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蕾(南京藝術學院 設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
形與色彩
——設計基礎教學資源與課題設計①
龐 蕾(南京藝術學院 設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 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色彩、造型、建筑、音樂、肖像、裝飾”六個專題的教學研究與課題設計,闡釋設計基礎課程的多元教學思路與課題方法,為設計基礎教學提供一份可資借鑒與交流的課題譜系,為作業(yè)設計提供線索和實例。
[ 關鍵詞 ]設計基礎;課題設計;色彩;造型;形式;裝飾
色彩基礎、造型基礎、形式基礎、裝飾基礎是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藝術設計專業(yè)本科一年級主要基礎課程。通過對任教七年來編輯并實現(xiàn)的設計基礎教學案例展開系統(tǒng)梳理與分析,歸納為“色彩、造型、建筑、音樂、肖像、裝飾”六個專題,闡釋了課題內容與實施手段,深入挖掘可以為當下設計基礎教學服務的課題資源,革新作業(yè)內容、作業(yè)方式與作業(yè)過程,為實際教學的操作層面提供一份可資借鑒與探討交流的課題譜系。
色彩是一門藝術,亦是一種表現(xiàn)方式,色彩離不開造型,任何色彩都依附于某一個物,某一種形而顯現(xiàn)。傳統(tǒng)基礎教學借繪畫寫生來學習色彩,沿襲畫家借助物象及明暗來表達色彩的方式,在色彩表達的同時著重對物體造型的刻畫,光和環(huán)境對物體的影響等。為設計服務的色彩基礎教學側重于色彩對設計產品的視覺表現(xiàn),因此,色彩教學的核心在于圍繞調性學習色彩的搭配組合規(guī)律。無論是美術專業(yè)還是設計專業(yè)的色彩課程,共同的本質是學習色彩關系,即圍繞某種色調進行色彩搭配,以及一組色彩之間的對比與調和關系。
初學者往往缺乏色彩審美的感性經驗,學習和創(chuàng)作應建立在積累的基礎上,一方面,通過網絡、書籍等途徑收集好看的色彩搭配案例,積累色彩組合的可能性與多樣性;另一方面,從方法入手,學習經典畫作的色彩搭配是一種有效手段。方法由一系列步驟組成:歸納——以平涂的方式對經典名作進行色彩概括與歸納,如波提切利、修拉、博納爾、梵高、高更、馬蒂斯、霍克尼等名家的經典畫作。平涂的手法有利于更純粹地呈現(xiàn)畫面色彩關系,體會色調的構成,以及色彩三要素在色彩搭配中的微妙作用(圖1)。分析——寫一段話解析名作畫面的色彩關系,剖析畫面色調由哪些色彩構成,哪些色彩起對比作用,哪些起調和作用等。運用——將一幅畫的色彩按比例置入另一幅畫,使畫面獲得新的色彩關系,感受同一畫面,在不同色彩方案下的視覺差異。重構——將一幅色彩歸納作業(yè)中的色塊一一剪下,再重新組合成新的畫面,如場景、風景、建筑、人物等。體會同一幅畫,在色塊位置與構圖改變后對畫面色彩的影響,以及造型的趣味(圖2)。
色彩來自世界的各個角落,不僅調色盤中的顏料是色彩,現(xiàn)實中的一塊材料、一只蘋果、一組蔬菜、一個場景都是色彩。色彩可以在紙面滴灑點捺暈染,可以描繪樂音的和聲與對比,還可以讓實物代替色彩,以攝影的方式記錄一組由物品構成的色調效果?!白匀唤缰杏泻芏嗌士梢员粴w納為多種類型,同一地點,不同時間,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觀察呈現(xiàn)出的顏色會發(fā)生偏差。嘗試用鏡頭從不同角度拍攝到的畫面去制作每一種屬于它們自己的色彩,從而讓色彩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定義?!保?]掌握一套采集自然與生活中色彩的方法,用于任何領域的創(chuàng)作:采集——探索外界,建立對材料的認知,收集身邊實物的色彩,如衣物、水、石頭的色彩等。歸檔——對采集的色彩信息進行分類、整理、排列,如比較各種蛋殼的色彩,展示植物及花卉的形狀與色彩等。轉述——用多樣化的表現(xiàn)形式如
