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靈
(遠安縣人民醫(yī)院內二科,湖北 遠安 444200)
?
甲巰咪唑與丙硫氧嘧啶對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患者肝功能的影響*
王凌靈
(遠安縣人民醫(yī)院內二科,湖北 遠安444200)
目的探討甲巰咪唑與丙硫氧嘧啶對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患者肝功能的影響。方法選取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隨機分為A組和B組,分別給予甲巰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肝損傷情況、肝損傷程度及治療后肝功能指標變化。結果A組患者肝損傷發(fā)生率較B組患者顯著降低,但是A組患者肝損傷發(fā)生時間要快于B組患者,B組患者肝損傷程度較A組患者嚴重,治療后B組患者肝功能損傷以ALT↑為主且較A組患者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TBIL↑、AST↑、ALP↑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甲巰咪唑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較丙硫氧嘧啶對肝損傷的影響較小,且損傷程度主要以亞臨床癥狀為主,但是甲巰咪唑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肝損傷出現(xiàn)的時間較早,值得臨床上引起注意。
甲巰咪唑;丙硫氧嘧啶;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影響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簡稱“甲亢”,是由于甲狀腺合成釋放過多的甲狀腺激素,造成機體代謝亢進和交感神經興奮,引起心悸、出汗、進食和便次增多和體重減少的病癥,多數(shù)患者還常常同時有突眼、眼瞼水腫、視力減退等癥狀[1]。目前臨床上主要使用甲巰咪唑與丙硫氧嘧啶治療,雖然臨床療效得到肯定,但是其不良反應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尤其是對肝功能的損傷[2]。本研究旨在探討分析甲巰咪唑與丙硫氧嘧啶對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肝功能的影響,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3年9月—2015年10月本院內分泌科收治的110例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臨床和實驗室檢查均符合《內分泌學》[3]關于甲狀腺功能亢進的診斷標準,入選標準:所有患者均為初診,且意識清楚,T3、T4、FT3、FT4升高,同時伴TSH下降但均未高出正常值的2倍,排除標準:病毒性肝炎,甲狀腺毒癥心臟病患者、肝腎功能異常、惡性腫瘤及合并其它器質性病變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A組和B組,每組55例,A組患者男23例,女32例,平均年齡(35.71±5.05)歲,TBIL(14.58±4.36)μmol/L,ALP(105.46±25.43)U/L,ALT(36.41±8.20)U/L,AST(37.63±9.18)U/L,B組患者男19例,女36例,平均年齡(36.13±4.23)歲,TBIL(15.02±3.83)μmol/L,ALP(102.27±18.96)U/L,ALT(37.15±7.67)U/L,AST(37.95±8.54)U/L,經統(tǒng)計學檢驗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肝功能指標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本研究。
1.2治療方法 A組:Merck KGaA提供的甲巰咪唑片(批準文號:H20120406,規(guī)格:5 mg)治療,初始劑量為30 mg/d,患者的甲狀腺功能亢進的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甲狀腺功能指標恢復后,維持5~10 mg/d的劑量;B組:湖南漢森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丙硫氧嘧啶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3021639,規(guī)格:100 mg)治療,初始劑量為300 mg/d,患者的甲狀腺功能亢進的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甲狀腺功能指標恢復后,維持50~100 mg/d。
1.3觀察指標 (1)肝損傷程度評價:參照《藥物性肝損害診斷標準的演變和評價》[4]制定肝損傷程度評價標準,顯著:患者在治療后ALT超過200U/L或者TBIL超過66umol/L,同時患者出現(xiàn)肝炎癥狀或者黃疸;亞臨床:患者在治療后ALT或者ALP超出2倍以上,同時患者未出現(xiàn)肝炎癥狀或者黃疸;輕度:患者在治療后ALT或者ALP超過3倍伴有或者不伴有TBIL上升,同時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肝炎癥狀和黃疸;(2)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肝損傷情況、肝損傷出現(xiàn)時間、治療后肝功能指標(血清總膽紅素(TBIL)、天門冬氨酸轉氨酶(AST)、血清丙氨酸轉氨酶(ALT)、血清堿性磷酸酶(ALP))變化情況并進行比較。