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蘭琴
【關鍵詞】 閱讀;培養(yǎng);興趣;指導;習慣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6—0054—01
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擺脫“閱讀難,難閱讀”的困擾,是本人一直關注的問題,下面就談一談我在培養(yǎng)和提高語文閱讀能力方面的一些粗淺做法和體會。
1. 培養(yǎng)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體會,那就是在閱讀時如果有了動機驅使,就容易讀下去,鉆進去,也就是說,我們在閱讀前不能沒有目的,沒有“奔頭”。有人說,閱讀不僅僅是學習和繼承前人和他人知識,它還影響到人類社會現(xiàn)狀和未來的生產、生活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所以,閱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這就要求教師努力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閱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
學生的閱讀量僅局限于語文課本上的幾十篇文章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語文教師除了平時認真上好每一篇課文之外,還要給學生推薦課外書籍。當學完一篇課文后,教師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向學生推薦同類的或同作者的作品。這樣,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作者的風格,體會作者的情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同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可開展一些活動,如講故事比賽、朗讀比賽等,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編課本劇。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而且能使他們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感受閱讀的重要性,從而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閱讀熱情。
2. 重視閱讀指導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我們要樹立一個長遠的觀點,不僅是讓學生讀的書越多越好,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方法得當,就像掌握了解決問題的鑰匙,可以使學生抓住規(guī)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呂叔湘說:“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xiàn)成的知識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p>
閱讀教學必須以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為目標,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又要以具備準確、敏捷的思維為關鍵。我們知道,基本知識是思維的基本因子,知識面的寬窄是閱讀思考時聯(lián)想是否豐富,思維是否活躍的關鍵。因此,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從狠抓基本知識的積累做起。
閱讀不僅僅包括讀,還包括背誦。要給學生規(guī)定一定的背誦篇目,日積月累,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逐步提高。在教學中圍繞“初中生必讀書目”指導學生背誦,效果不錯。許多作家都很重視背誦。背誦時要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記憶之后要注意鞏固,每隔一段時間再復習一下,便能提高記憶的效率。
同時指導學生做讀書筆記。鄧拓說:“古今中外有學問的人、有成就的人,總是十分重視積累的?!避髯诱f:“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因此,要引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根據(jù)不同年級,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級摘抄詞句,仿句練習,中年級摘錄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級摘錄時要注明出處,寫讀后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還要悉心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科學的讀書方法。常見的讀書方法有,瀏覽法,跳讀法,精讀法。瀏覽就是粗略地讀,快速地讀,瀏覽法適用于泛讀。跳讀法指的是讀一篇文章,一本書或一張報紙的時候,有必要進行選擇性閱讀。這種方法重在“為我所用”,而且又能保證學生的閱讀量。精讀法,就是對所選好的書或者其他讀物,反復地讀,仔細地讀,動腦筋地讀,要對所閱讀的材料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掌握其思想內容以及表達方式,進而對它進行分析、評論,從而達到能夠舉一反三的理解程度。
讀書還要有目的,有計劃。面對浩瀚的書海,如果讀書沒有目的和計劃,將會無所適從。中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每天又要完成當天的學習任務,因此,可供閱讀的時間,尤其是課外閱讀的時間并不多,如果讀書再沒有目的和計劃,就會使寶貴的閱讀時間得不到充分的有價值的利用。
3. 養(yǎng)成閱讀習慣
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的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良好習慣?!倍晳T的養(yǎng)成要靠教師朝夕指點,初中生要養(yǎng)成以下閱讀習慣:
經常誦讀、默讀的習慣。熟讀成誦是培養(yǎng)語感、積累知識的有效方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與理解的關系。此外,囿于課內,就語文這門工具性基礎學科來說是極其狹窄的,更為廣闊的語文天地在課外,經常閱讀書報雜志,可以開闊視野,豐富想象,吸取豐富詞匯,學習寫作的技巧,可以說語文水平的高低與課外閱讀關系很大。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