圖1 歸納
圖2 重構,由圖1中的色塊重新拼貼而成
傳統(tǒng)的造型基礎訓練沿襲幾何體、石膏像、靜物寫生、頭像、半身像的路線,主要通過素描寫生,以明暗表現(xiàn)體積,以輪廓表現(xiàn)形態(tài)。設計學科面向社會、生活和生產,意味著在基礎教學中需要將我們生活的整個世界納入觀察的范圍,囊括從宏觀到微觀的視野,從對明暗關系的表達轉向形態(tài)的認知與初步表現(xiàn),拿掉靜物,教室里還有什么?——一組組畫架、課凳、折疊椅、鋼管椅、落地燈、自行車。從觀察“物”開始,研究造型的基本因素——疏密、方向、大小、強弱、輕重、長短、對比、虛實、重復、輪廓、構圖、透視、投影、空間等,將一個看似完整的物拆解成多個因素組合的對象,把握形式的各個基本因素在畫面中的組合關系。構圖——選取物象的局部進行一組構圖練習,并展開視覺表達,如三輪車、棕櫚樹、建筑物、建筑表皮等。圖底——側重畫面正負形的視知覺轉換,強調對形態(tài)、輪廓、構圖、疏密、大小等視覺感知力的把握及其對畫面的影響(圖3)。透明性——觀察與描繪教室中的畫架、自行車、落地燈等,將物象多個角度的形態(tài)重疊組合,通過調整物象的位置、對比、大小、方向等,追求有意味形式的構圖及表達。紋理——通過各種手法表達物象的組織結構,例如記錄一組毛衣編織紋理(圖4),拍攝建筑磚墻的砌法與排列,采集環(huán)境中發(fā)現(xiàn)的紋路與肌理等。
將視野擴大到一切物質形態(tài),走進自然,走向身邊環(huán)境,發(fā)現(xiàn)視覺世界的秩序之美,學會“觀看”世界,為視覺藝術的創(chuàng)造奠定基礎。實物觀察——從種類紛繁的多樣世界中發(fā)現(xiàn)物質在對稱形式下的多樣面貌:以線的方式描繪放大的植物剖面圖式,如蘋果、橙子、檸檬、西瓜、草莓,包菜、卷心菜、花菜、毛豆、花生、黃瓜、蘿卜、洋蔥;比較一些形態(tài)的對稱性,如自然中的冰花、水滴、年輪、樹葉、花朵,動物與人體的外表與結構,碗、杯、碟、包裝、樂器的外形樣式,微觀與宏觀世界中的對稱性體現(xiàn)等。發(fā)現(xiàn)秩序——觀察周圍一切物象,如公園、植物、窗格、走廊、空間等,從中尋找節(jié)奏、疏密、比例、數(shù)理、漸變、相似、重復、放射、網格、漸變、集中、旋轉、反射、連續(xù)、對稱等視覺形式規(guī)律。
圖3 以一組椅子和自行車為對象的圖底練習
圖4 描繪一組毛衣編織紋理的形式訓練
視覺離不開造型,造型不僅僅是指塑造和描繪,還有創(chuàng)造的含義。不僅要了解世界上已有的自然和人工形態(tài),還要學習如何創(chuàng)造形態(tài)以及對形態(tài)進行衍生與變體。接龍游戲——同學們以線條方式輪流作畫,要求接著前一位同學在畫面被遮擋后留下的線頭來畫,以產生具有偶然性的趣味畫面。圖形與環(huán)境——為環(huán)境中添加一個頗具趣味的圖形,以剪紙的方式實現(xiàn),有同學在教室里的水龍頭附近畫出一組連續(xù)跳水動作。矩陣與柵格——用大小不同的各色點狀不干膠貼或彩色膠帶拼貼出人物、植物、昆蟲、卡通、標志、風景、名畫等。盲畫——用左手畫、快速畫、閉眼畫、手拿多支筆畫等方式作畫,體驗方式改變后的作畫過程及對結果的影響。
