動了,課堂記錄就有了重點,對老師的啟發(fā)性問題的反應就快。實踐證明,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正確的學習方法,加上良好的學習習慣無疑是取得好成績的法寶。好的習慣不僅能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會使人受益終生。
四、預學的任務及方法
平時,許多同學一聽老師說要預學,就把課文看了一遍了事,他們認為這就是預學了。那么這算不算預學呢?我想,這僅僅是預學的一個步驟,那么到底怎樣才算是預學呢?怎樣預學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呢? 總的來說,預學可以先從老師布置的預學內容做起。預學就是在看的過程中,找出哪些地方看得懂,哪些地方看不懂,哪些地方感到困難,哪些地方覺得有問題。至于具體的步驟應做到以下幾點。
1.理清課文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習之前應通讀教材,了解教材的結構和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在進行具體的課文學習前,要了解本課讀寫訓練的要求,在這過程中初步看出各篇課文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個性來。課前的提示及課后的練習均是幫助我們理解課文內容的很好資料,因此是決不能忽視它的作用的。這就有利于理清文章的結構脈絡,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語言特色。要善于啟發(fā)學生質疑,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查閱工具書或網絡
為掃清閱讀障礙,過字詞關,要多查閱工具書或網絡。一篇文章里,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同學們不認識的字,不會解釋的詞,不好理解的語句。那么同學們在閱讀課文的時候,就要眼、腦、手并用,將預學時遇到的這些問題用筆劃出來。如果這些問題書上有注解,那么閱讀時可以對照注釋,自己弄懂它的意思;書上沒有注釋的問題,那么就要利用工具書或網絡,查一查字典,特別是不要放過那些模糊的字詞,似懂非懂的句子。如果搞不清楚,可以在句子的下面用直線劃出來,再打上問號,當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時候,你就可帶著問題聽,就會理解得更透徹些。
3.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
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眾所周知,良好的環(huán)境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條件,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作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好課堂時間,要使學生在課堂中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預學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