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瑩 詹莉萍
基金項目:江西科技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課題(2014XJYB017)。
摘 要: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美國詩人之一。她的詩歌廣泛地在國內(nèi)外各學界進行研究。評價理論是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人際功能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本文將基于評價理論中的態(tài)度來分析狄金森的詩歌,以期使讀者更好地理解狄金森的詩歌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特點。
關鍵詞:評價理論;態(tài)度分析;狄金森
作者簡介:章瑩(1984-),女,漢族,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詹莉萍(1983-),女,漢族,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講師,研究方向: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1--02
一、介紹
艾米莉·狄金森,生前作為一名詩人幾乎是不為學術界所知,因為她所創(chuàng)作的上千首詩歌在逝世之前僅僅發(fā)表了幾百首而已。事實上狄金森卻是與惠特曼齊名的19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兩名美國詩人之一,備受專業(yè)評論家和業(yè)外人士尊崇。狄金森的作品和她本人(20多歲之后便隱居在家中)一樣仍然存在著許多謎,詩中所論及的各種主題仍是各學界爭論的焦點。至今,學者已從許多不同角度對狄金森詩歌進行了研究,由于狄金森熱衷在詩歌中探討愛情與死亡,多數(shù)研究集中于探究她的愛情觀和死亡觀。作者發(fā)現(xiàn),無論探討的主題是什么,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理論下的研究卻極少。因此本文將利用評價理論對狄金森詩歌進行研究,分析詩中對人事物所表達的情感、意圖和態(tài)度,并試圖通過分析來探究狄金森獨特的創(chuàng)作特點。
二、評價理論
20世紀90年代,Martin 和Rose 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下提出了評價理論。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三大元功能之一人際意義,最初是指語言具有表達講話者的身份、地位、態(tài)度、動機等功能。后來,Martin和其他學者發(fā)現(xiàn)這三大元功能缺乏對事物的判斷,推斷和評價。因此Martin和Rose (2003)深入研究各種語篇所體現(xiàn)的評價意義后指出:評價是人際意義中的一個系統(tǒng),人們利用評價語言資源告知聽眾或讀者自身對事與物的態(tài)度情感。評價系統(tǒng)把語言資源依語義分為三個了系統(tǒng):態(tài)度、介入、分級。對于態(tài)度系統(tǒng)又可依語義分為情感、評判、鑒賞。情感,是指對人的情緒、感覺的表達。感覺可以有好有壞,所以情感可以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憑借行為可以推斷情緒感覺的表達可以是直接的或是間接含蓄的, 所以情感也可是直接的或是暗示的。評判是對人的評價。李戰(zhàn)子(2003)指出評判系統(tǒng)指一系列有制度規(guī)定的規(guī)范對人類行為的肯定或是否定評價的意義。評判可以分為個人評判和社會道德評判。這兩類評判都可是正面的或負面的,也可以是直接或是間接地表達出來。鑒賞是對事物的評價,包括我們對社會各種物質(zhì)現(xiàn)象的態(tài)度。鑒賞也可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下文我們將主要討論評價理論中的態(tài)度系統(tǒng),即分析狄金森詩歌中所體現(xiàn)的態(tài)度系統(tǒng)中的三個方面——情感、評判、鑒賞。
三、狄金森詩歌態(tài)度分析
狄金森創(chuàng)作了上千首詩歌,主題涉及愛情、宗教、自然、永恒、美、痛苦以及死亡。下面,我們將隨機地選取三篇主題不一的詩歌,對它們分別從情感、評判、鑒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從詩歌1中我們可以看到狄金森表達了她對自然和宗教的情感。從表1中我們發(fā)現(xiàn)狄金森對自然和宗教有著兩種相互矛盾的情感——正面的和負面的。她告訴我們無論大自然和天堂是什么樣的,在現(xiàn)實中她都很滿足,自信和虔誠。另外,詩人還利用了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間接地或是暗示地表達出她的思想態(tài)度。例如:“certain am I”直接地表達出狄金森情感狀態(tài),而“never spoke”和“nor visited”卻是暗示地表達出狄金森的負面情感。簡而言之,狄金森在情感意義的表達選擇上是多樣的,并且各種不同的表達選擇比例相當。
詩歌“Beclouded”采用了修辭手法擬人來描繪自然情景,也就是說鑒賞某物如評判一個人一樣。根據(jù)表2,詩人把天空、云朵、雪、風都比作不同類型的人。他們是粗俗的、吝嗇的、狹隘的;他們在抱怨、他們在旅途中、他們在飛行中、他們在爭論中。詩人選用的各種形容詞和動詞形象地描繪了大自然景物所呈現(xiàn)出的負面情緒,就像人一樣。狄金森這種描述大自然景象方式給我們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
詩歌3 I'M Nobody! Who are you?
I'M Nobody! Who are you?
Are you--Nobody—too?
How dreary--to be--Somebody!
How public--like a Frog—
Then there's a pair of us!
Dont tell! they'd advertise—you know!
To tell your name--the livelong June—
To an admiring Bog!
詩歌3“IM Nobody! Who are you?”是狄金森最受歡迎的詩歌之一。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對大眾的一種態(tài)度。在以下三個表格中我們將分別列舉出詩人對態(tài)度系統(tǒng)的三個方面的表達情況。
從表格3.0看到,詩人通過“how dreary to be someone”直接地表達出自己的負面情緒“不安全感”,接著表格3.1顯示,作者給出了她對“you”和“I”的評判——“Nobody”和“a pair of us”,但是“theyd advertise”,這是狄金森對成為公眾人物一種“負面”的態(tài)度。詩人接著又描述成為一個公眾人物是多么可怕:“how public – like a frog – to tell your name – the livelong June – to an admiring Bog”,此處作者也用了一種修辭手法——類比。上述分析顯示,狄金森非常擅長利用各種不同態(tài)度表達方式來表明自己成為無名者的意愿。
四、結(jié)論
總之,從上述利用評價理論對狄金森的詩歌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首先狄金森能非常嫻熟地利用各種態(tài)度表達形式來表明她對人事物的反應與意愿,其次狄金森對各種態(tài)度表達形式不僅僅選擇多樣,而且各種表達形式還能達到比例平衡。最后,狄金森還非常擅長使用修辭手法來表達她對人事物的態(tài)度。上述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不免偏主觀和不完整,另外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討論了評價理論中其中一個系統(tǒng)—態(tài)度,另外兩個系統(tǒng)—介入和極差也非常值得討論的,后緒研究可以進一步地對這兩個系統(tǒng)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Li Zhanzi. Appraisal Resources as Knowledger in Autobiographical Discourse Focusing on Language Acquistion [J]. Web Proceedings, 2003.
[2]Martin, J. R. & Rose, D. 2003.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M]. London; New York: Continuum, 2003.
[3]江楓. 狄金森名詩精選[M]. 西安: 太白文藝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