歌德曾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自古以來,建筑與藝術就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兩者在相互滲透與影響中發(fā)生發(fā)展。與新興的藝術設計學科相比,建筑學科的發(fā)展更為完備,向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與理論依據(jù)。建筑作為復雜的圍合體,包含結構、表皮、材料、質感、紋理,光影、空間、節(jié)奏、韻律等要素,構造了豐富的造型樣式與視覺體驗。解讀建筑設計的各種資源與美學價值,為藝術設計尋找多樣的方法。從方法入手,根據(jù)一系列步驟的衍化,體驗視覺形式的生成:拷貝——選擇一個或多個現(xiàn)代建筑名作或局部,提取或拷貝隱藏在建筑體中的點、線、面,生成新的建筑或非建筑圖樣;表現(xiàn)——在“拷貝建筑”的基礎上,使用抽象、拼貼、重疊、組合、鑲嵌、對比、肌理等形式手法,生成具有視覺形式意味的畫面。轉換——根據(jù)上一步驟生成的畫面局部展開想象,采用瓦楞紙、彩色透明塑料片、各種包裝紙、鐵絲、金屬等,將其進一步演化成首飾或面具等。
結構、構成、解構、建構都是關于形態(tài)的組成,代表了各種不同目的下的構造方式。南京大學趙辰教授在一次講座中談到:“結構是抽象的力學系統(tǒng),起支撐和承重作用,常常是工程師發(fā)言權較多,建構則是建筑師所掌管的。建構是與結構、建造有關的表現(xiàn)性特質,但又并不由結構和建造所決定,它是建筑的表情?!钡聡箞D加特美術學院克勞斯·雷曼教授的立方體練習,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研究結構與建構的課題案例,并由此延展出后繼課題。立方體——制作一個20×20×20CM的立方體,設計能承受一定重量的結構,并使立方體每一個面的構造相同,材料不限(圖4)。紙凳——根據(jù)瓦楞紙的特性,研究其可以承重的各種結構方式,設計承重結構,制作可以坐的瓦楞紙凳(圖5)。構成——將制作完成的立方體和剩余材料組合成具有一定構圖和形式意味的抽象構成,以攝影的方式實現(xiàn)。
圖4 立方體練習
圖5 紙凳練習
構成以“要素”和“組織”來研究形式和造型的基本規(guī)律。在人類的整個造物活動之中,構成作為物象生成的一種重要手段及樣式,以其實用性功能突顯了其合理價值,產生了大量具有實用色彩的物質現(xiàn)實,它通過模件化和規(guī)?;a表現(xiàn)出來,如拼板游戲、斗拱的穿接疊合、漢字的偏旁組合等。在教學中,采用攝影或構件組合的方式進行練習:攝影——在建材市場拍攝一組由建筑構件組成的有意味的形式,如工字鋼、角鋼、塑料管等。模件——指要素與編排方式的構成,采用一種現(xiàn)成物進行組合,拍攝一組用現(xiàn)成物搭建的構成物,如積木、木塊、凳子、夾子、CD盒、磁帶盒、撲克、圖釘、回形針、一次性杯子、木塊、木棒、吸管、餅干、豆子、固體食品、模塊等。構件——以課凳為基本構件,按照多種形式進行組合與搭建,以攝影的方式記錄。繼而根據(jù)圖像有選擇性的拷貝局部的結構體,生成一定結構關系的空間視覺。
解構的理念不同于構成所強調的元素的組合,而是形體的肢解,因此它是一種反構成的構成形式。根據(jù)美國解構主義建筑代表人物彼得·埃森曼在《圖解日志》①彼得·艾森曼:圖解日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一書中所采用的圖解的方法與形式修辭手法,課題以立方體或九宮格作為形式發(fā)生的原點,對之進行變形、分解、旋轉、倒置、動尺、疊合、移位、疊動、比例、漸變、相似、重復、放射、網格、漸變、旋轉、反射、連續(xù)等形式操作,并以圖解的方式對形式產生的過程作以連續(xù)的歷史記錄。通過步驟與過程的圖解,這一塑形方式呈現(xiàn)出種種視覺語言,這套語言建立在一系列辯證關系,如中心與外圍、垂直與水平、內與外、正面性與旋轉的、實與虛、點與面等,彼得·埃森曼將其形容為一種對立與含混的邏輯表達(圖6)。
圖6 以立方體或九宮格為原型的構成練習
