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占武
【摘要】數學是一門跟生活很貼近的學科,在教學中的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傳統教學過程,偏重于教學中的教的部分,對學生是如何學的,對學的活動是如何安排的,往往提及很少。新課改要求,現在的教學方法不僅要包括教學的方法,還要包括學生學習的方法。下面,針對本人從教的實際過程中,總結一些自己的看法,以供同行借鑒!
【關鍵詞】初中數學 觀念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115-02
一、作為施教者,我們自身一定要有“過硬”的觀念與本領
新課改已經實施有些年頭了,但,好多的老師多年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改正,仍然偏重于知識的傳授,以“教”為主。新課標要求教師一定要用科學的教育觀念,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從現實的生活中體驗數學的樂趣。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yè)知識,還要求教師一定要利用生活中的常見現象,跟現行教材知識點實現完美靈活的結合。并針對學生的實際的年齡、性格等實際條件,找出合理的,合適的教學方法!真正做到“還課堂給學生”。
二、好的課堂開頭,會使課堂的效果事半功倍
課堂的開頭是否精彩,是否讓學生感到新異,親切。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設計好,課堂的開頭。讓學生們把這種課堂的形式當成一種自身學習的需求。比如:在講“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的時候,我開課的時候,先準備了一根1米上的竹竿。課堂開始前,我把竹竿放在講桌上,靠在黑板上。好多學生就開始議論:老師今天拿竹竿,要做什么用呢?課堂開始后,我先跟同學們說明:今天的竹竿不是用來懲罰你們的!同學們哈哈大笑?!笆怯脕碜屇銈冊诓挥每潭鹊那闆r下,迅速的將這根竹竿分成5等分的!”這樣一來,學生們帶著問題,就對這節(jié)課的興趣大大的提高了。學生們在思考著怎么辦的時候,就很快的進入了學習的狀態(tài)。通過這節(jié)課的實踐總結,這樣的課堂開頭,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也會讓學生在學到知識后,產生更多的聯想:“把一整棵樹,怎樣平等的分開呢?”
三、結合教材中的知識點,讓學生在聯系實際情況解決疑問的過程中學習
我們數學學習的內容,跟實際生活是緊密相關的。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就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知識點,抓住實際不斷的引導學生設疑、質疑、最后解疑。在這個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趣以及求知的欲望。例如:在我們學習有理數的加法法則的時候,我個人掌握的實際情況是: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是很容易被學生們接受的,但在以后實際運用的過程中也是犯錯率比較高的一個知識點。所以在設置設個問題的課堂教學的時候,我把孩子們最直接認知的“爸爸、媽媽”引入了課堂。自我感覺課堂的效果還不錯。具體如下:加法法則中的“A+B”我們把A當作自己的爸爸,把B當作自己的媽媽。假設爸媽是同一個姓氏,那孩子的姓氏是不是取相同的姓呢(引入法則,同號相加取相同的符號,并把絕對值相加);假設爸媽的姓氏不同呢,那孩子一般要跟誰的姓氏呢?一般都是爸爸姓,因為爸爸的權利大(異號相加,取絕對值較大的符號,并把較大的減去較小的)。當然,這時有的學生也說出不同的見解,說“倒插門”的情況。學生們都哈哈大笑。我也跟著笑了。因為我看到了學生們通過實際的生活事例,學生們吃透了知識點,知道了怎么回事。而且,學生們在哈哈大笑中對這個知識點加重了認知。當然,如果有其他的情況,還需要你們自己去挖掘,因為數學的知識就像宇宙一樣,未來還是需要你們去研發(fā)的……這樣把我們的數學教學跟時間生活的事例相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很高,課堂的效果也就想當然了。
四、設置合適的場景,讓學生們獨立的思考、探索
教學過程,本身就應該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自我探索,討論的基礎上發(fā)現知識點,比強硬性的讓學生背誦公式的效果要好得多。如在講“軸對稱圖形”的時候,我出示了一些圖案的卡片,衣服、蝴蝶、飛機、圓圈等。讓學生們開始討論,這些圖形都有什么共同之處。經過幾分鐘的討論,有的沉默不言,因為生活用品,動物,交通工具,圖形沒有關聯,沒辦法分類。當然也有大膽的學生:都跟人類有關。但也有細心的同學發(fā)現,這些圖形要是都沿著一條直線對折的話,直線兩邊都是可以重合的……。針對學生們的回答,我沒有否定,僅僅做些引導。因為大家說的都有道理,然后針對性的,提出本課時的知識點。為了加深學生們的理解,等學習完本課時后,我讓每兩個同學之間提問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的例子。這樣這一節(jié)課,學生們就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就自然的也經歷了觀察、實驗、總結、類比、數據處理等思維的過程。
五、讓學生們合作交流學習的小方法
為了促進學生們之間的合作交流,在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上也要進行一些變革。有原來單一的班級授課更改為班級授課外加小組合作學習等多種自制形式。教師指導學生,讓學生們在小組中互動,討論,研究等形式從事學習的活動,最終以團體的成績作為最終評價的標準,以達到共同學習的目標。在實際的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事情:(1)合理分組,要把學生們之間現實存在的差異考慮進去;一般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確保每個小組的實際水平幾乎相似的情況下進行。(2)明確小組的目標,讓小組內的成員都為這個目標共同動腦筋。(3)教師雖然是發(fā)起者,但不可以是任何一個小組的參與者。這種特殊的“外部發(fā)起式”的形式,對學生共同實現小組目標的理解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每次合作學習的時候,教師應明確提出合作的目標和合作的要求。
當然,任何事情沒有一蹴而就的,畢竟傳統的教育方式在現在好多的教師思想中根深蒂固。需要廣大教師共同努力改變的。如果每一節(jié)課學生都能夠對課堂知識多問幾個為什么,都能自己通過研究,討論的方式提出問題,甚至對一些概念,定理、公式提出一些不一樣的看法,這樣才會有不斷的新思想的出現,才會讓學生能夠的學習的興趣得到更大的提升。以上就是本人在數學教學中,總結的一些方式方法,不足之處,還望廣大同行指正。
參考文獻:
[1]崔虎坤;淺析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赤子(中旬);2013年07期
[2]宋艷英;新時期學生數學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2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