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新(長汀縣第一中學,福建長汀366300)
?
詞匯教學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范建新
(長汀縣第一中學,福建長汀366300)
詞匯教學法對于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效率和在既定情境下運用語言的能力大有裨益,課堂對話的練習,詞匯、句型以及語法的快速記憶和背誦有利于從整體上提高高中生聽、說、讀、寫各項英語能力。將詞匯教學法運用到高中英語教學中,有助于學生更快速地輸入新鮮知識,并迅速內(nèi)化為流暢的語言輸出,從而從根本上提高高中生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
高中英語;詞匯教學法;詞塊教學
詞匯教學法最早是邁克爾·劉易斯在1993年出版的《詞匯法》中提出來的,他強調(diào)語言是由語法化的詞匯構成的,而不是由詞匯化的語法構成的,認為詞匯短語所提供的語言生成能力勝過語法結構。[1]詞匯教學法注重發(fā)展學習者的詞匯、詞組的熟練度和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中的實踐交流能力。在高中英語課課堂中使用詞匯教學法,能有效提高學生英語運用能力,提高考試成績。本研究重點圍繞高中英語詞匯教學法在課堂中的應用及實效性來展開。
本研究以XX市XX高中一年級兩個班的8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這些受試者隨機選定于兩個平行班,其中高一(1)班為對照班(N=40),高一(3)班為實驗班(N=40),兩個選定班級將通過“前測—教學活動—后測”的程序,并且在教學實踐中運用課堂觀察的方式展開輔助研究。為了進一步確定兩個選定班級之間英語學習的能力差異,筆者運用SPSS統(tǒng)計軟件對于兩個班級九年級期末英語成績進行了independent sample test(t test),t檢驗結果詳見表1。
表1 實驗班與對照班成績的獨立樣本t檢驗
預設假定總體置信度為95%,獨立樣本t檢驗p值=0.352。因其值大于0.05,表明選定班級之間的平均英語成績無顯著差異。從高一開學起,實驗班進行詞匯教學法,通過詞塊組合及聯(lián)想學習詞匯并運用于具體的語言情境中。而對照班沿用傳統(tǒng)英語語法教學法,強調(diào)語法結構和單個單詞的意義學習。實驗一直持續(xù)到高一下學期,共25周。
1.教學實驗過程
構成語言的是語法化和情境化的詞匯,而詞匯也不是單一的詞語疊加。若將詞匯或短語作為整體或詞塊的方式輸入語言信息,將有利于二語學習者的語言習得,加強其對詞匯和語言的運用能力。在實際課堂中,教師不僅僅是單一灌輸知識給學生,還要引導學生增強詞塊辨識,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詞塊意識,這就要求教師采用多種方法施教。(如圖1所示)
圖1 教學實驗過程
2.教學實驗方法
(1)拼讀訓練
詞語組塊就是把小的信息聚合成大的信息的過程,它可以是音節(jié)、字母或其他。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其拼寫及其讀音具有關聯(lián)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字母詞塊與發(fā)音的聯(lián)系來聯(lián)想記憶詞匯:首先將一個單詞分解成幾個詞塊,然后引導學生類比和聯(lián)想是否學過相似的字母詞塊,試著把詞塊聚合在一起拼讀,并在此基礎上,嘗試運用具有思維發(fā)散性的活動增強學生的注意力和聯(lián)想能力。例如,在教授新詞語article時,先把這個詞語分解成ar、ti、cle三個詞塊,示意學生聯(lián)想以往學習過的詞塊,有的學生想起了uncle,自然就讀出了cle的發(fā)音。學生把多個詞塊接連起來,便可以正確拼讀這個新單詞。
(2)詞塊聯(lián)想
從一個詞塊到另一個詞塊,其聯(lián)想是建立在詞塊間的相似值上的。當學習者利用聯(lián)想,激活一個詞塊與另一詞塊的記憶時,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詞匯與詞匯,詞塊與詞塊之間的搭配和聯(lián)系顯得十分重要。不僅可以運用不同詞之間的音近、形近、義近等屬于外在的因素,詞塊搭配和聯(lián)想還可以以語音、語義或者詞性聯(lián)想等形式引入課堂的教學中。
例如,歌謠聯(lián)想:
Degree or agree,I like degree;
Actress or address,I like actress;
Accept or access,I like access.
