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光安 嚴若芳
[摘要]教材是根據(jù)教學大綱和實際需要,為師生教學應用而編選的材料,是教師進行教學,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工具。本文通過指出當下英語教材編排存在的問題,從《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和英語教學課程理念、跨文化交際理論、文化認同和遷移理論的角度具體分析英語教材中編排母語文化的合理性。
[關鍵詞]英語教材;母語文化;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08-017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81[本刊網(wǎng)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美國語言學家Claire Kramsch(1998)就曾說過“語言表述著、承載著,也象征著文化現(xiàn)實,兩者不可分?!币虼?,語言教學離不開文化教學,英語所表達的英語民族的文化價值觀、生活方式、思維習慣、行為模式、風俗民情等必然貫穿于英語教學過程的始終。而當下中國的英語教育出現(xiàn)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究其原因,這與當下的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的缺失不無關系。那么,英語教材中是否應該編排中國文化的內容呢?本文試圖從《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和英語教學課程理念、跨文化交際理論、文化認同和遷移理論這幾個方面具體分析英語教材中編排母語文化的合理性。
二、英語教材中關于母語文化編排存在的問題
(一)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內容的缺失
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在外語教學中加入目的語文化教學對于外語的學習有所裨益,但是在英語教學中過分強調英美國家文化的學習,忽視了中華文化的滲透,導致我們只重視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傳授,而不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對于中國英語學習者而言,英語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用英語傳播中華文化,然而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在大學畢業(yè)通過了四、六級考試甚至英語專業(yè)畢業(yè)后,仍不知像《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在英文中如何翻譯,在表達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時茫然失措。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對中國文化了解足,無法用恰當?shù)挠⒄Z表達中國文化,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楊華妮(2013)就曾指出現(xiàn)當下多數(shù)教材以灌輸英美文化為主,有關中國文化的內容太少這一現(xiàn)實。現(xiàn)行的英語教材,從中小學英語教材至高等教育階段的英語教材,無一例外地出現(xiàn)了中華文化內容缺失或過少的現(xiàn)象。因此,鑒于這一現(xiàn)實,需要加強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的滲透,增加英語教材中母語文化的相關內容。
(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識上的缺位
杜秀蓮(2012)通過對大學生中國文化認同的調查發(fā)現(xiàn),至少1/3的學生感受到西方文化對中國本土文化的沖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同時接近1/3的學生對于中國文化認同度非常低,認為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發(fā)展并無益處。與此同時,馮卉(2015)通過對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文化認同的調查發(fā)現(xiàn)中國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在文化認同上更傾向于歐美國家。由此可見,我國對于民族文化教育的缺失,以致大學生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仍存在著認識上的缺失。
三、英語教材中編排母語文化的合理性分析
(一)《英語課程標準》和英語教學課程理念的要求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英語課程總目標由“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方面”共同構成,同時將文化意識劃分為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和意識與能力。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接觸和了解外國文化有益于加深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在起始階段對中外文化的異同有所了解,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較高階段,擴大學生接觸外國文化的范圍,拓展視野,可以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根據(jù)英語教學課程理念,一是注重素質教育,體現(xiàn)語言學習對學生發(fā)展的價值,這包括工具性和人文性兩部分。語言作為一個交流的工具,那么它真正傳達的是什么呢?是思想,是文化。借助英語這個工具傳達中國思想與文化,讓西方人更加了解中國文化,使得英語教育具有人文性。二是面向全體學生,關注語言學習者的不同特點和個體差異。例如民族地區(qū)的學生,他們和漢族學生有所不同,他們有著自己的母語與文化。因此,在教材的設計中加入一些民族文化與習俗,能夠更貼近這些學生,關注到學習者的個性和不同,從而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如何將自己的文化與英語學習、英語國家文化相結合起來。