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茜
P.F.Drucker 是公認的經營學之父,隨著國內教育的國際化他的著作也漸漸受到關注。但是現在國內關于他的介紹都只是限于他晚年的作品或者有名的著書。他最早的文章是1950年向Harvard Business Review 雜志投稿的“經營者的使命”,從此他開始了長達70幾年的著作生涯。內容的一部分與我國現在面臨的人口老齡化、養(yǎng)老金政策等問題有相似之處。筆者希望通過對他早年作品的介紹能夠給大家一些靈感。
一、 對于“經營管理”這個職位理解的缺乏
在工業(yè)化以前的經濟時代,成年人人口的多數都是在做出一些經營判斷。這些判斷的影響程度范圍雖然具有局限性,比如在家族經營的農場里或者手藝人的工作場所中。另一方面,在今日的工業(yè)社會這個環(huán)境里,大多數人都在哪里執(zhí)行著從別處下達的決定。所以,總的來說,經營不是體驗的東西。除了地區(qū)社會以外,在工廠和生意的現場,能夠體驗作為領導者的有意義的場所確實是在漸漸的變少。
加上隨著產業(yè)社會的到來,以地區(qū)社會為中心的生活逐漸變得越來越以工廠為中心了。在大工廠工作的一般勞動者,特別是在大都市生活的勞動者,不是在發(fā)揮著領導者的能力就是在發(fā)表著決定。在學習權限以及責任意味著什么的時候,只受到一樣,也就是工會的限制。
結果,經營者的決定被執(zhí)行,對于受到這些決定影響了生活的人們來說,經營管理這個職能本身就成為了非常曖昧,并且難以理解的東西。
二、提供體驗經營管理的機會
所以,現在必要的是能夠在企業(yè)內部創(chuàng)造出系統的,可以有機會體驗經營管理的機會。這個必要性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認識,在中層經紀人以及現場負責人的等級時可以采用各種分權的程序,比如將各色職種的人群管理,或者也可以采用如“Jr.board”這種專門讓公司里的年輕職員,圍繞企業(yè)來考慮的措施。
但是,這些措施的對象明顯都是局限于將來有可能擔任經營管理角色的人,絕不可能擴大范圍到體力勞動者、文職人員、專業(yè)人員以及此外的一般職員。
這些沒有被給予機會的人群——他們和她們,正是在政治·社會方面左右美國將來的存在。能夠給予他(她)們體驗經營管理的唯一方法就是,委任他(她)們工廠內部各種和經營管理相關的職能。只是,這些職能最好是和交流有關但是和財務業(yè)績無關的職能。
可是,就算是掌控工廠內部交流的職位,到現在為止也都是經營者擔任的。但是,對于經營者來說這種責任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無意中被賦予的。“負責交流也是經營者的職責之一”,這種想法是從經營者的心情而來的,不是合理的判斷。
三、經營管理身邊有興趣的事
在這些活動里,屬于工廠內部交流活動的興趣活動包括:sports team,興趣社團,職工旅行,職工晚會,實習活動,企業(yè)內部報道,職工食堂,醫(yī)療福利,加強安全性系統程序,以及假期安排的調整,等等。
這里面很大程度上也包含著對于工作時間的調整。考慮福利制度,提供一系列的活動資金,雖然這些基本上都是經營管理層的責任,但是經營管理陣沒有任何的理由負責這些活動的運營。所以,不直接影響財務業(yè)績的部分,比較極端的例子就比如興趣活動的世界等等,完全交到職員的手里。只有在被要求的情況下,才會提供一些意見或者支援,這些就已經足夠了。
另一方面,涉及安全性和調整工作安排方面的領域由于關系到財務業(yè)績,必須要多確保一些管理的余地。雖然這么說,這些同時也是職員們特別關心的領域。所以,經營管理陣應該限制于制定方針,基準的程度上;而運用制度應該交給職員們。
四、經營管理者沒有盡到應盡的職責
這樣看來,由于今天的經營管理者在企業(yè)內部的管理范圍過于廣泛,職員們會有“為什么經營管理者是必要的?他們到底在做什么?”這種難以理解的批判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在企業(yè)外部,經營管理者確實是沒有做出什么管理。且不說事業(yè)的生存,單看影響經濟成功的事件,經營管理陣在對于應該關心的事件上不負有任何的責任以及權限。
如果不擔負這種責任,地區(qū)社會就會以這種現象作為“經營管理者們欠缺了擔負起本來應該擔負的責任的力量”的證據,從而引起誤解。在不得不有人來承擔責任的前提下,地區(qū)社會不得不依賴地區(qū)社會以外的機構。這就必然會造成政府的介入,再根據規(guī)定形成經營管理陣的活動范圍以及權限和自由的限制。這種狀況,已經如實的通過對于工會的應對表現出來了。
五、未雨綢繆,做計劃
比如,考慮過以下幾點疑問的企業(yè)能有多少。
1.今后的5-10年,怎樣處理與工會的關系以及職工契約的問題?
2.職員們會通過工會提出怎樣的要求?
3.對什么樣的要求能夠做出抵抗?
4.自己的底線在哪里?
5.通過例如提高生產性,削減成本,生產擴大等有利于改善財務業(yè)績的形式,能夠找出滿足工會要求的方法嗎?
6.最少,有能夠一邊將傷害降至最低一邊滿足要求的方法嗎?
最近鋼鐵產業(yè)里發(fā)生的關于養(yǎng)老金的爭斗罷工狀況,很難說得清是勞務雙方誰的責任。但是,唯一可以說的是,鋼鐵產業(yè)的經營管理陣(全美企業(yè)都一樣)應該在更早的階段就預測到,隨著美國國民的年齡構成在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或遲或早,與勞動者高齡化有關的問題都有可能會變成緊急情況這一現狀。
經營管理陣在關于這個問題上利用的是,“養(yǎng)老金在經濟面上是不成立的”這種極端健全的借口。實際上,如果把退休年齡定在65或者70歲的話,由于高齡人口占全人口的比例增大,不論是民間投資還是國庫投資,養(yǎng)老金制度終究會消失的。
可是經營管理者們利用“養(yǎng)老金制度在經濟面上是不健全的”為理由,得出了“沒有必要做任何事”這一個結論。沒有做出應該采取的勞動對策,結果,為了滿足工會的要求只能不斷地犧牲財務業(yè)績。以上,在關于應對工會的問題上,經營管理者沒有盡到應盡得責任。
但是,在企業(yè)的成功和美國經濟繁榮這一點上,現在有比勞務關系還要重要的領域嗎?有更應該經營管理的對象嗎?
長遠來看,有可能有損經營管理陣的權限,比工會更有可能成為大問題的,就是政府針對企業(yè)的規(guī)定制度。推進派一定會以,企業(yè)會根據自己的私利私欲行動,從而和公共的福利對立,這一觀點為理由強調自己的主張。
經營管理者如果不能預測企業(yè)將要面對的來自社會的壓力,又或者不能做好應對之策的話,就有可能會出現信賴問題。預想可能受到的各種經濟制約,制定對策方針,明顯都是和企業(yè)的財務業(yè)績息息相關的責任,也就是經營管理責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