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喜梅
(長治學院 外語系,山西 長治 04 6011)
論視覺圖像中的互動意義建構
——以世界名畫《美國哥特式》為例
尚喜梅
(長治學院 外語系,山西 長治 04 6011)
Kress和Van L eeuwen的視覺語法框架為視覺圖像語篇分析提供了理論基礎。從接觸、社會距離、態(tài)度和情態(tài)四個方面對世界名畫《美國哥特式》的互動意義的剖析表明,作為視覺語言的圖像和語言文字系統(tǒng)一樣對語篇意義的建構起著同等重要的作用,單一的以語言文字分析為主的語篇分析已經不能滿足讀者對多模態(tài)語篇理解的需要。
多模態(tài)語篇;圖像;接觸;距離;態(tài)度
在信息科技突飛猛進的今天,視覺圖像、聲音、顏色、空間結構等與語言文字符號有機結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意義的表征和交際,語言文字不再是語篇尤其是計算機介入性語篇的唯一形式,多模態(tài)已成為現(xiàn)代語篇的普遍特征。因此,傳統(tǒng)的以語言文字為中心的識讀認知能力和以語言文字為核心的單模態(tài)分析方法對現(xiàn)代語篇的分析已顯得力不從心?!岸嗄B(tài)”“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等與培養(yǎng)學生的“多模態(tài)識讀能力”相關的一系列概念和理論隨之誕生。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的視覺語法理論,從顏色、構圖、情態(tài)、印刷板式等視覺交流的各個方面,介紹了對圖像進行全面分析的方法[1]。受 Halliday的語言作為社會符號具有三大元功能的思想的影響,他們認為圖像作為一種特殊的視覺語言符號系統(tǒng)也具有三大元功能,并對圖像的三大元功能及其體現(xiàn)形式第一次進行了系統(tǒng)闡釋,建立了基于社會符號學的視覺圖像分析語法框架。
多模態(tài)語篇指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語言文字、圖像、聲音、動作等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流的語篇,即指除了文本以外,還帶有圖像、圖表等的復合話語,或者有一種以上的符號編碼實現(xiàn)意義的文本[2]?!罢Z篇”這個詞的含義已大大超出了當初所謂的篇章,它已包含了其他各種模式的符號,如表格、圖表等。這些圖表經常和流動的語篇結合在一起,作為文字篇章的補充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而且,在Halliday的社會符號學中,他也指出語言文字符號是人類用來表達意義、交流思想的主要手段,是整個社會文化意義系統(tǒng)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組成部分[3]。多模態(tài)語篇中語言文字之外的其他符號資源和語言文字符號一起共同參與意義的構建,各種符號資源既相互作用又各自獨立。
受 Halliday“語言是社會符號”思想和語言元功能思想的影響,Kress和Van Leeuwen認為,圖像作為社會符號的一種同樣是一個意義潛勢源泉,人們使用圖像表征意義的過程就是一個選擇的過程,也就是說圖像選擇就是意義選擇。圖像中的各種視覺符號相互協(xié)作共同構成一個有機連貫的整體。在圖像中,不僅發(fā)生在主客觀世界中的各種事件得到了體現(xiàn),發(fā)生在主客觀世界中的各種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也同時得到了體現(xiàn)?!罢缯Z言的語法決定詞如何組成小句、句子和語篇,視覺語法將描寫所描述的人物、地點和事物如何組成具有不同復雜程度的視覺性陳述?!保?]因此,視覺圖像符號和語言文字符號一樣具有自身的意義潛勢,共同參與語篇意義的構建;具有概念、人際和語篇三大元功能;具有自己的意義表征系統(tǒng),即視覺圖像語法系統(tǒng)。Halliday的語言純理功能學說不僅可以被借用到對視覺圖像符號系統(tǒng)的分析中去,還為其提供了分析框架。也正是在此基礎上,Kress和Van Leeuwen才建立了視覺圖像分析語法框架。該理論框架對照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的語言文字符號系統(tǒng)的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三大元功能,分別提出了視覺圖像符號系統(tǒng)的再現(xiàn)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其中,再現(xiàn)意義是概念功能在多模態(tài)語篇中的再現(xiàn)與拓展,具體分為敘事再現(xiàn)和概念再現(xiàn)兩種,主要通過圖像尺寸、構圖位置、心理凸顯程度等,從視覺上建構圖像中的事件、參與者和環(huán)境成分之間的關系;互動意義對應人際功能,主要指圖像的制作者、觀看者以及圖像所表征的人或事物之間的關系;構圖意義則是語篇功能的延伸,主要實現(xiàn)多模態(tài)語篇各種參與成分的整體空間布局。