該組歌謠就是基于音近、形近搭配而編寫而成,第一句degree和agree中的字母gree發(fā)音相同,第二句actress、address和第三句accept、access是形近詞。該組歌謠意在引導學生類比與區(qū)分音近、形近詞,并增強兩個詞之間的聯(lián)想性記憶。
(3)聽力訓練
在做聽力訓練之前,必須確保學生對于固定詞塊有了相應的了解。例如,問句形式和回答的類型搭配:neither of,let’s,I am sure,isn’t it等。在學生對于句型和搭配具有一定熟悉性的基礎上,再實行聽力訓練,才能更進一步加深對于詞塊的識別與區(qū)分。
(4)口頭和書面表達
教師可要求學生進行角色對話,激活學生的想象力和實際運用詞匯的能力,并且引導學生自由的組合,在不同的語言情境之下運用詞匯。例如,教師設定了一個使用第二人稱祈求句征求對方意見的情境:A和B將扮演其中的角色,自由練習“l(fā)et us go out for a walk,will you?”等主題句式。學生在活動中將更有效的去記憶和運用詞匯,并且在給定語境中保有對話的邏輯性。書面表達是一個英語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在進行詞匯搭配訓練之后,可在課堂上進行句式訓練,解決學生在學習書面表達時候的困境。在實施句式訓練時,可先強調(diào)之前學過的詞匯固定搭配。
歐美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兩個選定班級進行了后測,為了保證試卷的置信度,后測試卷與前測試卷題型模式相同(仿高考試卷模式,分數(shù)為100分),測試時間為90分鐘,兩個班級各40人參與了后測考試。而后運用SPSS統(tǒng)計軟件對于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前后測成績進行相對對比。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例:
表2 實驗班與對照班兩個班級的前測成績對比
在獲得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成績后,為了確定兩個選定班級的均分是否有差異,我們運用SPSS統(tǒng)計軟件對于兩個選定班級的前測均分成績進行了獨立樣本測試t檢驗(如表3所示),證得p值大于0.05(p= 0.85>0.05),即兩個班級不存在明顯的差異。
表3 實驗班與對照班兩個班級的后測成績對比
通過觀察實驗班與對照班前后測成績的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前測中實驗班的平均成績略高于對照班1.19分,而在后測卻高于對照班2.44分,說明實驗班成績進步的比對照班快,更大的拉開了均分之間的差距。而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對照成績分析中,由于p<0.05,說明兩班后測成績差異非常顯著。在對于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前后測分析后,研究的結果驗證了高中英語詞匯教學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1.研究結論
我們以詞匯教學法的相關理論為基礎,把詞匯教學法運用于高中英語教學實踐活動中,探索提高高中生英語學習效率和激發(fā)英語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在實施詞塊教學的過程中,采用了Maggie Baigent的三個階段詞塊學習法,即“辨認詞塊—探索詞塊之間的異同和聯(lián)系—鞏固詞塊”。在每一個階段,均以詞塊教學法為主,力圖培養(yǎng)學生的詞塊意識和語言感覺。通過多種多樣的詞塊教學課堂活動,讓學生快速掌握詞塊的含義和用詞塊學習的方法。最后,引導學生增強語言感覺和詞塊意識,培養(yǎng)積累鞏固詞塊的習慣,并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在生活周邊尋找優(yōu)秀的英語學習資料,提高詞塊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英語詞匯教學法是輸入和輸出、對比和區(qū)分等方法的結合,更有助于改善學生對于英語音形義的掌握水準,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學生的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2]若運用詞匯教學法,高中生能夠更加快速的輸入新鮮知識,并迅速內(nèi)化為流暢的語言輸出,從而使得他們的成績提高更快、進步更大,從根本上提高高中生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
2.對教學的啟示
詞匯與口語是第二語言輸入與輸出的主要方式。新課改下教學大綱和考試結構也做了相應的調(diào)整,對高中生英語學習的考查不僅僅局限于大分值的閱讀練習,更把聽、說、讀、寫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通過平衡、客觀地考查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避免學生一味地進行寫作閱讀練習,避免割裂了語言學習的平衡性和互聯(lián)性。在課堂教學中,英語詞匯教學法可以和其他教學形式相結合,如cosplay扮演法、分組小競賽法、游戲教學法、猜謎法、動畫片教學法、歌謠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等。[3]還可開展一些與英語有關的課外活動,如猜謎比賽、戲劇扮演比賽、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英語自制周報比賽等,讓學生在各式各樣的訓練活動和小競賽中體會英語學習的樂趣,從而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語感和語言運用能力。
在實際英語詞匯教學法活動中,教師應該轉換態(tài)度和角色,不應該孤立地做一個單純的講授者,而是要轉換成一個引導者,教授給學生練習、學習和鞏固英語知識的方法。教師應摒棄傳統(tǒng)單一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應認識到聽、說、讀、寫這四種能力的互聯(lián)性,平衡地引導和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在實際課堂中,教師應該靈活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充分發(fā)揮高中生的積極性、自主性、探索性,充分挖掘?qū)W生潛能,注重語言的整體性,進而引導學生提高英語綜合能力。
[1]Lew,M.:The lexical approach:The state of ELT and the way forward,Hove,England: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
[2]林琳.高中英語詞匯教學法中有效話題設計探析[J].長三角(教育),2012(4).
[3]王婷婷.巧設情境,走進對話:高中英語詞匯教學法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J].高中時代(教育研究),2012(3).
(責任編輯:周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