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爾曼
“糟”,一般是作貶義詞用,指腐爛的東西或辦壞的事情。本文所講的“糟貨”是美食中帶特殊酒香味的菜肴及調(diào)味品。各地的“糟”各有特色,較為聞名的有太倉出產(chǎn)的“糟油”、平湖出產(chǎn)的“糟蛋”,以及江浙一帶的“醉糟(白)乳腐”等。許多飯店、酒家也銷售“糟毛豆”、“糟響螺”、“糟豬內(nèi)臟”、“糟鴨胗”、“糟豬舌”等糟味鹵菜。
烹調(diào)用的糟有三大類,即白糟、紅糟和香糟。這三類糟的香味不是同一種類型,口感及濃郁度也不一樣,故能變化出許多糟味菜肴。每到夏天,人們怕熱也怕油膩,此時香雅味鮮、清爽不膩的糟貨便特別受歡迎。
糟的胚料是制酒后的酒渣。將酒渣濾出后做胚料,再與某種特殊的曲種嫁接,成為幽香悠長的香糟。據(jù)了解,白糟是以制老白酒后的渣為胚基;紅糟通常為福建一帶所用,因福建人擅長用紅米釀酒,酒渣呈鮮紅色,當(dāng)?shù)厝藢⒓t糟作為菜肴調(diào)料,大多用于魚、雞、肉類,如紅糟雞丁、紅糟肉片等。三類糟中香糟用途最廣,亦受我偏愛,香味特別濃郁、綿長,不僅可用于葷菜,亦可制作糟味素菜,如糟毛豆、糟黃豆芽、香糟素雞等。因為喜愛,多年前我就想弄明白香糟是哪種黃酒酒渣釀成的,便特地向七寶酒廠原廠長、品酒師、撰寫《酒話》的吳熙先生請教。他嗅了又嗅,搖搖頭后,考慮再三,無奈地說:“香糟糟胚確實是黃酒酒糟,但是已接種某種酒曲,用多種香料陳釀過了,至于是哪種酒曲、什么香料,我也說不出來。”
香港迷人的風(fēng)味就出自這里
如今,上海市場上僅有一家廠生產(chǎn)香糟,此廠原系始創(chuàng)于清咸豐年間(公元1854年)的“老大同醬園”。門店服務(wù)員介紹說,香糟一年生產(chǎn)一次,每年糯米收上來后制作上好黃酒,酒濾出得糟胚。筆者每年二三月份去上海重慶路上“老大同”門市部買足一年所需香糟,然后放入加厚保鮮袋扎緊,里外裹三層,放冰箱內(nèi)冷藏,一年都不會變質(zhì)。
用糟制菜有生糟、熟糟、湯糟三種方法,但紅糟除外。紅糟有高溫油炸、糟香不變的特點,用前需預(yù)加工,即加水適量,用小火燒至溶化后待用。較著名的紅糟菜有紅糟雞丁、紅糟肉丁花生、燒片糟鴨、炸糟鰻等閩菜。
現(xiàn)今市售的白糟糟貨主要有紹興咸亨食品有限公司和南通“鼎豐”生產(chǎn)的“糟方”腐乳,以及福建莆田生產(chǎn)的“大富牌”米醬豆腐乳,都很鮮香軟糯,適宜下粥過泡飯。白糟制糟貨通常用于色澤白潔的食材,如雞和魚。上世紀(jì)七八十年代,筆者總愛買紹興閹雞,用來煮制白斬雞。閹雞雞身大、肉頭多、質(zhì)地嫩,通常一只雞重4千克以上,煮成絕嫩鮮香的白斬雞常常只吃得掉半只,余下的半只別說如今冰箱冷藏放不了多久,在那沒有冰箱的年代更不能保存了,于是另外半只白斬雞再加工成糟雞是最智慧的方法。筆者婆母會將整只雞白灼,待涼后斬成兩半,一半斬小塊蘸蝦子醬油吃,另外半只斬成大塊,抹上鹽平鋪于瓷缽,覆上一層包有白糟的紗布層,合缽密封,冷藏兩三天后開蓋取食,酒香、糟香入透雞肉,不僅提鮮增香、祛腥添味,而且酒糟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細(xì)菌生長,增加了保鮮期。吃一塊挾一塊,可吃上一周呢!這是白糟的熟糟法。當(dāng)然,亦可用香糟,不過色澤沒有白糟的好。平湖“糟蛋”則是生鴨蛋加白糟至蛋熟。鴨蛋原來的硬殼已被糟化,由蛋膜包裹著蛋白和蛋黃,用筷挑之即破,而蛋白、蛋黃已熟化凝結(jié)似漿,入口香鮮清雅,風(fēng)味獨特,歷史上曾作過貢品。市面上現(xiàn)售的還有“醉糟魚”,用的也是白糟,采用的是湯糟法,魚塊是蒸熟后再浸入糟鹵的。