接觸、社會距離和態(tài)度是實現(xiàn)互動意義的主要手段,三者時常相互作用,共同體現(xiàn)觀看者和再現(xiàn)內容之間的關系。
接觸是指圖像表征參與者(圖像所表征的人或事物)與圖像觀看者通過目光對接而引起的圖像觀看者一定情感體驗的虛擬行為。依據(jù)圖像表征參與者的類型和圖像表征參與者與圖像觀看者之間是否形成目光對接,可將圖像分為“索取”和“提供”兩類。在“索取”類圖像中,圖像表征參與者與圖像觀看者之間存在目光對接,不過這時的表征圖像參與者通常是有生命的人或動物。另外,圖像表征參與者的表情、神態(tài)和姿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們想要獲取的信息內容。與“索取”類圖像相反,“提供”類圖像以給圖像觀看者提供信息為主,這時的圖像表征參與者通常是無生命的,圖像中的參與者與觀看者之間不可能形成目光對接,因此接觸關系是不存在的。
互動意義部分包含于社會距離中。社會關系在決定社會距離的同時,社會距離的遠近也反過來影響著社會關系的親疏程度。因此,對社會距離的選擇,也就是對社會關系的選擇。圖像作為一種社會符號不僅有其自身的框架尺寸,圖像所展現(xiàn)的表征參與者的距離也從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圖像表征參與者與觀看者之間社會關系的親疏程度。針對人物圖像而言,圖像所展現(xiàn)的距離可分為親近距離、個人近距離、個人遠距離、社會近距離和社會遠距離。具體為:人物臉部或頭部以上為親近距離,人物頭部或肩膀以上為個人近距離,人物腰部或膝蓋以上為個人遠距離,社會近距離展現(xiàn)整個人物且人物周圍有少量空間環(huán)繞,當人物大概占圖像或畫面的1/2甚至更少時為社會遠距離[1]124-129。
圖像表征參與者所持的態(tài)度主要通過水平視角和垂直視角來體現(xiàn)[1]149。其中,水平視角指圖像制作者和圖像表征參與者之間所形成的平行或有一定角度的正平面關系。水平視角能使圖像觀看者或制作者感覺到自己仿佛置身于圖像所表征的世界中,而傾斜視角使圖像制作者或圖像觀看者游離于圖像所表征的世界之外。如果視角垂直,圖像表征參與者有可能俯視也有可能平視或仰視圖像觀看者,俯視表明圖像表征參與者享有權勢,平視表示圖像表征參與者與圖像觀看者之間地位相對平等,而仰視則提示圖像表征參與者絕對強勢。
另外,和傳統(tǒng)的由語言符號系統(tǒng)建構的單模態(tài)語篇一樣,情態(tài)也是實現(xiàn)互動意義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在圖像語篇中實現(xiàn)情態(tài)的資源遠比傳統(tǒng)的語言文字為主的語篇豐富。Kress和Van Leeuwen指出,在視覺圖像分析中,情態(tài)是指某種圖像表達手段的使用程度,并從色彩飽和度、區(qū)分度、調和度、照明、亮度等方面分析了圖像所傳遞情態(tài)量值的高低[1]。李戰(zhàn)子也提到,情態(tài)與“真實”的關注有關,情態(tài)量值可分為高、中、低三類:高情態(tài)量值對應高飽和度色彩;體現(xiàn)中值情態(tài)的圖像色彩飽度一般;而圖像的低感官情態(tài)則由黑白色實現(xiàn)[4]。
《美國哥特式》是美國著名畫家格蘭特伍德的成名作。該油畫創(chuàng)作完成于1930年,被譽為美國藝術史上最具美學價值的民族主義畫作。多年來,該作品一直受到世界各國藝術家的青睞,并屢次出現(xiàn)在美國的各大媒體中,與《山姆大叔》《芭比娃娃》《自由女神像》和《野牛鎳幣》并稱為美國文化的五大象征,成為美國最具代表性的圖像文化符號之一。然而,格蘭特伍德創(chuàng)作《美國哥特式》的目的以及該畫所表達的意義一直不乏爭議,這也是本文選擇《美國哥特式》作為語篇分析對象的主要原因。
(一) 接觸分析
油畫《美國哥特式》(見圖1)畫面中男子的雙唇緊閉,姿勢僵硬呆板,表情莊嚴肅穆,神情木訥、冷峻,眼睛向前直視觀看者,與觀看者建立了“接觸”關系,符合“索取”類圖像的特征。當畫面中男子與觀看者目光對接時,他會與觀看者建立一種直截了當?shù)囊暰€交流,引起觀看者情感上的波動和體驗,不僅讓觀看者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深切地感受到他內心深處的剛毅和頑強,還讓觀看者領悟美國農民的勤勞、堅韌。畫面上女子的目光沒有直接指向觀看者,而是越過觀看者仿佛在凝視著第三方,而這第三方又是隱藏的,似乎也是在指向觀看者。這就建立了一種觀看者與旁觀者的想象中的接觸,只不過旁觀者是隱藏的。她憂慮的眼神帶給觀看者的是大蕭條時期美國農民生活的艱辛和對未來生活的擔憂、焦慮與迷茫。女子的眼神無疑加深了畫面留給觀看者的印象。如果沒有這種想象中的接觸,作為觀看者是不會體會到這幅畫面背后所隱含的文化內涵和沖突的。
