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閩鋒
摘 要: 學生中存在一部分的學習弱勢群體即學困生,如何轉化這些弱勢群體,文章圍繞運用鼓勵性的評價語言幫助學困生樹立學習信心,運用積極性評價,激發(fā)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全面、公正、藝術地評價學困生的作業(yè)進行闡述。
關鍵詞: 學困生 評價 學習興趣鼓勵
《課標》指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存在一部分的數學學習的弱勢群體即學困生,如何轉化這些弱勢群體,促進他們的發(fā)展,是目前課程改革背景下數學教學所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下面我就教學中如何運用評價功能,促進學困生轉化談談體會。
一、運用鼓勵性的評價語言,幫助學困生樹立學習信心
教育工作者應承認,學生在先天素質、心理素質、學習興趣、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及情感意志等方面存在差異,不可避免地導致數學學習有學困生的存在,但我們要牢記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蔽阌怪M言,現(xiàn)在的學校教學中,由于教師迫于成績壓力,重視傳授知識,忽視對學生的情感投入的弊端仍然大量存在。在對學困生進行評價時,很少使用鼓勵性的語言,對于在課堂上回答問題錯誤的學困生進行評價時一味加以訓斥,對完成作業(yè)不理想,不能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學生動輒懲罰,這嚴重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影響這些學生的心理健康,從而使學困生產生這樣的認識:自己是學習成績不好,老師不喜歡自己,失去了學習的自信心。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困難的實質是學生多次經歷學業(yè)失敗后造成自信心的喪失。這些自尊心受到傷害,學習自信心不足的學生,會產生自卑感,學習成績也會一降再降,在學習上越來越失敗。了解了學困生產生的心理原因,對于教師轉化學困生具有現(xiàn)實意義。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是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相統(tǒng)一的,改變原有重知輕情的教學觀,樹立以人為本,以情優(yōu)教的新教學觀,在教學中要運用鼓勵性的語言,如:今天你答對了,真棒!……對學困生的點滴進步進行鼓勵性評價,只有在和諧氛圍中充滿情感交流,學困生才以積極的動機、高漲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
二、運用積極性評價,激發(fā)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沒有興趣的“硬啟動”學習會扼殺學生探索真理的欲望。我們時常發(fā)現(xiàn)學困生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他們往往放棄“主角”地位,甘愿充當“配角”甚至“看客”。這種“回避心理”極大地妨礙了他們數學知識系統(tǒng)的建構,使所學數學知識不能“鏈接”到學習者的“知識鏈”中,從而影響學困生的數學學習。所謂積極性評價是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從鼓勵的角度出發(fā),充分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以此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盧家楣,2002)數學教師對學困生的關注不是在于他們對知識掌握了沒有,而是在于他們對你的教學有沒有興趣,你要用適當的、積極的評價激發(fā)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淡化數學知識的神秘性,迎合學生好動、好勝、好奇的個性特征,善于把教學過程衍變?yōu)榭释粩嗵剿髡胬聿в懈星樯实囊庀蚧顒?,密切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及時移情換位,思其所思,憂其所憂,樂其所樂。如果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fā)出來,那么學習對他們來說就不是困難的事,而是件快樂的事情。他就樂于傾聽,樂于思考,樂于合作,樂于參與一切的學習活動。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由于關注教學內容能不能按計劃完成,在運用積極性評價激發(fā)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方面做得不到位,如在教學《百分數的認識》一課時,課的開始雖然有注意用鼓勵性的言語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但在后面的教學活動中對學困生關注不夠,使學困生在后面的學習活動中充當“配角”的角色。在教學后通過討論、評議,在第二次教學《百分數的認識》時,在匯報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數的例子、讀、寫百分數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多請學困生參與,同時對他們的學習活動給予積極的評價,讓學困生發(fā)現(xiàn)原來這就是百分數,原來百分數在生活中處處可見,原來是這樣讀寫百分數……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樂于參加本節(jié)課的學習活動。
三、全面、公正、藝術地評價學困生的作業(yè)
1.運用二次評價,使學困生樂于完成作業(yè)、訂正作業(yè)。
所謂的二次評價是指如果學生對某次測驗的答卷或作業(yè)不滿意,就可以提出申請,重新學習后再解答,教師可以據此對學生進行第二次評價。這種“推遲判斷”淡化了評價的甄別功能,突出了學生的縱向發(fā)展。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這種“推遲判斷”能讓他們真正體驗到自己的變化和進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fā)新的學習動力。對于大部分學困生來說,完成作業(yè)和訂正作業(yè)對他們來說是令人頭疼的事情,在批改學困生作業(yè)時先不直接打“X”,而是用紅筆點一下,讓學困生明白這題錯了,允許他訂正后再進行二次批改,并同樣在作業(yè)本上給予“優(yōu)”,這樣完成作業(yè),訂正作業(yè)對于學困生來說不再是頭疼的事。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對學困生的課堂練習也是采用上述方法,還是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輕視”作業(yè)結果,“重視”作業(yè)過程。
新課標強調,對學生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學習的水平。教師不應以作業(yè)的正確與否作為衡量學生作業(yè)質量高低的唯一標準,應該看他是怎樣想的,是怎樣做的。對于學困生的作業(yè)在有時間的情況下可采用面批,詢問學生的解題思路,只要學生肯動腦思考,有獨立的見解,就應先給予肯定的評價,再對作業(yè)的對錯情況給予評價。
學困生的轉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教師從點點滴滴做起,巧用評價,促進學困生更好地學習,對自己更有信心,從而取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