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圣,李婷婷,李志強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
?
貴州省糧食安全的綜合評價分析
吳圣,李婷婷,李志強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貴州省地處我國西南部,農業(yè)基礎條件落后,貧困人口眾多,糧食安全問題令人關注。為明確貴州省的糧食安全狀況,保障貴州省的糧食安全,從糧食生產資源、糧食供給量和穩(wěn)定性、糧食獲取能力等3個方面選取15項指標,構建貴州省的糧食安全評價體系;運用熵值法,對1998—2014年貴州省的糧食安全狀況進行定量評價。結果表明:盡管貴州省糧食供給量和穩(wěn)定性較低,但貴州省糧食安全水平總體是上升的;財政支農支出、道路密集度、人均耕地面積和有效灌溉面積是影響貴州省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貴州??;糧食安全;綜合評價
貴州省位于我國西南部高原山區(qū),是一個多民族交融的內陸省份,農業(yè)生產條件落后,土地資源稀缺,糧食生產能力脆弱[1]。自20世紀60年代,貴州省糧食便不能自給,每年需要從省外調入商品糧來滿足需求[2]。2014年貴州省糧食缺口341萬t,未來缺口可能還會進一步擴大,由糧食平衡省份逐步過渡為糧食銷區(qū)省份。
糧食安全概念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是為了“保證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為了生存與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品”[3]。貴州省經濟發(fā)展水平相對落后,居民收入水平較低,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高危地區(qū)。2014年,貴州省有農村貧困人口623萬,占全國總數(shù)的8.9%,貧困發(fā)生率18%,很多人因為貧困未能獲得足夠滿足健康所需的食物。一旦我國出現(xiàn)糧食安全問題,糧食價格上漲,貴州省將首先受到沖擊。
關于糧食安全的評價研究更多的是針對國家層面展開[4],而對典型農業(yè)基礎落后、經濟欠發(fā)達的貴州省缺少足夠的關注。貴州省的糧食安全狀況關系到西部地區(qū)人民生活和經濟社會發(fā)展,關系到西南地區(qū)的政治和社會穩(wěn)定,研究貴州省的糧食安全對促進當?shù)亟洕鐣l(fā)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貴州省糧食安全總體概況
貴州省地處云貴高原山區(qū),平均海拔在1 100m左右,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山地丘陵占土地面積92.5%,喀斯特地貌占61.9%,土地資源稀缺,耕地質量低下。2014年貴州省耕地面積454.39萬hm2,人均耕地面積0.13 hm2,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據第二次國土普查數(shù)據,貴州省17.9%的耕地是大于25度的坡地,全省沒有1~7等級的耕地,8、9等級耕地是貴州省的優(yōu)質耕地[5]。
貴州省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在850~1 600mm之間。由于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貴州省水資源分布不均,地區(qū)降雨差異性大,季節(jié)降雨變化明顯,夏季雨水集中,冬春季降雨減少。2013年全省地表水資源總量59.44億m3,人均水資源2 174.15 m3,略高于全國 2 100 m3的水平。2014年貴州省有效灌溉面積981.83千hm2,還有3 562.07千hm2沒有灌溉設施,占總耕地面積的78.4%。
貴州省屬于傳統(tǒng)的農業(yè)省份,農業(yè)人口和農業(yè)產業(yè)比重較大。2014年貴州省地區(qū)生產總值9 251.01億元,一、二、三產業(yè)之比為13.8:41.6:44.6,農業(yè)產值為 1 321.86億元,占農林牧漁業(yè)總產值的62.4%。2014年糧食播種面積3 114.91千hm2,糧食產量1 138.50萬t,人均糧食占有量324.54kg。年末常住人口3 508.04萬人,其中鄉(xiāng)村人口2 104.47萬人,占60%。2014年地區(qū)生產總值為9 266.39億元,增長率10.8%,人均生產總值2 6437元,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6 671.22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常用的糧食安全評價指標主要有糧食產量波動系數(shù)、人均糧食占有量、糧食自給率、糧食庫存水平[6,14],以下分別從這4項指標對貴州省的糧食安全進行分析。
