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萍
【摘 要】
傳統(tǒng)教學一向強調(diào)教師在學生學習中的主導作用,而語文教學的新標準卻開始轉向對學生個性和能力的發(fā)展。但是筆者發(fā)現(xiàn),許多語文課堂教學只注重花哨的外表,對學生能力的發(fā)展并無多大的實質(zhì)性幫助。本文筆者就語文教學中的一些實踐和體會加以論述,旨在探索語文課堂改革的策略。
【關鍵詞】
語文 誤區(qū) 策略
近年來我們的課改花樣紛呈。聽了好多表演型公開課,筆者經(jīng)常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我們的語文課堂該怎么組織?課改的路該怎么走?能拋開那些花哨的外表去真正地實踐“開放、民主”的課堂嗎?
基于上述想法,本人結合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其中一些現(xiàn)象值得我們反思。
一、討論成形式
如今,許多老師上課都喜歡采用分組討論,稱之為合作學習模式。這一模式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學習方式的轉變,外表上看去,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議論紛紛,與傳統(tǒng)教學觀下的課堂完全不一樣。但據(jù)筆者觀察,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參與了,有的在講廢話,有的默不作聲。什么是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彼裕處熢诮M織學生討論前必須先讓學生明確“共同任務”以及自身承擔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全員參與,體現(xiàn)合作學習的真正內(nèi)涵。否則,討論就只是個形式。
二、表演被濫用
表演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編、演課本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表演能力及創(chuàng)新精神,還讓課堂“活”起來。然而現(xiàn)在許多語文課堂都喜歡使用表演這個教學手段,并將其標榜為課改的利劍,而真正意義上的表演應該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而定,由學生在掌握課本的基礎上根據(jù)自身理解對課本進行再詮釋。而我們則是顛倒了這個順序,先表演再理解,除了加深印象,并沒有對理解產(chǎn)生多大的幫助。
三、評價變了味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笨墒?,有的評價在教學實踐中卻慢慢變了味:方式單一,語言含糊,不論對象,不分是非。如當學生答完問題,老師大多是“太好了!”“太棒了!”等形式化的語言;對成績差的學生與對成績好學生的評價顯得模糊不清;當學生答錯時,教師沒有及時指出糾正?!墩n標》是提倡以積極的評價為主,但并不是說有錯不改,而是方式應委婉些。如果做到這些,我認為這才真正領會了《課標》中有關評價的精神。
四、教師成配角
新課改要求我們必須打破過去教師“滿堂灌”,學生“滿堂聽”的教學習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于是,有些教師開始迷惘了,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認為學生既然是主體,就是課堂教學的主角,教師就是配角,忽略了教師本應是課堂教學組織者的作用。因此,課堂上教師不敢過多講話,不敢妄加評論,惟恐占據(jù)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壓制了學生的個性。整個課堂由于缺乏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就像一盤散沙,各抒己見,對須掌握的知識模棱兩可,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現(xiàn)在技工院校的課改在不斷做著“夾生飯”,我想還是必須從老師身上找原因。課改的精神是倡導民主的學習、開放的思考,這無疑增加了教師對課堂控制的難度。因此許多教師在自身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很難將真正的民主運用到實際教學中。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有各類參考書的框架,只要遵照執(zhí)行基本不會出現(xiàn)大的失誤,這是令許多教師不愿意放棄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怎樣才能改善這種情況呢?筆者認為轉變教學方式的重要體現(xiàn)之一便在師生互動上。語文教學應是師生互動,平等對話的過程。
一、關注學生現(xiàn)狀
現(xiàn)在的學生,由于網(wǎng)絡的普及,交流面的拓展,認知水平、情感態(tài)度已今非昔比。他們有頭腦、有思想,對事物、對社會的分析判斷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因此,教師要堅信學生有無窮的潛力。教師的授課風格、授課思路,關鍵處的啟發(fā)點撥,高潮處的推波助瀾都是挖掘這種潛力的最好契機。要善于傾聽“不一樣的聲音”,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另外,不要把學生的一些不中規(guī)中矩的言行一律看作叛逆,一律予以否定,而要留心發(fā)現(xiàn)其中的閃光點,有時一點之光也會呈燎原之勢。
二、豐富現(xiàn)代課堂
新的課堂,不僅要給學生知識,還要給學生以精神,既要注意拓展學生的精神視野,又要盡量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結合。語文課堂要找回語文精神,所謂的語文精神,就是豐富的情感深厚的人文,就是心靈的感動,思想的碰撞。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課堂更應該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更應該是熱烈而開放的。要讓學生放下心理包袱,讓學生敢想敢說,敢于跳出課文,放膽直言。
三、變換教師角色
新課標要求教師的作用由明到暗,由主到次,教師自身的角色要處理得當,教師不能獨霸課堂,更不能包辦學生的思想,一定要讓出主角的位置,演好自己的引導角色。但是由明到暗由主到次的變化決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淡化角色意識,可以放低對自己的要求。因為,無論以怎樣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教學,教師都應有作為導師的知識積淀,當學生認知乏力時應給予其有力的輔助和補充;更應具備作為組織者的居高臨下,才能有效有序的組織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才能對課堂上的偶發(fā)事件應對自如。身處教改中的教師,如果不在改心態(tài)、改角色、改理念中探索,就會成為落伍者。
技工院校的語文課改,說到底還處于一個尷尬的摸索階段,既然是改革又沒有可依據(jù)的模式,自然有些彎路要走。如何讓學生喜歡學、主動學,這應該是每個語文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