從音樂到視覺轉換,促進了音樂和視覺藝術領域的溝通與互動,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一方面,音樂元素的加入為視覺創(chuàng)作和教學提供了新鮮而廣闊的資源,擴展了視覺表現(xiàn)的邊界。另一方面,視覺化的音樂性圖像又豐富了音樂的抽象之美,為音樂理解帶來全新體驗。音樂是抽象的,不能確切地表達思想、情緒、對象或事物,貝多芬曾說:“即使是最‘真實’的標題音樂片段,也可以當作純音樂來欣賞,而不需要知道它的標題與情節(jié)”。對一首音樂的視覺轉換,沒有唯一的答案。每位視覺工作者構想的轉換方式,都是一種解答,這種不確定性為轉換帶來可變性,生成多元的答案,擴展了用視覺表現(xiàn)音樂的豐富性。從音樂到視覺轉換,具有跨學科與交叉性,需要以對音樂的深入了解為基礎,根據(jù)音樂的相關信息尋找線索,結合一定的主觀構想或程序設計,構建研究與分析基礎上的途徑與方法。
圖7 聲音的圖畫練習,《肖邦:夜曲Op9,No.2》
從音樂的選擇入手。同一首音樂有不同的版本,如不同演奏家,不同指揮家,不同樂器,不同改編版本等。對音樂的視覺轉換,選擇一首完整的樂曲,或一個音樂片段,或一段樂句,或一個瞬間,或對音樂印象的記錄與表達等。
從音樂的風格與流派入手。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強調節(jié)拍、旋律和力度的一致性;古典主義音樂包含出其不意的停頓,長音與短音的頻繁轉換;浪漫主義音樂頻繁使用漸強、漸弱與力度的突然轉變;20世紀之后,音樂的規(guī)則被不斷打破。當然,不同時期音樂的特征還要結合具體的音樂來看,不能一概而論。選擇一首音樂,從風格或流派的特點出發(fā),嘗試對音樂進行視覺表達,并組織成一幅畫面(圖7)。繼而根據(jù)畫面局部展開想象,發(fā)展成一個功能性的設計,如時鐘、書架、沙發(fā)、首飾、裝置、裝飾等。
從音樂的元素與結構入手。根據(jù)一首音樂的樂譜,從音高、音色、音長、力度、音域、音階、休止、升調、降調,節(jié)奏、節(jié)拍、拍點,旋律、調性、曲式,織體、形式等方面入手,選擇樂曲的元素或結構較為突出的方面,深入解讀,并結合一定的主觀構想,對這些似點、似線、似面的音樂形式進行信息圖形設計。接下來將音樂生成的圖形從平面轉化為立體,制作具有音樂感的立體模型、雕塑或裝置等。
從對音樂的想象入手。音樂作品本身可以成為一個不斷被重新解釋和表現(xiàn)的源泉。對音樂的視覺轉換需要在音樂理解的基礎上結合一定的主觀想象和構思,從主觀的直覺出發(fā),邊聽邊畫,用毛筆、水彩筆、簽字筆等即興描繪音樂的節(jié)奏,旋律等,從純粹的聽覺感受進行樂曲的視覺表現(xiàn)。對意大利古典主義音樂家維瓦爾第的名曲《四季》或印象派音樂展開視覺想象,結合色彩聯(lián)想或風景圖畫進行視覺表現(xiàn)。
從與音樂相關的圖像入手。與音樂相關的“物”成為代表音樂的符號,如演奏者、音樂家、樂器、演奏現(xiàn)場、樂譜、音樂符號、聲波、CD、唱片、磁帶等。樂譜——對一頁樂譜填色,生成一幅具有形式意味的抽象畫面。樂器——將不同形態(tài)的樂器進行組合,形成具有某種抽象意味的畫面。音樂家——將手擺成某種姿勢,并在手上作畫,形成合唱、舞蹈、拉大提琴的人等圖形。語言——用圖形同構表達音樂家語錄的含義。如“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發(fā)出火花?!惗喾摇?;“我把歡樂注進音樂,為的是讓全世界感到歡樂。——莫扎特。”
圖8 立體自畫像練習
肖像是指具體的人物形象,包括頭像、胸像、全身像、半身像和群像等,肖像作品還包含對人物形象、體形、動作、姿態(tài)、服飾、場景的描繪,表現(xiàn)其精神狀態(tài)、身份特征、民族屬性、時代風潮、以及作者的視角與觀點等。肖像畫創(chuàng)作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畫、版畫、油畫、素描、年畫、壁畫等門類中均出現(xiàn)大量的肖像畫。中國古代的肖像畫以線造型,畫家顧愷之、閻立本、周昉、吳道子、顧閎中、曾鯨、任頤等創(chuàng)作了大量肖像名作。西方自古希臘羅馬時期肖像畫興起,主要以明暗畫法表現(xiàn)人物,著名的肖像畫家有:達·芬奇、提香、卡拉瓦喬、丟勒、荷爾拜因,委拉斯貴支、戈雅、凡·愛克、魯本斯、倫勃朗、哈爾斯、維米爾、大衛(wèi)、安格爾、荷加斯、庚斯勃羅等。