1.1糧食產量波動系數(shù)
氣候和政策是影響糧食生產波動的兩個主要因素,在短時期內影響糧食生產波動的主要是氣候因素。貴州省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春旱、夏旱、冰雹、水災、秋綿雨等,其中旱災和水災是最主要的兩種災害[7]。1978年以來,貴州省農作物年均受災率為26.71%,年均成災率為14.12%。2011年,貴州省遭受干旱和洪澇災害,農作物受災率高達51.19%,成災率達27.16%,糧食產量比2010年減產235.30萬t,減產21.15%。因災害頻繁,貴州的糧食波動較大,1998—2014年共17年當中,產量波動系數(shù)超過±10%的年份有7年,最大減產波動值為-284.85萬t,發(fā)生在2011年,產量波動系數(shù)達-24.52%(表1)。
表1 貴州省糧食相關數(shù)據
1.2人均糧食占有量
人均糧食占有量是衡量糧食數(shù)量安全的一個重要指標,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的研究認為人均400kg必不可少[8];謝揚[9]認為370~385kg為產需平衡點;丁守海[10]認為370~400kg左右基本滿足均衡。1998年貴州省糧食人均占有量為300.74kg,2014年為324.54kg,低于人均400kg的水平,遠低于同期的全國人均水平,2014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43.84kg。
1.3糧食自給率
一般認為確保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糧食安全,糧食自給率要超過85%[11]。貴州省糧食長期存在短缺,自1966年起貴州省便由糧食調出省變?yōu)檎{入省[12]。近年來隨著缺口逐漸擴大,糧食自給率呈下降趨勢。2011年糧食缺口431萬t,自給率下降到歷史最低水平64.30%;2014年糧食缺口為341萬t,糧食自給率為76.94%。
1.4糧食庫存水平
按照FAO的標準,為保障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糧食安全,其糧食庫存水平至少要達到糧食需求的17%~18%。貴州省糧食儲備規(guī)模水平非常低,2013年省市縣三級地方糧食儲備規(guī)模僅78萬t,占當年糧食消費量的5.34%,省級糧油儲備規(guī)模偏小,其中儲備糧29萬t、儲備油0.13萬t,糧食儲備低于周邊省區(qū)[13]。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貴州省糧食供給不足,糧食生產穩(wěn)定性比較差,如果僅從糧食的數(shù)量和穩(wěn)定性來考慮,貴州省的糧食安全是低水平的。貴州省的糧食安全有別于國家的糧食安全的問題,其農業(yè)資源匱乏,糧食生產能力有限,糧食長期存在供需缺口,如果僅從糧食的生產數(shù)量和穩(wěn)定性來評價貴州省的糧食安全,就會顯得片面,需要綜合考慮糧食的獲取能力等方面來評價貴州省的糧食安全。
2貴州省糧食安全的綜合評價分析
2.1指標體系
本文在指標選擇上參考了相關文獻[14-19],根據指標數(shù)據可得性,從糧食生產資源、糧食供給量和穩(wěn)定性、糧食獲取能力3個方面選取了15項指標構建貴州省的糧食安全評價指標體系(表2)。糧食產量、道路密集度等數(shù)據來自國家統(tǒng)計局網站;耕地數(shù)據來自歷年的《貴州國土資源公報》;恩格爾系數(shù)、財政支農支出來自歷年的《貴州省統(tǒng)計年簽》;糧食消費數(shù)據來自貴州省糧食局。
2.2評價方法
糧食安全的綜合評價涉及對評價指標進行權重賦予,權重賦予主要有平均法[15]、層次分析法[16]、模糊綜合評價法[17]、熵權法[18]等方法。簡單平均法忽略了不同指標的重要性,而且指標較少,難以對糧食安全進行很好的評價;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涉及對指標主觀判斷,主觀隨意性較大。本文采用熵值法對權重進行確定。
表2 貴州省糧食安全系統(tǒng)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權重
熵是德國物理學葉家克勞修斯在1850年創(chuàng)造的一個術語,用來表示一種能量在空間中分布的均勻程度。1948年香農把熵引用到信息論中,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在系統(tǒng)論中,熵越大說明系統(tǒng)越無序,攜帶的信息越少,權重越小[20]。利用熵值法確定權重,能夠消除人為因素的干擾,使評價結果更加科學合理[21]。對于評價指標的年份數(shù)m、指標數(shù)n,熵值法的計算步驟如下:
