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虹,陳榕榕(福建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福建 福州 350122)
·杏苑一枝·
通心痹方治療冠心病舉隅
吳愛虹,陳榕榕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福建 福州 350122)
冠心??;通心痹方;丁春
通心痹方是丁春教授治療冠心病的經驗方,臨床療效顯著,筆者有幸跟師學習,受益良多,現(xiàn)總結丁春教授用通心痹方治療冠心病的經驗。
中醫(yī)無冠心病之名,依其癥狀可歸屬于“真心痛”、“胸痹”的范疇。中醫(yī)認為冠心病與體虛勞倦、寒邪內侵、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有關。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腎等臟。
1.1體虛勞倦稟賦不足,素質虛弱,或勞倦傷脾,脾虛轉輸失能,氣血生化乏源,若積勞傷陽,鼓動無力,血行澀滯。或腎氣虧損,命門火衰,不能溫煦各臟腑,導致陽衰氣滯,血行不暢,致氣虛血瘀;或腎陰虧乏,不能滋養(yǎng)臟腑之陰,致陰虛血瘀。
1.2寒邪侵襲胸陽不足,陰寒之邪乘虛侵襲,寒凝氣滯痹阻胸陽,不通而發(fā)胸痹。
1.3飲食不節(jié)素嗜肥甘厚味,或長期飲酒,若蘊熱化火生痰,痰火上擾心神則為悸;若損傷脾胃,運化失司,聚濕生痰,上犯心胸,阻遏胸陽,氣機失暢。1.4情志失調長期精神高度緊張,思慮過度,致血行不暢,氣滯血瘀,心脈痹阻。
丁春教授認為冠心病的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為心氣虛,標實為氣滯、血瘀、痰濁、寒凝。心氣虛,治宜益氣生津。用黃芪生脈飲為主。肝氣郁結,治宜疏肝解郁,行氣止痛。用柴胡疏肝散為主。胸中血瘀,治宜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用血府逐瘀湯加減為主。胸陽不振,痰氣互結,治宜通陽散結,行氣祛痰。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合枳實薤白桂枝湯為主。心腎陽衰寒厥,治宜溫陽散寒。用參附湯加減為主。冠心病病程呈四步曲:胸悶、心絞痛、心肌梗死、心陽暴脫。若患者以胸悶癥狀為主訴,病因以痰濁為主,方中偏重于化痰,用瓜蔞皮、薤白、半夏、桂枝等;若以胸痛為主訴,病因以瘀血為主。丁春教授治療不同程度瘀血的冠心病患者時,強調選擇性的應用活血化瘀藥。他將活血化瘀藥分為輕、中、重度3類。輕度的用赤芍、丹參、桃仁、紅花;中度的用三七、莪術、三棱、乳香、沒藥等,二者均入血脈,可祛除大血管中的瘀血。重度用水蛭、全蝎、炮山甲、地龍等蟲類藥,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及搜風通絡作用,且藥性峻猛,效專力宏,可祛除小血管中的瘀血。現(xiàn)代研究表明,蟲類藥在心血管方面的藥理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抗凝血、擴張血管、保護血管內皮、調節(jié)血脂等方面。丁春教授尤其重視蟲類藥物在冠心病治療中的應用,臨床療效顯著。
丁春教授根據多年治療冠心病的經驗,創(chuàng)制通
心痹方:黃芪15 g,黨參10 g,麥冬10 g,五味子10 g,瓜蔞皮15 g,薤白15 g,清半夏10 g,桂枝10 g,赤芍15 g,川芎15 g,水蛭6 g,三七粉6 g,炙甘草5 g。此方集黃芪生脈飲、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血府逐瘀湯于一方進行加減。方中用黃芪、黨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yǎng)陰,氣陰同治,使元氣充,津液復,脈來得生;瓜蔞皮、薤白、半夏、桂枝行氣化痰,通陽寬胸,使久痼寒痰滯氣立解,胸陽得振而平;用赤芍、川芎活血祛瘀,加水蛭活血通絡,三七活血止血化瘀,共除胸中瘀血;用炙甘草益氣養(yǎng)心,調和諸藥。全方共奏益氣、活血、化痰、通絡之功?,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生脈飲具有強心、改善周圍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具有調節(jié)血脂,降低血液黏滯度、擴張冠狀動脈的作用;川芎、赤芍有很好的消斑通脈的作用;三七粉具有良好的止血、活血化瘀雙向藥理作用。此方服用1周后,癥狀即可明顯緩解,堅持服用1個月病情可穩(wěn)定。后期調理宜多食高纖維的食物降脂化斑,盡量少吃動物內臟、高脂食物。平時可用西洋參粉6 g加三七粉3 g沖服調理,每日分為2次服用,活血化瘀而不傷正。但宜天冷溫度較低時服用,20℃以下最好。因為三七粉偏熱,若氣溫太高服用會造成多汗,氣溫低時可加速血液循環(huán),不至于使手腳冰冷,服用后更覺舒適。