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AS11.0對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率或構成比表示計數(shù)資料,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完全隨機設計的t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Mann Whitney U分析,非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完全隨機設計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肝損傷情況比較 A組患者肝損傷發(fā)生率較B組患者顯著降低,但是A組患者肝損傷發(fā)生時間要快于B組患者,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肝損傷情況比較
2.2兩組患者肝損傷程度比較 B組患者肝損傷程度較A組患者嚴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肝損傷程度比較[n(%)]
2.3兩組患者治療后肝功能指標變化比較 治療后B組患者肝功能損傷以ALT↑為主且較A組患者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TBIL↑、AST↑、ALP↑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肝功能指標變化比較[n(%)]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內分泌系統(tǒng)最為常見的疾病,主要分為由彌漫性毒性甲狀腺腫、多結節(jié)性毒性甲狀腺腫和甲狀腺自主高功能腺瘤等引起,其主要致病機制是患者的甲狀腺出現(xiàn)病變后,甲狀腺激素異常增多,進入血液循環(huán)后對患者的組織和氣管進行作用,導致機體的神經、消化、循環(huán)等異常興奮和代謝亢進,與患者的年齡、病程及甲狀腺病變程度有關[5]。目前臨床治療主要是藥物治療,主要有丙硫氧嘧啶和甲巰咪唑,效果均較為顯著,但是兩種藥物均會出現(xiàn)免疫、皮疹、關節(jié)痛及肝損傷等不良反應,尤其是肝損傷成為其主要不良反應。
丙硫氧嘧啶為抗甲狀腺藥物,其作用機理是抑制甲狀腺內過氧化物酶,從而阻止甲狀腺內酪氨酸碘化及碘化,酪氨酸的縮合,從而抑制甲狀腺素的合成,同時,在外周組織中抑制T4變?yōu)門3,使血清中活性較強的T3含量較快降低,用于各種類型的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尤其適用于病情較輕,甲狀腺輕至中度腫大患者,但是其不良反應不容忽視,尤其是對肝功能的損傷,形成活性代謝產物具有肝毒性,可引起肝細胞的損傷,從而造成血清谷丙轉氨酶的升高[6]。甲巰咪唑為抗甲狀腺藥物,其作用機制是抑制甲狀腺內過氧化物酶,從而阻礙吸聚到甲狀腺內碘化物的氧化及酪氨酸的偶聯(lián),阻礙甲狀腺素(T4)和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的合成,除阻礙甲狀腺激素合成外,還有輕度的免疫抑制作用。可抑制B淋巴細胞合成抗體,降低血循環(huán)中甲狀腺刺激性抗體的水平,使抑制性T細胞功能恢復正常[7],同樣其對肝功能的影響要引起重視,及時給與適當?shù)闹委煛?/p>
本研究顯示:甲巰咪唑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肝損傷的發(fā)生率僅為12.73%,而丙硫氧嘧啶治療發(fā)生肝損傷的概率達到丙硫氧嘧啶29.09%,且丙硫氧嘧啶治療發(fā)生肝損傷嚴重程度高于甲巰咪唑治療,甲巰咪唑治療無顯著肝損傷患者,而丙硫氧嘧啶治療有3例患者出現(xiàn)嚴重的肝損傷,在治療后肝功能指標變化方面,兩種藥物治療者TBIL↑、AST↑、ALP↑無差異,但是ALT↑方面,丙硫氧嘧啶治療的患者更為顯著。
綜上所述,甲巰咪唑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較丙硫氧嘧啶對肝損傷的影響較小,且損傷程度主要以亞臨床癥狀為主,但是甲巰咪唑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肝損傷出現(xiàn)的時間較早,值得臨床上引起注意。
[1]廖戮繆,蒙碧輝,陸麗瑩.甲巰咪唑與丙硫氧嘧啶對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肝功能影響的比較[J].廣東醫(yī)學,2014,35(8):1249-1251.
[2]陳灝珠.內科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662.
[3]廖二元,莫朝暉.內分泌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601.
[4]陳成偉.藥物性肝損害診斷標準的演變和評價[J].中國臨床醫(yī)生,2011,39(01):68-71.
[5]施秉銀.甲狀腺功能亢進癥伴抗甲狀腺藥物所致肝損傷的識別與處理[J].中國實用內科學,臨床版,2011,6(9):654-656.
[6]王海玲,司濤.甲巰咪唑和丙硫氧嘧啶對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患者肝功能影響的研究[J].新疆醫(yī)學,2013,43(8):17-20.
[7]應愛華,高天舒.丙硫氧嘧啶與甲巰咪唑對甲狀腺機能亢進癥肝功能影響情況的對比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11(4):71.
王凌靈(1976—),女,湖北遠安人,本科,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內分泌臨床治療工作。
R581.1
B
1004-7115(2016)05-0547-02
10.3969/j.issn.1004-7115.2016.05.027
201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