①標準化處理
對于正作用指標:
(1)
對于負作用指標:
在2022年冬奧會成功申辦之后,我國政府的相關部門特別注重冬奧會的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在申辦城市進行場地規(guī)模建設,對規(guī)范我國冰雪運動項目的場館建設標準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不僅能夠確保冰雪項目的有效開展,還能滿足人們對冰雪運動場館的需求,從而增強人們的體魄,促進人們的全面發(fā)展。
(2)
第i年份第j項指標值的比重:
(3)
②指標信息熵
第j項指標的信息熵:
(4)
③信息熵冗余度
dj=1-ej
(5)
④評價指標的權重
(6)
對于糧食安全子系統(tǒng)和整體系統(tǒng),分別計算出分權重和總權重。分權重是為了評價3個不同子系統(tǒng)的糧食安全狀況,分別計算各子系統(tǒng)中細項指標的權重??倷嘀厥前?個子系統(tǒng)作為一個整體,計算出各細項指標的權重。
⑤綜合評價
(7)
2.3結果分析
2.3.1指標權重分析從表2可看到,在3個子系統(tǒng)中,糧食生產資源的權重最大(0.551 4),說明糧食生產資源是影響貴州省糧食安全最重要的因素;糧食獲取能力子系統(tǒng)(0.241 5)的權重比糧食供給量和穩(wěn)定性子系統(tǒng)(0.207 1)要大,說明糧食獲取能力在保障貴州省的糧食安全中扮演著更重要的作用,反映了貴州省糧食生產不足需要依賴糧食物流來調節(jié)糧食供給的特點。貴州省在全國的定位是一個糧食產銷自求平衡省份,但近年來貴州省糧食從產需基本平衡逐步過渡為產不足需,產需缺口還有逐步擴大的趨勢。
在糧食生產資源子系統(tǒng)中,權重較大的指標有財政支農支出(0.145 9)、有效灌溉面積比重(0.109 9)和人均耕地面積(0.096 5),反映耕地和灌溉是影響貴州省糧食生產最主要的2個自然因素。貴州省土地資源稀缺,耕地質量低下、灌溉條件差,極大地約束了貴州省的糧食生產。財政支農支出具有較大的權重,反映了財政支農對糧食生產的重要性,政府對糧食安全的支持和調控,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在糧食供給量和穩(wěn)定性子系統(tǒng)中,單項指標中權重最大的是糧食產量波動系數(shù)(0.087 9),其次是農作物成災率(0.036 2),兩者是影響糧食供給量和穩(wěn)定性子系統(tǒng)的主要因素,反映了貴州省的農作物受災嚴重、糧食產量波動大的特點。在糧食獲取能力子系統(tǒng)中,道路密集度(0.130 9)的權重很大,說明物流交通對糧食獲取能力極為重要。在貴州省糧食缺口越來越大的背景下,建立貴州省現(xiàn)代糧食物流體系對增強貴州省的糧食獲取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從細項指標來看,財政支農支出(0.145 9)、道路密集度(0.130 9)、有效灌溉面積比重(0.109 9)、人均耕地面積(0.096 5)具有較大的權重,4個指標的權重之和達48.32%。說明政府財政支持、交通運輸、農業(yè)灌溉和耕地面積是影響貴州省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稀缺的耕地資源約束了貴州省的糧食生產,而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給農業(yè)灌溉帶來很大的困難。研究也揭示出政策資金和交通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其對糧食安全的影響不亞于耕地,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該得到重視[18]。
2.3.2糧食安全演變分析
(1)糧食安全子系統(tǒng)的演變分析:基于分權重分別求得3個子系統(tǒng)的發(fā)展指數(shù)變化情況見圖1。
圖1 1998—2014年貴州省各子系統(tǒng)發(fā)展指數(shù)變化情況
糧食生產資源指數(shù)逐漸上升。1998—2014年,糧食生產資源指數(shù)由0.25逐漸上升到0.65,主要原因是財政支農支出、有效灌溉面積和機械動力等要素投入的增加。1998—2014年,貴州省的財政支農從22.65億元增長到447.19億元,其在農業(yè)產值中的比重從8.25%上升到33.83%;有效灌溉面積從643.87千hm2增加到981.83千hm2,占耕地面積的比重從13.07%增加到21.61%;2013年糧食生產資源指數(shù)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當年貴州省有效灌溉面積大幅下降,由2012年的 1 214.57千hm2減少到926.90千hm2。耕地面積的下降給貴州省的糧食安全的帶來一定的影響,1998—2014年人均耕地面積從0.14 hm2下降到0.11 hm2。