自畫像是藝術家以自己為描畫對象的肖像作品。幾個世紀以來,無數(shù)畫家熱衷于自畫像創(chuàng)作,在文藝復興的意大利,自畫像被稱為“鏡中肖像”。當時,藝術家被視為優(yōu)秀乃至卓越的個體。每一幅自畫像都可被視為一種表演,藝術家選擇一種特別的裝束與姿態(tài),呈現(xiàn)一個角色。亦有大量的自畫像涉及作畫者之外的他人,有贊助人、夫人、子女、友人、情人、老師、學生、模特甚至死神。設計基礎范疇的肖像練習與繪畫領域有所不同,傾向于塑造簡練和概括的形態(tài),以及相關的構圖、角度、動勢、元素、組合等視覺形式的演練。從最簡單的練習開始,剪影——以剪紙的方式完成一幅肖像,訓練對造型的選擇、提取,概括與取舍能力。光影——嘗試在人臉上投射不同角度的燈光,以攝影的方式記錄,體會“光”對“影”的形狀與輪廓的影響。拼圖——設計一套積木,拼成系列化肖像,訓練對元素的組織能力。元素——用數(shù)字、字母或漢字筆畫編排一幅自畫像,注意不同形態(tài)的元素對畫面效果的影響。塑像——用直線和曲線畫出自畫像的正面和側面,用瓦楞紙板做出立體的肖像,要求所畫的線為立體瓦楞紙板的邊緣或結構,訓練從平面到立體形態(tài)的轉換與生成(圖8)。
圖9 幾何形肖像練習
圖10 自由形肖像練習
圖11 將萊熱的形式語言運用于中國木版年畫
人與社會中的種種因素發(fā)生著關系,肖像作品是人的縮影,帶給人更親切的體驗和生動的感受。肖像可以用于表達觀念和想法,繪畫、雕塑、舞蹈、戲劇、影視、行為藝術等都為肖像題材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與土壤。攝影是肖像題材表達的重要手段之一,圖像經過選擇與剪切之后重新拼貼,產生新的意義。超現(xiàn)實——借用某些道具,拍攝一些特殊動作在奇異場景下的超現(xiàn)實圖像。軌跡——以攝影的方式記錄人體各個部分運動的軌跡。身體——用身體或其局部進行組合,表現(xiàn)聚攏、分散、放射、平行等概念,或組合形成如奔馬、蜘蛛、蜻蜓、字母、漢字等由人組成的圖形。投影——兩人或多人組合,讓影子成為另一個圖形,如熊、米奇、海盜船、高跟鞋、茶壺、蝸牛等。
隨著現(xiàn)代藝術與設計的發(fā)展,一些藝術家還以插畫的各種手法將肖像創(chuàng)作用于圖形藝術設計。幾何形肖像——一種基于各種網格的圖形創(chuàng)作方法,學習尼森與德弗斯(Niessen & De Vries)、西吉·艾格森(Siggi Eggertsson)等設計師的作品,分析作品中幾何式的造型方法,研究其在比例、布局方面使用的技巧,創(chuàng)作以網格,或線條,或點陣為基本構架的肖像。自由形肖像——西蒙·切瓦斯特(Seymour Chwast)、利希騰斯坦(Lichtenstein)、彼得·馬克斯(Peter Max)、王翰尼(Henning Wagenbreth)、安迪·瑞門特(Andy Rementer)、凱爾·普拉茲(kyle platts)等藝術家的作品在造型和色彩上都獨具特色,構圖新穎、自由夸張、幽默詼諧、諷刺搞怪、趣味實驗,推動了藝術與設計在當代的發(fā)展。學習作品中的造型、色彩、構圖、表現(xiàn)方式,運用夸張、自由的造型方法繪制平面藝術肖像。
圖12 以編織的結構方式表現(xiàn)城市景象
裝飾是一種表現(xiàn)手法,具有造型方法的夸張與變形,色彩處理的主觀化等特點。內容主要有人物、風景、動物、植物、建筑等;構圖上常常呈現(xiàn)出層次分明、滿構圖、幾何分割、空間錯位、填充紋樣等幾種形式特征;造型上常使用適合形,如方形、圓形、拱形、半圓形、六角形、異形、橢圓形、自由形等;講究秩序規(guī)律、或自由多變、或抽象概括等;材料與手法上常采用平涂、拼貼、線條、重疊、重構、變形、填充、暈染、馬賽克、碎片、肌理、模數(shù)、網格、超時空、超現(xiàn)實等,或以展示方式決定作品形式;色彩上追求單一、跳躍、凝重、黑白、細密、金屬色、輕盈、豐富、強烈等;常與工藝手法結合,如刺繡、浮雕、陶瓷工藝、漆工藝、鑲嵌工藝、織毯工藝、纖維材料、紙藝等。
