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福建師范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郭瑩瑩朱旭斌蔡斌蓮林志龍陸 源
?
以市政污泥為純基質的厭氧發(fā)酵產氫研究*
1.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2.福建師范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郭瑩瑩1朱旭斌1蔡斌蓮1林志龍2陸 源2
[摘要]氫氣具有熱值高、來源廣、燃燒產物無污染等特點,被認為是一種能夠替代石油的清潔能源。該文對厭氧發(fā)酵產氫類型、影響因素以及研究進展進行綜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展望。
[關鍵詞]厭氧發(fā)酵 污泥 生物產氫
目前,制氫技術主要有物理化學制氫技術和生物制氫技術,物理化學制氫包括水電解法、甲烷裂化法和水煤氣轉化法等;生物制氫主要有光合制氫和厭氧發(fā)酵制氫。物理化學制氫技術存在著耗能大、效率低等問題,生物制氫技術與之相比,具有清潔、節(jié)能和不消耗礦物資源等突出優(yōu)點[1]。光合制氫技術需要提供充分的光能,因此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與之相比,厭氧發(fā)酵制氫技術存在很大的優(yōu)勢:①無需光源就可以穩(wěn)定產氫,節(jié)約大量能源;②菌種產氫能力強,生長速率快;③原料來源廣闊,價格低廉。由此可見,厭氧發(fā)酵制氫技術是一種理想的制氫方法,具有很好的發(fā)展前景[2]。
許多微生物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分子氫,可以產氫的細菌就大約有20個屬[3]。微生物菌屬不同,其產氫代謝形式也有所不同。由于微生物種類及生化反應體系的不同,生態(tài)位存在著相當幅度的變化,導致形成多種特征性末端產物。根據末端發(fā)酵產物的不同,發(fā)酵類型可以分為四種:丁酸型發(fā)酵、丙酸型發(fā)酵、乙醇型發(fā)酵和混合酸型發(fā)酵[4],其發(fā)酵產物詳見表1[5,6]。
表1 主要發(fā)酵類型及其產物
續(xù)表1
2.1 pH值
pH值是影響污泥厭氧發(fā)酵的關鍵因素之一。過低或過高的pH值會影響污泥中酶的活性,進而導致微生物失去活性;pH值還會影響微生物對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從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大部分研究表明[7-10],產氫菌的最佳pH值范圍是在5.0~5.5,過高或過低的pH值會延長產氫時間,導致產氫量減少,甚至不產氫。趙春芳[9]等對葡萄糖為基質的消化污泥厭氧發(fā)酵產氫的研究發(fā)現,在初始pH值為5.0時的產氫效果最好。
2.2溫度
溫度是影響污泥厭氧發(fā)酵的另一關鍵因素,微生物的生長需要一個適合的溫度,因為溫度過高或過低會影響微生物對物質的吸收。大部分研究表明[11-13],產氫的最適溫度是在35~37℃,張雪松[14]等利用污泥接種到纖維素中發(fā)酵產氫發(fā)現,最佳的產氫溫度為37℃;曹先艷[15]等研究溫度對餐廚垃圾接種污泥厭氧發(fā)酵產氫的影響時發(fā)現,室溫(25℃)和中溫(35℃)條件下的累積產氫量變化不大,但是高溫(50℃)條件下不產氫。
2.3 HRT
采用合適的HRT不僅可以篩選優(yōu)勢產氫菌,還能夠淘汰競爭性菌及嗜氫菌,利于產氫。Chen等[12]通過改變HRT來篩選產氫菌——C.pasteurianum,研究結果發(fā)現,以蔗糖為基質,在初始pH值為6.7條件下,當HRT為8h時,該菌的產氫速率最大,當HRT降到6h時則發(fā)生流失現象。何秋陽[16]等研究了HRT對糖蜜廢水發(fā)酵產氫的影響,結果表明在溫度為(37±1)℃,進水COD濃度為4000mg/L,出水pH值為4.6~5.0的條件下,在8~6h范圍時,反應器的產氣速率和產氫速率達到最大并保持穩(wěn)定。
2.4 C/N
在厭氧發(fā)酵過程中,C/N會對微生物的生長代謝、代謝產物的累積以及酶活性等產生很大的影響,進而影響系統(tǒng)的產氫效果[17]。目前,文獻報道的底物中的C/N差異極大[18-20],Ren[21]等人認為C/N為160~200時更適宜產氫,而葉小梅[23]等認為較適宜的C/N是在80~100內,此時微生物產酸代謝能力強,累積產氫量高。
2.5其他因素
洪天求等[23]研究了Na+濃度對蔗糖接種污泥厭氧發(fā)酵制氫的影響,研究表明:當Na+濃度在1000~2000mg/L時,促進其厭氧發(fā)酵制氫;當Na+濃度在8000~16000mg/L時,對產氫菌有明顯抑制作用;而較低的Na+濃度(<1000mg/L)對微生物活性和產氫能力有不良影響。林明等[24]研究發(fā)現,Fe2+、Ni2+和Mg2+對高效產氫細菌——B49的產氫能力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除此之外,污泥濃度、氫壓、負荷、反應器類型等也是影響厭氧發(fā)酵的重要因素。
