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奇葩
摘 要:音韻美作為語言的語言的共性,無論在漢語還是在英語中都能得到很好地體現(xiàn)。英漢語言中音韻修辭的運用既有同,但由于語言結(jié)構(gòu),語音系統(tǒng)存在差異,所以每種語言又有其特定的音韻修辭。在國內(nèi)很多學者對英漢語言對比研究)有所造詣,本文嘗試著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總結(jié)概括,從英漢音韻修辭對比的角度把漢語中的暮聲和英語里的Onomatopoeia進行對比分析。
關鍵詞:英語;漢語;暮聲;Onomatopoeia;對比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251-01
一、引言
英漢修辭格分屬不同的語言模式下, 英語屬印歐語系, 漢語屬漢藏語系, 兩種語言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存在諸多顯而易見的差異。有些英語中存在修辭手法,在漢語中沒有,而在漢語中的一些常用的音韻修辭在英語中也很難找到能與之相對應的。較之于漢語,英語音韻辭格有Onomatopoeia, Pun, Alliteration,Assonance, Rhyme等。同時較之于英語,漢語的音韻修辭方法較為豐富,有諧音雙關、雙聲、疊韻、平仄、疊音、兒化、輕聲等都是漢語語音修辭的方法。但是兩者同時有許多的相似之處,有相通的修辭手法,本文著重分析摹聲與Onomatopoeia這兩種英漢音韻修辭的異同。
二、摹聲與Onomatopoeia
所謂摹聲就是把耳朵所聽到的如實描述下來,以語音形式對聲音進行直接模擬,這種修辭手法就是通過模擬自然聲音來傳達感情。在漢語中,這叫做摹聲,在英語中叫做Onomatopoeia。英漢兩種語言都有很多的專門用來模擬聲音的象聲詞,以增強語言的直觀性、生動性、形象性、趣味性,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觀其色,如見其形。
1、摹聲
在漢語中有不少模擬人或事物的聲音的例子。漢語擬聲詞:嗷 呼 啪 嘭 唧 呼啦 喀嚓 啪嗒 撲通 噗咚 丁冬 咕咚 轟隆 呼呼 喃喃 嗷嗷 嘩嘩 咚咚 嗡嗡 噗噗 嘩啦啦 嘰嘰喳 轟隆隆 咯噔咯噔 嘀嗒嘀嗒 叮鈴叮鈴等。在句子中例如:
(1)嗚,嗚,嗚……汽笛叫聲突然從那邊遠遠的河身的彎曲地方傳了來。(茅盾《春蠶》)。
(2)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杜甫《兵車行》 )
“嗚嗚嗚”以及轔轔,蕭蕭的使用把場景描繪的惟妙惟肖,喚起讀者對彼情彼景的聯(lián)想。再例如在《木蘭辭》 中 “唧唧復唧唧, 木蘭當戶織。 ”、“不聞爺娘喚女聲, 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不聞爺娘喚女聲, 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用 “唧唧” 來模擬織布的聲音,“濺濺”和“啾啾”描述了當時的情景與戰(zhàn)況, 使人如臨其境。
2、Onomatopoeia
英語擬聲詞:Howl (狼嗥) buzz (蜜蜂嗡嗡) barks(汪汪) hiss(蛇,嘶嘶聲)quack(鴨子嘎嘎)roar (獅吼聲) squeak (老鼠的吱吱叫聲) jingle- jangle(叮叮當當)在句子中例如:
(1)The creek is gurgling over rocks.泉水在巖石間汩汩流淌
(2)The rain fell pitter - patter to the plain.雨噼啪噼啪地打在草原上。
在(1) 中, 用“gurgling” 描摹泉水的聲音比用“flowing” 具體形象得多; 在(2) 中, 用“pitter - patter” 來增強語言的動感, 在意境上比“The rain fell to the plain”要美得多。再例如英國詩人Thomas Nash的代表作Spring一詩中,使用了大量的擬聲詞,如:“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 Then blooms each thing, 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 Cold doth not sting, 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Cuckoo, jug-jug, pu-we, wo-witta-woo!”這些擬聲詞的使用令整首詩的意境變得活潑生動,把春天都描寫的活靈活現(xiàn),令讀者如身臨其境。
3、摹聲與Onomatopoeia對比
漢語摹聲的修辭手法有兩個主要特征。第一,在語音結(jié)構(gòu)方面,有單音節(jié)的“啪、嚓、叭”等;有雙音節(jié)的“叭噠、咕咚”等;也有三音節(jié)的“咕嘟嘟、咚咚嚓”等;有四音節(jié)的“稀里嘩啦、劈梯啪踏”等。第二,迭音詞的效果,漢語摹聲修辭常使用用迭音詞,例如“咚咚”、“咯咯”(AA);“嘩啦啦 ”、 “轟隆隆”(ABB)、“叮叮當當”(AABB);“啪噠啪噠”、“咔嚓咔嚓”(ABAB)。
而在英語 Onomatopoeia 卻沒有這種疊音形式,與漢語相反,英語屬于拼音文字,利用語音系統(tǒng)進行“拼音擬聲”,通常借助輔音字母發(fā)聲的效果來達到擬聲的目的。所以英語的擬聲詞絕大部分是單音節(jié)詞,而且英語 Onomatopoeia 有一個特色就是某些字母的發(fā)音可以使人聯(lián)想到某種概念或意義,例如[m]音反復迭用,可使人聯(lián)想到咕咕噥噥、嗡嗡喳喳之聲。有murmur,mumble,hum,moan,rumble 等;[r]使人聯(lián)想到哼哼、吟吟、喋喋 等聲。有rattle,roar groan,crack,row 等。
三、結(jié)語
英漢兩種語言有著各自不同的語音系統(tǒng)并且形態(tài)、結(jié)構(gòu)也完全不同,暮聲與 Onomatopoeia,它們雖然不能完全對應但也存在許多共性。這兩種修辭手法為語言增添了音樂美和文質(zhì)美,提升了語言的審美價值。在對比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了解了英漢語言的語言異同、文化特質(zhì),英語和漢語在追求音韻美方面的修辭特征的差異和共性, 有利于英語學習者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傳播本國的文化精髓和學習他國的優(yōu)秀文化,更好的推動文化全球化。
參考文獻
[1] 李 允.英漢詩歌常用音韻修辭手段對比探析.節(jié)畢學院學報,2011,29(11):19-23
[2] 李紅梅.英漢音韻修辭對比及翻譯.語言文字,2009,12:25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