圖1 油畫《美國哥特式》
(二) 社會距離分析
《美國哥特式》展現(xiàn)了男子和女子腰部以上部位,屬于個人遠距離圖像,說明圖像表征參與者與觀看者之間的社會關系相對較近。換句話說,當圖像表征參與者以個人距離呈現(xiàn)在觀看者面前時,兩者之間的社會距離就被無形拉近,讓觀看者感覺到畫面中的人物就在自己身邊,可能是朋友、親戚或同事,也可能就是自己,這能吸引觀看者的注意力,實現(xiàn)圖像表征參與者和互動參與者之間的交流。另外,個人距離的使用能成功展現(xiàn)圖像表征參與者的個性特征[1]124,即美國農民的獨立、冷靜、堅強、抗爭和進取。
(三) 態(tài)度分析
該畫中對兩個表征參與者都是從正面平視的角度給予描繪的,旨在反映畫面人物和觀看者平等的社會關系。這種正面的視角不僅能使觀看者很自然地融入畫面中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中,讓他們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還體現(xiàn)了參與者邀請觀看者接觸他們的實際生活,并呼吁觀看者關注當時美國農民所面臨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的迫切心情。
(四) 情態(tài)分析
《美國哥特式》一畫中人物衣著整潔。男子身著干凈的粗斜紋布做的白色無領襯衫和黑色夾克;女子則是一副典型的維多利亞時期女性的裝扮,深褐色的圍裙上點綴著白色的點點,這與他們身后精致的白色木質哥特式建筑窗戶上的圖案遙相呼應。同時,他們的衣服顏色與身后的房屋的顏色形成鮮明的對比。白色是最亮色,干凈明亮,象征純潔、光明和希望。黑色被認為是最暗色,常與保守、執(zhí)著、冷靜、堅強、防御、陰郁等聯(lián)系在一起?!睹绹缣厥健芬划嬕院诎咨钆錇橹?,情態(tài)量值較低。觀看者很容易就能從圖像表征參與者身上讀出他們內心的孤獨,生活的艱辛。但觀看者似乎又能從圖像中白色的哥特式建筑和圖像表征參與者白色的襯衫上感受到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白色和海藍色表示的是同一類顏色的不同量值,因此海藍色也具有高飽和度,屬于高值情態(tài),代表純潔、安靜和美麗。該圖像中海藍色的天空襯托著白色的哥特式建筑的尖頂,是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完美體現(xiàn),也是對圖像表征參與者抵抗逆境,想在其土地上堅定地留下來的決心的流露。除此之外,圖像中海藍色的天空、白色的哥特式建筑還與綠色的樹木相互輝映,再次強調了圖像表征參與者作為貧窮或辛勞的基層小人物,在逆境面前不卑不亢,頑強拼搏的精神,這也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農民精神的真實寫照。
上述分析表明,圖像表征參與者與圖像觀看者的目光接觸,所保持的社會距離,以及圖像表征參與者的視角和圖像所使用的色彩飽和度、色彩區(qū)分度、色彩調和度等,在圖像語篇的建構過程中共同作用,一起實現(xiàn)圖像語篇的互動意義。
[1] Kre ss G,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M].London:Rouledge,1996.
[2] Halliday M A K.篇章、語篇、信息——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視角[J].北京大學學報,2011(1):137—146.
[3] Halliday M A 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 ean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78.
[4] 李戰(zhàn)子.多模式語篇的社會符號學分析[J].外語研究,2003(5):1—8.
[5] Halliday M AK.An I ntroduction to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1994.
〔責任編輯 楊寧〕
J05
A
1006-5261(2016)04-0106-03
2015-12-15
尚喜梅(1977—),女,山西長治人,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