污泥中存在大量的有機物質,經過預處理后,大部分有機物質轉化成可溶性物質,可被利用,而且污泥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也是一種很好的接種物,因此目前污泥作為基質的研究主要是污泥的自發(fā)酵研究。
污泥經一些極端條件預處理后會發(fā)生溶胞現象,細胞內的有機物質因細胞破裂而流出,從而提高了發(fā)酵底物中的有機物,進而提高氫氣產量。陳文花等[25]對比了熱處理、堿處理、酸處理對污泥厭氧發(fā)酵產氫的影響。結果表明,三種預處理方式均能提高厭氧發(fā)酵產氫量,其中,堿預處理對提高污泥厭氧產氫量效果最佳,其次是熱預處理,酸性預處理效果最差。
Liang G[26]等研究了消毒、微波以及超聲三種預處理方式對污泥厭氧發(fā)酵產氫的影響。三種預處理均能使細胞溶胞并使胞內蛋白質和有機碳流出,從而提高產氫效果。實驗得出,三種預處理方式中,殺菌預處理氫氣產率最大,但是產氫延滯時間也最長。而超聲預處理則相反,氫氣產率最低,產氫延滯時間也最短。
Wang等[27]研究5種預處理污泥(超聲處理、酸處理、滅菌處理、冷凍/高溫交替處理和添加產甲烷菌抑制劑)中投加純培養(yǎng)產氫菌(Clostridium bifermentans)發(fā)酵產氫效果,結果發(fā)現,滅菌和凍融預處理污泥的產氫效果最好,產氫量達到115~211mmol/g。劉常青等[28]通過批量實驗系統(tǒng)考察了酸性預處理污泥厭氧發(fā)酵產氫情況,結果表明,污泥經pH=3.0酸性預處理后放置24h,然后調節(jié)初始pH值為11.0時厭氧發(fā)酵的產氫效果最好,最大累積產氫量為l4.66mL,降解底物以蛋白質為主,其次是糖類。此外,該團隊還對初始pH值對酸性預處理污泥厭氧發(fā)酵的影響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初始pH為2.0~4.0以及12.0時,產氫菌和產甲烷菌都受到抑制,產氫量很少;初始pH值為5.0~9.0時,產氫菌和產甲烷菌都較活躍,產氫延遲時間短,但產氫量也少;初始pH值為11.0,產氫菌活躍,甲烷菌受抑制,產氫量較高[29]。
魏素珍等人[30]研究了堿處理和熱處理對污泥厭氧發(fā)酵途徑的影響,結果表明:堿處理污泥在調節(jié)初始pH值為11.0的產氫效果最好,最大累積產氫量為10.32mL/g-COD,熱處理污泥是在初始pH值為5.0時的產氫效果最好,最大累積產氫量為8.94mL/g-COD。
肖本益等[31]采用酸、堿、熱和超聲預處理等方法來提高污泥的產氫效果,通過批量實驗表明,預處理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污泥的產氫率,但不同預處理污泥的產氫率不同,堿預處理污泥的氫產率最大,氫產率為11.68mL(H2)/g(VS),其次為熱預處理污泥,其氫產率為8.62 mL(H2)/g(VS)。此外還研究了pH值對堿處理污泥厭氧發(fā)酵產氫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初始pH值為11.0的產氫效果最好,其最大產氫率為14.4mL/g(VS)[32]。
潘維等[33]用兩種不同的酶對污泥進行預處理,實驗表明,經酶預處理后,污泥中溶解性COD比例從6.36%提高到19.51%,糖類和蛋白質濃度大大提高。經淀粉酶預處理后的污泥厭氧發(fā)酵產氫效果比經蛋白酶預處理的好,前者約為后者的1.56倍。
肖本益等[34]研究了污泥熱處理發(fā)酵產氫的影響因素,發(fā)現污泥在121°C下處理5min效果最佳,并且起始pH條件為中性時,污泥厭氧發(fā)酵產氫效果較好。
Liang G等[35]用嗜熱菌分泌的酶對污泥進行溶液化預處理,研究了預處理后厭氧消化效果最好的預處理條件,最佳條件為溶液化時間8小時,控制pH值為6,污泥濃度為6.83g/L TSS。
目前,國內外對污泥厭氧發(fā)酵產氫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用預處理方式提高氫氣產量,對厭氧發(fā)酵產氫過程物質轉換與產氫菌種群關系的研究較少。此外,我國污泥中含沙量較高,對污泥厭氧發(fā)酵產氫工程應用造成限制,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蔡木林,劉俊新.污泥厭氧發(fā)酵產氫的影響因素[J].環(huán)境科學,2005,26(2): 98-101.
[2] 李永峰,任南琪,史英.有機廢水生物制氫的連續(xù)流發(fā)酵工藝[J].新能源及工藝,2004(6):24-27.
[3] 高德提.淺談污水處理廠污泥的處置[J].化學工程與裝備,2012(10): 204-206.
