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翔國
(甘肅省高臺縣黑泉中心小學,甘肅 高臺 734300)
讓學生在課堂導入中愛上語文
張翔國
(甘肅省高臺縣黑泉中心小學,甘肅 高臺 734300)
建構(gòu)主義學習理論極力強調(diào)學生學習的真實情境,只有在真實情境中才能建立起學生原有經(jīng)驗與所要學習知識的對接。真實情景的營造,一部分要靠課堂導入來完成,文章就小學語文在課堂導入方面的幾點做法進行探究。
小學語文;課堂導入;情境
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就有許多適合語文教學的教學模式,如三三六模式、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贊可夫的教學模式等??墒遣还茉鯓拥哪J街卸疾豢扇鄙僬n堂導入這一環(huán)節(jié)??梢娬n堂導入在教學中重要作用,孩子的天性是好奇性。對只有八九歲或十歲左右的孩子來說,每天的語文學習都充滿著好奇與期待。所以如果是一成不變、乏味的語文課,學生很快就會厭倦,為了延續(xù)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教師首先要在課堂導入中下功夫,并且作為研究課題下大功夫。下面就課堂導入的四種方法及作用做出探究。
情境學習理論認為,知識的意義連同學習者的經(jīng)驗發(fā)生互動,學習才真正開始,那么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首先要了解學生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和語文學習的基礎,然后運用情景法把學生帶入到一定的學習情境中,刺激學生的感知細胞,引起學生的心理反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語文學習的效果才會凸顯出來。
(一)要用好課題,激活學生的探究欲
課題就是課文的眼睛,所以要想學好這篇課文首先是要解好題。那從怎樣解題才會為下面的上課作好鋪墊呢?我在上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包公審驢》時,首先讓學生講講自己心目中的包公,學生一下子興趣盎然,有的講電視劇,有的講動畫片,有的講故事書。突然我問:剛才你說的都是他在審人,你可曾知道他會怎樣去審一頭驢子呢?如果是你,你又會怎樣去審驢?學生一下子安靜下來、面面相覷。這時我讓學生閉上眼睛想好自己的做法,不能與學生分享,然后記在小本上。在開始學習文章分析包公的做法和自己的做法有何相同之處。這樣,學生帶著好奇與期盼進入了課文的學習。
(二)和作者聊天,增進學生對課文的感情
要學習課文,就要了解作者,我們經(jīng)常說:“知人論世”,就是這個道理。記得一位語文教育專家說過學習課文的“三步走”戰(zhàn)略:明背景、知作家;析要素,知情節(jié);深探究,挖主題。這三步中最基礎的還是要了解作者與背景。我在上三年級語文下《諸葛亮少年時代的故事》時,讓學生說說小說中的諸葛亮,然后再說說史書中的諸葛亮,最后說說自己心目中的諸葛亮,這樣就增進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情,學生會更加認真地去讀課文中的諸葛亮,然后和剛才自己所說的諸葛亮看是否有吻合的部分,進而掌握課文內(nèi)容。
(三)講課文背景,激發(fā)學生的渴望
了解課文背景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然而好多語文教師為了應試教育,只注重課本中知識點的講授,對于不進入試卷的知識,盡量輕描淡寫。殊不知,課前對于背景的了解會使整堂課效果倍增。我在上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草帽計》時,講到兩萬五千里長征,毛主席所用到的各種計策在戰(zhàn)爭中的巧妙運用,這為課文的“金蟬脫殼計”設下了懸念:文章講了怎樣一個故事?學生很快帶著問題進入到了課文的學習中。
不論是對課文的解題,還是對作者介紹、背景的簡介都是在課堂伊始,巧設情境,讓學生帶著好奇、渴望,全神貫注地進入到課本的學習中。
喜歡故事是人的天性,小學生對于故事的喜愛更甚于我們成年人,所以我們要抓住他們的這一特性,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內(nèi)容的差異來選擇故事,故事的淺顯與深奧、趣味與長短都因年級不同而定。
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課前,老師盡量給學生講與課文有關的寓言故事、童話故事、動畫片中的故事。例如在上一年級的識字課時,就先將幾個關于漢字構(gòu)成的故事,如“從”,一個人跟著一個人,或者播放一段《漢字宮》中的故事,這樣學生能快速進入到本課的學習氛圍中,小小年紀也學著去探究字的構(gòu)成,并且自己去編故事。而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就要講一些真實的歷史故事、英雄故事。我在上四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的《絲綢之路》這篇文章時,先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絲綢之路上,講習主席提出的“一路一帶”故事,這樣學生就能將歷史與現(xiàn)實、古人與今人聯(lián)系到一起,便于學懂課文。
藝術(shù)是相通的、文學與音樂、美術(shù)都是相通的。所以聞一多先生提出了詩歌的三美藝術(shù):音樂美、繪畫美、結(jié)構(gòu)美,所以王維的詩才會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因此,小學語文課的導入可以把繪畫、音樂作用發(fā)揮到極致。
我在上《三月桃花水》時,找了許多江南春天“草長鶯飛、春耕流水、鳥語花香”的美景,課堂導入時用幻燈片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給學生帶來一場視覺盛宴,學生在驚嘆大自然的崇高而卓美中,想用語言來再現(xiàn)這種美,語言不僅可以描摹出自然美景,還可以寫出圖畫無法表達的一種意境。學生在對美的自我追求中進入到課文的學習,學習效果不言而喻。上《天路》課文之前,我播放韓紅演唱的《天路》,學生在歌聲的渲染中增加了對課文的感知。
對于小學階段觸摸的文言文,小學生無從下手,這是在課堂開始,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認知能力進行判斷:文言文要學習什么?應該怎樣學?為什么要這樣學?學生在回答這些問題時,感受到主人公的角色,又在小妙招中確立了本文的學習目標,真是一舉多得。例如我在上《鄭人買履》課文時,先讓學生給我出金點子:怎樣學?學什么?學生便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最后我把學生的意見總結(jié)歸類為本課的教學、學習目標。
我們經(jīng)常說萬事開頭難,所以為了讓學生愛上語文,我們就要從語文課的開始下功夫。好的課堂導入會成為語文課成功的一半。以上是本人在十多年的教育教學中的點滴收獲,僅供參考。這只是讓學生愛上語文的一種方法,而要讓學生更好地終生喜歡語文、學好語文,仍是一個需要我們不斷去研究的課題。
[1]韓鳳軍.芻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6(23).
[2]楊忠祥.小學語文教學的五環(huán)節(jié)[M].開明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齊真]
G62
A
1673-9132(2016)35-0190-02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123
張翔國(1987- ),男,漢族,本科,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