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殷
【摘要】新世紀的青春文學備受中學生青睞,那么作為圖書,青春文學給中學生帶來了什么?本文以中學生的視野入手,從圖書的寫作風格、寫作內容及感情主線分析了中學生為什么喜歡閱讀青春文學及青春文學對中學生的影響。
【關鍵詞】青春文學 中學生閱讀 悲傷主義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219-02
新世紀的青春文學起源于1999年《萌芽》雜志社聯(lián)合北京大學等國內七所著名高校發(fā)起的首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這場比賽是《萌芽》雜志社應對自身發(fā)行量下滑危機的自救舉動,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成就了新世紀的青春文學。 賽后不久,韓寒、郭敬明、饒雪漫等作者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在中學生面前,簡單來說,青春文學就是學生作者書寫校園生活的作品,它實際上是“校園文學”的另一種說法。
青春文學興起后,中學生掀起了一股對其追捧的熱潮。那么,作為中學生的我們?yōu)槭裁聪矚g青春文學呢?青春文學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一、輕松的寫作風格帶來了閱讀的享受
青春文學與名家名著相比,寫作風格較輕松,不管是行文邏輯還是選詞用句都比較貼合中學生的閱讀水平,其中不乏“垃圾文學”,這些圖書的寫作風格可以說低于一般中學生的閱讀水平,就像電視泡沫劇不需要動腦子一樣,這些圖書給中學生帶來的放松遠遠超過給中學生帶來的思考。“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然而,不必攀登的“階梯”可以說是一段“下坡路”,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時間是有限的,如果我們不進步,相比其他人,我們就是退步的,青春文學給我們帶來的享受固然令人流連忘返,然而,應試之下,我們還不能肆意享受這些文學泡沫。
二、現(xiàn)實的寫作內容帶來了時代的共鳴
青春文學不寫國恨家仇、民族大義,也不涉及種族存亡、家族興旺,青春文學所包含的內容多是青春期的幻想與叛逆、年少的愛戀與情誼、校園的故事與趣聞,這些寫作內容本就是中學生身邊故事的升華,如郭敬明在《夢里花落知多少》中寫到“校長在全校師生面前演講時噴出假牙”,這一個場景雖然在現(xiàn)實中不多見,然而通過對校長的丑化,可以說是迎合了一部分學生的心理需要,身處青春期的中學生對老生常談的說教充滿了反感,這些反感在學校則主要集中在校長、年級主任、班主任身上,小說通過這一戲劇化的寫作符合了中學生的心理需求,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使中學生得到了情緒的發(fā)泄即“泄憤”,暫且不說校長、年級主任、班主任的教育方法有無問題,學生這種丑化師長的行為本身就是不可取的,這既不能解決現(xiàn)實問題,甚至還會牽扯學生的主要精力,然而,小說通過這種“泄憤”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放松的途徑。
另外,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其價值觀正在養(yǎng)成期,對物質生活有所認識但并不是很全面,中學生中出現(xiàn)攀比的現(xiàn)象在所難免,學校往往通過強制穿校服、限制帶手機等方式來達到學生的“整齊劃一”,然而這種方式往往適得其反,學生對物質的盲目追求并沒有因此而停止。青春文學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則符合中學生這一需求,以明曉溪在其青春文學《泡沫之夏》中塑造的男女主人公為例,典型的公子與灰姑娘的搭配,男主人公的生活必然是豪車豪宅,女主人公的生活則是被男主人公“時時照顧之下衣食無憂”,這樣夢境般的生活是部分中學生所期待的物質生活,為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
三、悲傷的寫作主線帶來了情感的寄托
青春期的中學生身體和心理與童年相比都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生理的變化帶來了性別的差異,而心理的變化則帶來了對異性的好奇與遐想,然而,在學校談戀愛可以說是禁區(qū)。高壓之下,處于叛逆期的中學生要么鋌而走險,踏入戀愛的禁區(qū),要么通過其他方式寄托自己無處安放的感情。青春文學恰恰滿足了中學生的這種需求,不管是郭敬明在《夢里花落知多少》中描寫的男女主人公門當戶對而不能牽手的遺憾;還是明曉溪在《泡沫之夏》中塑造的富家公子與灰姑娘終成眷屬的浪漫;或是饒雪漫在《左耳》中表達的好孩子與壞孩子之間的愛情與傷痛,這些愛情模式取自中學生的感情生活又高于中學生的感情生活,這些小說表達了中學生在成長中所經歷的愛與痛,滿足了中學生沉積在心中的感情需求。
四、總結
總而言之,身處青春期的中學生思維極為活躍,而應試的壓力、封閉的管理和極為敏感的心理都把中學生“圈在了套子里”,新時代的青春文學從學生身邊的故事著手,以中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xiàn),這部分圖書為中學生的情感寄托提供了巨大空間,深得中學生的喜愛。然而,中學生處在成年的邊緣,不管是行為舉止還是思想覺悟都還不太成熟,圖書作為精神食糧本該滋潤讀者的心田,而一味迎合中學生閱讀需求卻忽視精神追求的圖書必然會把中學生帶入歧途,所以部分青春文學類圖書是不應該甚至是絕對禁止進入中學生的視野的。
參考文獻:
[1]吳欣欣.路金波式營銷和暢銷青春文學[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2]胡婧.青春小說:新唱一首老歌[J].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11月.
[3]師佳,李鳳.青春文學影響下的中學生群體分析——以觀展/表演范式為框架[J].商,2013年1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