[4] 王娜,楊濤,韓靜,等.厭氧發(fā)酵生物制氫的研究進展及應用前景[J].中國農學通報, 2008, 24(7):454-456.
[5] 顧夏聲,李文獻,竺建榮.水處理微生物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1988.
[6] 周德慶.微生物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7] Lin C .Y, Chang R .C . Hydrogen production during the ananerobic acidogenic conversion of glucose [J]. J Chem.Technol.Biotechnol, 1999(74): 498-500 .
[8] Lay J. J.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of anaerobic digested sludge converting starch to hydrogen [J]. Biotechnol.Bioeng, 2000, 68(3):269-278.
[9] 趙春芳,鄺生魯,奚強. 以葡萄糖為基質的消化污泥厭氧發(fā)酵產氫的研究[J].化學工與工程技術,2001,22(4):4-6.
[10] Fang H .H .P., Liu H. Effect of pH on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glucose by a mixed culture [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2(82): 87-93.
[11] Mizuno O., Dindal e R., Hawkes F. R. , et al . Enhancement of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glucose by nitrogen gas sparging [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0(73): 59-65.
[12] Chen C .C., Lin C .Y. Start-up anaerobic production reactors seeded with sewage sludge [J]. Acta Biotechnol, 2001, 21(4):371-379.
[13] Lee K. S., Lo Y .S., Lo Y. C., et al . H2production with anaerobic sludge using activated-carbon supported packed-bed bioreactors [J]. Biotechnology Leters, 2003(25):133-138.
[14] 張雪松. 生物質秸稈利用化學——活性污泥法制取氫氣的初步研究[D].南京: 南京工業(yè)大學, 2005.
[15] 曹先艷,袁玉玉,趙由才,等.溫度對餐廚垃圾厭氧發(fā)酵產氫的影響[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6(7):942-945.
[16] 何秋陽,劉敏,陳瀅.HRT對糖蜜廢水發(fā)酵產氫的影響[J].環(huán)境工程,2011, 29(2):32-35.
[17] 鄧立新.生物質的潔凈轉化和綜合利用[J].化學教育,2004(2):10-12.
[18] W Palz, P Chartier . Energy from biomass in Europe[M].London: Great Britain Press,1980.
[19] W Ramsay Smith. Energy from forest biomass [M].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2.
[20] Cook J, Beyea J. Bioenergy in the United States:progress and possibilities [J].Biomass and Bioenergy, 2000,18(6): 441-455.
[21] Ren N Q, Guo W Q ,Wang X J, eta1.Effects of different pretreatment methods on fermentation types and dominant bacteria for hydrogen production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2008,33(16):4314 -4318.
[22] 葉小梅,Irini Angelidaki,常志州,等.糖蜜廢水COD/N 對厭氧發(fā)酵產氫的影響[J]. 可再生能源,2008,26(6):52-54.
[23] 洪天求,郝小龍,余漢青,等.Na+離子濃度對厭氧發(fā)酵產氫影響的實驗研究[J].水處理技術,2004,30(5):270-272.
[24] 林明,任南琪,王愛杰,等.幾種金屬離子對高效產氫細菌產氫能力的促進作用[J].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 2003, 35(2):20-24.
[25] 陳文花.市政污泥厭氧發(fā)酵產氫的試驗研究[D]. 福州: 福建師范大學, 2007.
[26] Liang G, Xiao-Ming L, Xie B, et al. Impacts of sterilization, microwave and ultrasonication pretreatment on hydrogen producing using waste sludge[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8, 99(9):3651–3658.
[27] Wang C C, Chang C W, Chu C P. Producing hydrogen from wastewater sludge by Clostridium biformentans [J].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3, 102(1):83- 92
[28] 劉常青,趙由才,張江山,等.酸處理污泥厭氧發(fā)酵產氫[J].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08,28(10):2006-2611
[29] 劉常青,張江山,牛冬杰,等.初始pH對酸處理污泥厭氧發(fā)酵產氫的影響[J].環(huán)境科學,2008,29(9):2628-2632.
[30] 魏素珍,肖本益,劉俊新. 堿處理和熱處理對污泥發(fā)酵產氫途徑的影響[J]. 科學通報,2009(21): 3291-3300.
[31] 肖本益,劉俊新. 4種預處理對污水廠污泥生物產氫的影響[J].科學通報, 2008,53(16):1987-1992.
[32] 肖本益,劉俊新.pH值對堿處理污泥厭氧發(fā)酵產氫的影響[J].科學通報, 2005,50(24):2734-2738.
[33] 潘維. 外加酶預處理剩余污泥厭氧發(fā)酵產氫研究[D]. 長沙: 湖南大學, 2011.
[34] 肖本益, 劉俊新. 污水處理廠剩余污泥熱處理發(fā)酵產氫的影響因素[J].過程工程學報, 2009(1):47-52.
[35] Liang G, Zhao J, She Z, et al. Effect of S-TE (solubilization by thermophilic enzyme) digestion conditions on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waste sludge[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2, 117(10):368–372.
* 基金項目:2014年省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201410394064);福建省科技廳重大專項(No.2014YZ0002-1);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2015J01187);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計劃(2014R0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