三是強調學習過程,注重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語言的學習是為了能夠更好地交流、溝通,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溝通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種文化差異不是僅僅通過學習就能獲得。對比中西文化,可以深化我們對中西文化差異的了解,深化我們對于中西文化差距的意識,從而可以更好地進行跨文化溝通與交流。四是優(yōu)化評價方式,著重評價學生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學生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即運用語言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真實的語境中,為了能夠順利地進行溝通與交流,我們必須清楚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否則,很可能就會造成交流中的尷尬情形或誤解。因此,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也應該納入評價內容之中。最后,豐富學習資源,拓展英語學習渠道。將母語文化編入英語教材中,可以讓學生了解更多學習語言的方式也可以通過運用英語表達母語文化來增加自己語言學習的方式與資源。
(二)跨文化交際理論
目前大部分英語學習者的學習目的是為了滿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而現(xiàn)在跨文化交流是雙向交流的過程,是一個多種文化相互碰撞的過程。多種文化相互碰撞的過程其實就是外民族文化的輸入與本民族文化重構的過程。張蓓(2004)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當代大學生英語學習目的特別強調服務與國內工作環(huán)境下的英語交流。而現(xiàn)行的多數(shù)英語教材都是以英美文化為主要內容,無法滿足我國英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的需求。
因此,在教材的編排上合理地加入中國文化的元素,加強中西文化對比。幫助學生找出中西文化差異,從而教師可以更好地開展文化對比教學,幫助學生理解交際行為背后的中西文化價值觀的異同,從中華民族的角度看待西方文化,理解西方文化,同時通過西方文化的視角重新審視中華文化,進一步深入地理解中華文化。從而可以保持跨文化交流中的主體地位,增強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對于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的學習,用英語向其他國家的人民傳播和介紹中國文化已經(jīng)成為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的一個最重要的途徑。
(三)文化認同
隨著西方文化在中國的不斷滲入,西方節(jié)日文化備受國人喜愛,某些西方的習俗、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逐漸被年輕人所接受。杜秀蓮(2012)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了中國文化認同現(xiàn)狀的調查,發(fā)現(xiàn)盡管大部分學生對中國文化比較認同,但是至少1/3的學生感受到了西方文化對中國本土文化的沖擊,同時得出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認同教學嚴重缺失的結論。就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缺失這一問題,對于英語教材中編排母語文化可以提高學生運用英語表達母語文化的能力。對本土文化的了解和學習是文化能力的基本素質要求。如果一味地學習目的語文化而忽略母語文化,勢必導致學習者形成不正確、不平等的文化價值觀,對英美文化的認同甚至超過了對母語文化的認同。因此,英語教材中編排母語文化有利于提高中國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四)遷移理論
許多語言學習者認為在英語學習中要盡量消除母語對英語學習的“負遷移”,而忽視母語文化在英語學習的正遷移作用。我國學生學習英語時,其母語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因此,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對母語的依賴是不可避免的。趙恕敏(2013)認為在英語教學和研究領域,教師只關注到了母語對學生英語學習的負遷移,而很少關注正遷移,進而導致在進行文化教學時教師忽略對學生進行中國文化元素的輸入與強化。高一虹(1994)根據(jù)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弗洛姆的“生產(chǎn)性人格”理論,通過對52名中國外語教師和研究人員的實驗提出了“生產(chǎn)性外語學習”的概念,即“在目的語學習的過程中,目的語與母語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鑒賞能力相互促進;學習者自身的潛能得以充分發(fā)揮,在生產(chǎn)性外語學習中,母語和母語文化起著積極的作用。同時,劉麗敏(2010)認為中國文化是培養(yǎng)英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礎,中國文化是進行中西方文化對比的重要參照,因此,在英語語言與文化學習中正確利用中國文化可以發(fā)揮其正遷移作用,促進英語學習。在教材中編排母語文化的相關內容,加強中西文化對比,勢必可以幫助學生多角度地學習英語。
四、結語
基于上述分析,為了消除“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真正地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增強學生的中國文化認同感,將中國文化編人英語教材中是非常合理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曹威(2009)就曾指出只要是有跨文化交際存在的地方,都會涉及到母語文化輸出的問題,這不單單是時代的需要,它更是交際中本質上的需求。如何將中國文化編人英語教材中,教師如何進行文化教學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教材的編寫要以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為理論基礎。教材的編寫既要體現(xiàn)文化的多元性,也要體現(xiàn)國際化,同時需要建立科學的教材評估體系和適當?shù)慕滩恼邅硪?guī)范英語教材編寫體系。
(責任編輯: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