病例介紹
朱某,女,60歲,2014年10月4日初診。2014-06-13外院檢查診斷為:① 雙側頸動脈硬化伴多發(fā)性斑塊;② 右側椎動脈內徑略細伴血流阻力指數升高;③ 左室前壁增厚;④二尖瓣反流。主訴:胸悶短氣、神疲乏力伴頭暈半年,加重1周。就診時癥見:面色晦暗,胸悶短氣,神疲乏力,舌暗苔黃厚膩,脈細數。診斷為心痹。用通心痹方加減。處方:黃芪15 g,黨參10 g,麥冬10 g,五味子10 g,瓜蔞皮30 g,薤白10 g,清半夏10 g,竹茹10 g,柴胡10 g,赤芍15 g,枳殼10 g,水蛭5 g,川芎15 g,丹參15 g,紅花10 g,炙甘草3 g。6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二診:藥后癥減,前方加山楂10 g,14劑。三診:藥后感心前區(qū)隱痛,調整處方:黃芪15 g,桃仁10 g,紅花10 g,當歸10 g,生地10 g,川芎15 g,赤芍15 g,柴胡10 g,川牛膝10 g,桔梗10 g,枳殼10 g,瓜蔞皮15 g,薤白15 g,桂枝10 g,炙甘草3 g。14劑。四診:藥后癥減,面色轉佳,飲食可,病情基本穩(wěn)定。
按:此患者為心氣虛致痰濁內生,阻遏胸中氣機,故產生胸悶氣短等一系列氣滯胸悶病證。治以益氣生津,行氣祛痰,活血化瘀。方用通心痹方加減治療1個月,病情基本穩(wěn)定。月經周期末見復發(fā);好轉:疼痛減輕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維持3個月以上;未愈:疼痛未見改善。
3.2結果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3.3不良反應2組均未發(fā)生明顯不良反應,血、尿、糞便常規(guī)、肝腎功檢查均未發(fā)現(xiàn)異常。
4.1慢性盆腔痛為氣血失調所致,氣機不暢,血行瘀滯,阻于肝經,沖任、胞宮不通則痛,發(fā)為本病。同時疼痛會導致抑郁癥狀,使肝失疏泄更重,瘀血更甚。因此,氣滯血瘀是導致慢性盆腔痛的主要病機,用理氣化瘀湯加中藥保留灌腸。方中白芍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現(xiàn)代藥理研究延胡索具有明顯的鎮(zhèn)痛和一定的鎮(zhèn)靜作用;當歸活血和血,調經止痛,為“婦科之圣藥”;川芎活血行氣;川楝子行氣疏肝,解郁行滯止痛,使氣順血行,氣調血和,疏肝氣以散瘀血;血竭活血散瘀定痛,主人血分,《本草綱目》載:“散滯血諸同痛,專主血分。”中藥灌腸方中丹參為君藥,行氣止痛,活血祛瘀;赤芍清熱涼血,祛瘀止痛,又可舒肝,泄肝火;乳香、沒藥活血化瘀止痛,消腫軟堅散結,同時還有祛腐生肌作用;共為臣藥;三棱、莪術相須為用,加強活血行氣、止痛之功;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消癰,利濕,善治腹痛;敗醬草、蒲公英,清熱解毒,祛濕瀉濁,共為佐使藥。諸藥合用,共奏行氣疏肝、活血化瘀、清熱利濕止痛之功。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中藥灌腸經直腸黏膜靜脈叢吸收,降低了肝臟的首過效應,直接作用于盆腔,能提高局部藥物的生物利用度,發(fā)揮作用快,從而改善盆腔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局部炎癥的吸收消散,提高止痛的療效。
4.2治療CCP以緩解患者癥狀和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治療中可以配合心理調護,以減少盆腔痛的發(fā)作次數。同時積極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研究結果表明,中醫(yī)藥在治療慢性盆腔痛方面療效較好,遠期效果明顯,副作用小,具有一定的治療優(yōu)勢。
[1]崔尚云.慢性盆腔疾病病因及發(fā)病率的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4):463-464.
[2]冷金花.重視慢性盆腔痛的診治[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3,29(3):161-163.
[3]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1466-1475.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47-252.
R285.6
B
1000-338X(2016)01-0029-01
2016-02-10、
吳愛虹(1995—),女,2013級中醫(yī)甲班大學生,主要從事中醫(yī)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