糧食獲取能力指數(shù)波動上升。1998—2014年,糧食獲取能力指數(shù)從0.28增加到0.83,16年間增長了196.43%,年均增長7.03%。糧食獲取能力指數(shù)經歷了3次波動且波動幅度較大,波動主要由糧食價格指數(shù)的波動主導,波谷出現(xiàn)在2004年、2008年和2011年,這幾年貴州省的糧食價格指數(shù)分別達到112.6%、117.3%、113.5%。糧食獲取能力的上升主要突出在道路交通運輸方面,貴州的公路密度由1998年的0.39km/km2提高到了2014年的2.10km/km2。這時期貴州省加大對公路的修建和改善,推進對高速公路的建設,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從1998年的100km,增加到2014年的4 002km,對糧食獲取能力的提高起到關鍵作用。
糧食供給量和穩(wěn)定性指數(shù)整體變化不大。1998—2014年,糧食供給量和穩(wěn)定性指數(shù)由0.45上升到0.72,上升較為平緩。貴州省糧食產量增長緩慢,1998年貴州省糧食產量就達到了1 100萬t,2014年產量為1 138.50萬t,16年來產量只增長3.45%,產量在某些年份還因災害出現(xiàn)下降。2011年貴州省遭受干旱和洪澇災害,糧食大幅減產,糧食的供給量和穩(wěn)定性指數(shù)下降到0.22。
(2)糧食安全系統(tǒng)的演變分析:基于總權重求得糧食安全系統(tǒng)的發(fā)展指數(shù)見圖2。
圖2 1998—2014年貴州省糧食安全指數(shù)變化情況
貴州省糧食安全指數(shù)呈波動上升趨勢。1998—2014年,糧食安全指數(shù)由0.30上升到0.71,16年間增長了136.67%,年均增長速度為5.53%,這主要得力于糧食供給能力上升和糧食生產資源的增加。貴州省糧食安全指數(shù)在2008年、2011年和2013年出現(xiàn)較大波動,這3年恰好貴州省出現(xiàn)較為嚴重的自然災害,特別是2011年貴州省遭遇1951年以來的嚴重旱災,糧食安全系數(shù)下降到0.50。從糧食安全指數(shù)的發(fā)展趨勢來看,隨著糧食供給能力上升和糧食生產資源的增加,未來一段時期貴州省的糧食安全指數(shù)還會繼續(xù)上升。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糧食消費需求逐漸增加,貴州省的糧食缺口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加大農業(yè)資源投入,提高糧食產量和糧食獲取能力,對保障貴州省的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現(xiàn)實需求。
3結論與對策建議
本文結合貴州省的糧食供求特點,從糧食生產資源、糧食供給量和穩(wěn)定性、糧食獲取能力3個方面選取了15項指標評價貴州省的糧食安全。研究發(fā)現(xiàn):(1)糧食生產資源對貴州省得糧食安全尤為重要,耕地和灌溉影響貴州省糧食生產兩個主要因素,財政支農對保障貴州省糧食安全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2)隨著糧食缺口的逐步增大,以糧食流通為主的糧食獲取能力對貴州省的糧食安全有著重要影響。(3)1998—2014年貴州省的糧食安全指數(shù)呈上升趨勢,這主要得益于糧食生產資源的增長和糧食獲取能力的增強。
為保障貴州省的糧食安全,提出以下對策建議:(1)嚴守耕地紅線,加強耕地保護,確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2)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實施農業(yè)節(jié)水工程,發(fā)展節(jié)水農業(yè)和旱作農業(yè),建設旱澇保收、穩(wěn)產高產的口糧田。(3)加大資金投入和整合力度,落實糧食補貼政策,提高農民的積極性。(4)發(fā)展糧食流通產業(yè),建立符合本地區(qū)的糧食物流體系,加強糧食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和管理,與糧食主產省建立長期和穩(wěn)定的產銷合作關系,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p>
參考文獻
[1]貴州省國土資源廳.2014貴州省國土資源公報,2015年.