香糟用途最廣,本幫菜尤甚,又以“糟缽頭”為專,香味雅而綿長,獲贊譽最多。本幫菜中的“腌川”、“糟川”和“川糟”、“糟煎”均是糟味佳肴,本幫菜這里的“腌”指的是咸肉,“川”是指魚。
“腌川”是熟咸豬肉與青魚塊入白湯中一同煮沸,下冬筍片,烹酒,調(diào)味,中火燜煮約4分鐘,轉(zhuǎn)旺火沸煮至湯色奶白,倒入糟鹵,放青蒜段即成?!霸愦ā笔菍Ⅳ~塊抹鹽略腌,再涂貼香糟泥糟3~4小時,洗去糟,入白湯煮沸,加入筍片,烹酒,調(diào)味,沸煮至湯色白濃,轉(zhuǎn)中火燜5分鐘,再投下粉皮塊,旺火煮2分鐘,倒入預(yù)制的糟鹵,煮沸即起。
糟鹵是香糟加一半水浸一天后濾出的鹵汁,糟泥是香糟與黃酒捏勻而成,用量比約為0.8~1:1。川糟是將魚塊汆入白湯,加輔料,調(diào)味,淋入糟鹵,魚肉較“糟川”的更嫩,加糟鹵后不能多沸煮,否則會泛酸?!霸慵濉笔菍㈦?、糟過的青魚塊用油煎后,加醬油、白糖,烹上黃酒沸后,下白湯、筍片、香菇,沸后燜煮10分鐘左右,魚熟即撈出裝盤,余汁倒入糟鹵,勾薄芡,下蒜段,將濃汁淋于魚上。
筆者是本地人,家中經(jīng)常制作糟貨,尤其是“腌川”、“糟川”和“川糟”,因為入冬后青(草)魚特別肥嫩,年夜飯、春節(jié)期間必備。多次制作后,在母親的啟發(fā)指導(dǎo)下,筆者將“腌川”、“糟川”創(chuàng)新為“腌鮮川”,增入了鮮豬肉片的“腌川”,不僅更鮮也更香,還將“糟煎”改為淋糖醋汁,風(fēng)味煥然一新。
本幫菜出名的佳肴“糟缽頭”有冷鹵菜、熱湯菜之分。制“糟缽頭”鹵菜關(guān)鍵在于“吊糟”?!暗踉沱u”顧名思義,是將糟泥裝袋吊起,瀝出鹵汁的操作方法。吊出的糟鹵再濾至清澈,即可浸泡熟食成糟貨。具體做法是先將食材白灼至熟,涼透后浸沒于盛放糟鹵汁的缽中,幾樣食材或幾味糟制鹵菜拼合即成目前飯店里供應(yīng)的“糟缽頭”,當(dāng)然是冷菜。過去本幫菜館如“老正興”、“德興館”制作的“糟缽頭”是熱湯菜,食材主要是豬下水,如心、肺、肚、肝、爪、耳等物。各料分別清洗去異味洗凈后切成條塊,除肝外全部放入大鍋燉燜至酥透,另取砂鍋加入白湯,放入 酥的各料及生豬肝片、冬筍片、油豆腐,用旺火煮沸,烹酒,調(diào)味,淋入糟鹵,撒入青蒜葉段,再沸,離火分盛缽內(nèi),制成的“糟缽頭”尚未入口,已聞糟香,酥軟、醇厚、味濃、香郁,連湯帶料同時咬嚼,令人欲罷不能。
紅糟雞
如今已很難吃到正宗的湯菜“糟缽頭”了,問題似出在那“吊糟”上?,F(xiàn)時市售糟鹵品牌使眾多廚師用起來只需打開瓶蓋,方便得不得了,何必自尋煩惱、費時費力去“吊糟”呢?但這絕對不是老上海記憶中的糟香,可以說簡直“無法相比”。
筆者為了自制“糟鹵”曾花過心思,先是摸索香糟與黃酒用量比,再試用哪種黃酒最合適;也考慮過加什么香料添香更好。最終結(jié)論是,采用三年陳花雕最經(jīng)濟實惠,生糟食材用的糟泥可略稀薄些,干香糟與黃酒比例約為0.8:1,或酒略多些,以能涂貼上食材為好;熟糟用的糟泥應(yīng)稍厚實些,包入紗袋只要透出糟香,糟汁不需滲出,香糟與黃酒以1:1為佳;而烹制糟味菜肴用的糟鹵只需糟中略加水捏和浸、過濾即成。若要浸漬熟料,則糟中加酒,另酌加涼開水,并加以調(diào)味。為了增添香味,筆者試過加少許老陳皮末,也請教過廚師,說是加入八角、桂皮煮沸更香。原“聯(lián)誼餐廳”毛經(jīng)理講述過他家糟鹵菜賣得好是加了桂花之故?,F(xiàn)在筆者體會到,香糟之香型出廠時已成定局,不需加任何香辛料,單用“花雕”最佳,關(guān)鍵在于掌控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