課程學習內容來源于繪畫、現(xiàn)代繪畫、壁畫、年畫、裝飾藝術、插圖、手工藝、藝術史等。向歷史與當代學習,在資料收集與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中外多樣裝飾風格的解讀、分析、吸收、變化與融合,掌握各種風格引導下的形式方法,創(chuàng)作具有個性化的視覺表現(xiàn)形式。涉及原始的、宗教的、民間的、宮廷的、古典的、傳統(tǒng)的、近代的、現(xiàn)代的、后現(xiàn)代的等多種風格。如中國歷代帛畫、金銀錯紋飾、漆畫、畫像石、畫像磚、壁畫、重彩畫、木刻插圖、年畫、刺繡、剪紙、漫畫、木板年畫、漢字、皮影、建筑彩繪、宋人花鳥等;國外古籍書、木板祭壇畫、馬賽克鑲嵌畫、彩色玻璃窗畫、中世紀手抄本插圖、希臘陶瓶畫、波斯細密畫、文藝復興壁畫、哥特式教堂彩色玻璃畫、浮世繪、波提切利古典主義壁畫、藝術與手工藝運動、新藝術運動、裝飾藝術運動、比亞茲萊的插圖藝術、克里姆特的裝飾繪畫、盧梭的原始裝飾風格、勒·柯布西耶的靜物畫、凡·高的裝飾性繪畫、高更的現(xiàn)代原始裝飾畫、馬蒂斯的繪畫與剪紙、萊熱的立體主義風格、基斯·哈林的繪畫等。①裝飾基礎練習旨在將傳統(tǒng)藝術活用于現(xiàn)代,或把一種風格衍化成另一種現(xiàn)代樣式,或以傳統(tǒng)方式演繹現(xiàn)代題材,是基于傳統(tǒng)與經典的繼承、融合與創(chuàng)新,實現(xiàn)從知識到課題方法的轉化,風格——分析經典裝飾名作的形式特點與表現(xiàn)方法,運用于植物、動物、人物、風景主題,進行變體創(chuàng)作(圖11,圖12)。裝飾——選取名作變體作業(yè)中的局部,進一步加工成陶瓷器皿裝飾圖樣;臉譜——以隱喻或象征的手法,在臉上繪制裝飾圖形。
設計教學是更大范圍內另一種形式的創(chuàng)作,以組織者的身份,帶動更多的人投身創(chuàng)作。通過課題設計與作業(yè)編排將廣泛而多樣的課程內容串聯(lián)成可操作實施的課題體系,先單項再綜合,循序漸進,建構設計基礎教學的課題體系與課題設計方法,實現(xiàn)設計基礎教學初級階段的探索與實踐,為設計基礎課題設計提供可資借鑒的參照與討論的依據(jù)。同時,設計基礎課程內容的結構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運動過程,還需納入更多的資源,如舞蹈、電影、動態(tài)、互動技術等相關領域,為設計基礎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王婷.關注:“色彩”:捕捉南京城的色彩[J].流行色2015(5):116.
(責任編輯:梁 田)
①鄔烈炎. 裝飾語意[M]. 江蘇美術出版社. 2002.02
[ 中圖分類號 ]J0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675(2016)01-0185-06
收稿日期:2015-10-30
作者簡介:龐 蕾(1977- ),女,江蘇南京人,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設計學。
基金項目:①南京藝術學院校級項目——江蘇省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資助:設計基礎教學資源研究(DGPLLJC08)。書寫、繪畫、拼貼將色彩轉述在媒介上,如用不同成色的茶葉水染布。實現(xiàn)——在采集、調研的基礎上思考創(chuàng)作,進而運用到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