[2]王天生,王瑤.貴州糧食生產發(fā)展60年回顧與展望[J].貴州農業(yè)科學,2009,37(9):1-9.
[3]李哲敏.食物安全的內涵分析[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03,8:10-13.
[4]吳建寨,徐克,王盛威,等.關于新時期中國糧食安全評價的探討[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15,21(10):12-15.
[5]貴州省國土資源廳.貴州省第二次土地調查主要數(shù)據成果公報,2014年9月
[6]劉曉梅.關于我國糧食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的探討[J].財貿經濟,2004,9:56-61.
[7]廖婧琳,蘇躍,馮澤蔚,等.54年來農業(yè)自然災害對貴州農業(yè)經濟的影響分析—以農業(yè)及糧食生產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36(25):11114-11117.
[8]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我國人均400公斤糧食必不可少[J].農業(yè)技術經濟, 1986,8:12-15.
[9]謝揚.我國糧食產需平衡點被高估了[J].調查研究報告,2004,5:1-19.
[10]丁守海.當前糧食安全形勢:評估、比較及建議[J].財貿經濟,2008,9:105-108.
[11]洪凱.銷區(qū)大省廣東糧食安全問題與政策建議[J].農業(yè)現(xiàn)代化研究,2006,27(2):96-99.
[12]廖昌禮,龔德慎.解決貴州糧食問題的對策和措施[J]. 西南農業(yè)學報,1992,1:84-100.
[13]貴州應加快“西南糧食城”建設端牢“飯碗”[EB/OL].http://www.cet.com.cn/dfpd/bwdqzg/1092190.shtml.
[14]張元紅,劉長全,國魯來.中國糧食安全狀況評價與戰(zhàn)略思考[J].中國農村觀察,2015,1:2-14.
[15]朱澤.中國糧食安全狀況評估[J].經濟研究參考,1997,67:12-23.
[16]呂愛清,卞新民.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江西省可持續(xù)食物安全評價[J].土壤,2007,39(5):819-823.
[17]李哲敏.中國食物安全綜合評價體系建立及實證分析[J].農業(yè)經濟問題(增刊),2009:84-89.
[18]姚成勝,滕毅,黃琳.中國糧食安全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實證分析[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5,4:1-10.
[19]FAO.2013年世界糧食不安全狀況:糧食安全的多元維度[R].2013:16.
[20]趙德勇,宋輝.基于熵權的改進型多指標綜合評估方法及應用[J].軍械工程學院學報,2001,13(3):47-51.
[21]趙麗,等.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在農村居民點集約利用評價中的比較[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2,28(7):235-242.
(責任編輯李婷婷)
作者簡介:吳圣(1989—),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yè)信息分析。
通訊作者:李志強 (1963—),男,學士,研究員,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食物發(fā)展、農業(yè)經濟管理。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n Food Security in Guizhou Province
WU Sheng,LI Ting-ting,LI Zhi-qiang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CAAS,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Guizhou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The agricultural conditions of Guizhou province is backward,poor population is large,and its food security problem is worthy of attention.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food security in Guizhou province,we selected 16 indicators from 3 aspects including food production resources,food availability and stability,and food acquisition ability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food security in Guizhou province.The paper used the entropy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though the food supply and stability was relatively low,but the level of food security in Guizhou province was on the rise.Fiscal expenditure,road density,effective irrigation area and per capita land area ratio we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food security in Guizhou province.
Keywords:Guizhou province;food security;comprehensive 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