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易經》是中國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是中華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并被尊為“五經之首”、“大道之源”。《易經》集智慧、養(yǎng)生、生活萬象、關注未來變化于一身?!兑捉洝犯嬖V我們未來是會變化的,是不確定的,他是會改變的。這個改變他有一定的道理和規(guī)律,這就是《易經》的價值和所要告訴我們的。
關鍵詞:《易經》;起源;哲學價值;文化價值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是中華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并被尊為“五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是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兑捉洝芬砸惶追栂到y來描述狀態(tài)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兩種元素的對立統一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關于“卜筮”之書?!安敷摺本褪菍ξ磥硎聭B(tài)的發(fā)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guī)律理論的書。
《易經》又稱《周易》,廣義的《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易經》包括《連山》、《歸藏》和《周易》,但由于《連山》和《歸藏》基本失傳,所以《易經》實際是指《周易》。《易經》分為《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由于《易經》成書很早,大約在西周時期,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易經》的內容在春秋戰(zhàn)國時便已不容易讀懂,因此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又撰寫了《十翼》,又稱為《易傳》,以解讀《易經》。
一般認為《易經》最初是占卜用的書,是遠古時期中華先祖與神靈溝通的工具。但其內在的哲學思想和獨特的邏輯體系卻是構成中國傳統哲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骨架。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思想、宗教、醫(yī)學、天文、算數、文學、藝術、軍事和武術。明末,《易經》被傳教士翻譯并傳播到西方。17世紀末,德國哲學家及數學家萊布尼茨因漢學大師布維的介紹,更將《易經》以二進制解釋?!吨芤住飞婕暗街袊鴤鹘y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文明的源頭活水。
《易經》可稱之為中國文化的源頭。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是或《黃帝內經》,無不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系。一代大醫(yī)孫思邈曾經說過:“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醫(yī)?!焙喼笨梢砸谎砸员沃簺]有《易經》就沒有中國的文明。
關于《易經》的起源,傳統上一般認為《易經》起源自“河圖、洛書”。傳說在遠古時代,黃河出現了背上畫有圖形的龍馬,洛水出現了背上有文字的靈龜,圣人伏羲因此畫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又根據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繹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進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辭和爻辭?!兑讉鳌肥谴呵飼r期的孔子所作。
在經歷了三皇五帝、夏商周的漫長的遠古時期,受伏羲易經的影響,在不同的地區(qū)也出現了不少的類易經的預測體系,包括了《連山》、《歸藏》、《周易》等,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礎上發(fā)展成了六十四卦,對易經做了補充和完善形成了《周易》。由于《周易》是由文王整理和完善的,在他的地位和影響下,也就流傳了下來。易經與《周易》也就合二為一了,是當時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日常生活的主要指南書籍。包括了皇位的傳承、戰(zhàn)爭、戰(zhàn)術、婚姻嫁娶、祭祀、耕種等都以《周易》為指南。
《易經》的應用,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更為鼎盛,我們可以從《左傳》、《國語》可以看到君王和大臣們在決策國家大事時用易經占卜來做決定的記載。也包括了讀書人對仕途的預測記錄。由此可見,易經對當時社會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影響的深遠和廣泛。
到了漢代,漢武帝獨尊儒術,由于《周易》有孔子的評注,理所當然的《易經》受到了極大的重視,并由占卜之書演變到“潔凈精微”之書。在當時朝廷的主導所形成的氛圍下,文人紛紛引經據典,取易經的片段來陳述表達自己的學術或政見,更以此來顯示自己對易經的喜愛和研究水平。不知不覺中,易經除了占卜功能外,又發(fā)展出了哲學哲理的另一面。這樣的話,易經的占卜功能肯定會受到一定的弱化。當然,易經的占卜水平在漢代還是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這其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物有京房,它在占卜方面有比較高的地位。
《易經》在民國的應用比較廣泛,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歡應用易經來占卜,在做決策時起很大的影響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易經》研究處于低潮,尤其是在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受到了摧毀性的打擊,現在絕大部分人對易經還停留在“迷信之書”的認識上。對預測、命運預測的不了解而產生抵觸。
其實一說起《易經》,我們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卜卦、算命、看風水。
我以前對周易的看法也大是如此。由于從小受自然科學的影響,總覺得這套東西迷信,不切實際,所以一直沒有留意,更加未曾深入閱讀感悟。讀了一下《周易》,但是內容艱深晦澀,雖有白話注解,但許多解釋似是而非,諸多說法互相矛盾,總不得其門而入,于是只好中途作罷,不能深入。
《易經》是中國哲學的起源,春秋時期的儒、道、法等諸子百家學說都是以周易為源頭的。所以周易又被稱為“群經之首”。
《易經》的哲學,是古人根據自己對天地萬物的認識抽象出一些基本的規(guī)律,而后又試圖用這些規(guī)律來指導人的生活行為。就是老子所說的“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也說明,很早以前,人們就認識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只有順應自然規(guī)律,才能生息繁衍,發(fā)展壯大。這種觀念在后來進一步發(fā)展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了許多人追求的目標。
《易經》探討“變化”非算命,它分為“義理”和“象數”兩大部分,通過義理提醒我們如何做人處事,象數則可用來占卜,揭示變化發(fā)展的趨勢。
《易經》翻譯成英文叫The Book of Change,即是一本關于變化的書,但不是一本謀略書。在這本書里面,你讀不到兵法,也發(fā)現不了三十六計,它說的是一種變的哲學和領悟變的思維方式,也可以說成是一本“悟變”之書。因為變無定法,有定法的變就叫不變,而不叫“變”了?!兑捉洝分杏袀€三易原則:變易、不易、簡易,而以變易為其根本。變易是宇宙中永恒不變的真理,世界上的人和事以及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在人生道路上同樣要知變、應變、善變,平常心以對知變,謹慎心以對應變,主動心以對善變。用這個來說明市場變化規(guī)律是很有道理的。所謂“變易”,就是說市場永遠都在變。與其以不變應萬變, 倒不如以變制變,以變應變,變到別人的的前面去。“不易”的原則,就是在千變萬化中總有一條不變的定理或規(guī)則,這就是不斷地滿足市場的需求,只要你抓住這一點,千變萬化就都在其中了?!昂喴住币卜鲜袌鲈瓌t,就是說不要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而是要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以最快的速度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扯來扯去地浪費時間和精力。
《易經》與《吠陀經》、《圣經》、《古蘭經》一起被視為世界文明的四大元典。它包含了宇宙和人生變化發(fā)展的哲理與智慧?!兑捉洝芳腔邸B(yǎng)生、生活萬象、關注未來變化于一身。它所體現的宇宙大規(guī)律,蘊含著中華幾千年來的古老絕學和智慧,重在捕捉生命的本質,從根本上探索和追求適合所有人對生活、健康、事業(yè)、婚姻、家居的全面提升?!兑捉洝犯嬖V我們未來是會變化的,是不確定的,他是會改變的。這個改變他有一定的道理和規(guī)律,這就是《易經》的價值和所要告訴我們的。
參考文獻
[1]李零.讀上博楚簡《周易》[J]. 中國歷史文物. 2006(04)
[2]李學勤著.周易溯源[M]. 巴蜀書社, 2006
作者簡介
蔡蘇龍(1969年-),男,湖南永州人,歷史學博士,現為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移民史、華僑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