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軍
(安徽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
從新興虛詞到話語標記
——“事實上”與“實際上”的固化歷程探微
潘曉軍*
(安徽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摘要:“事實上”與“實際上”在連用成分的一體化、表義成分的專一化和語音單位的弱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漸固化成詞;在表義上由主觀對比發(fā)展到主觀評注,呈現(xiàn)出話語標記的特征。在主觀視點及語體范圍中,二者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表達功能及語域環(huán)境。
關鍵詞:“事實上”;“實際上”;詞匯化;新虛詞;話語標記
“事實上”與“實際上”的字面義(literalness)相似程度很高,通過其字面意義人們就可以知道它們所表達的是一種客觀情況。如果前文出現(xiàn)的內(nèi)容或情況讓說話人不能接受或表達不完整,則它們通常要用來進行糾偏,引出自己認為正確的或完整的內(nèi)容。由此可知“事實上”與“實際上”成為聯(lián)系心理預期相符和相逆的紐帶。
目前已有學者關注到這類現(xiàn)象,但大多研究多關注與它們在表義功能上接近的副詞“其實”,而忽略了其具體演化過程及內(nèi)部比較。它們雖在諸多語境中都可以互換使用,但其表義功能存在著區(qū)別。所以本文更多突出它們的語用表達及具體語境選擇差異。圍繞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在共時變異的語言系統(tǒng)內(nèi)探討它們將會呈現(xiàn)怎樣的虛化趨勢;其次對它們的個性差異進行比較,以明確各自獨特用法。文中用例來自北大中文語料庫和央視《對話》欄目文字稿,為節(jié)約篇幅均不標注。
“事實上”和“實際上”在共時發(fā)展中,出現(xiàn)范圍不斷擴大,由簡單的復句語義關系發(fā)展到篇章話語層面,功能由單一的表邏輯銜接到兼表情態(tài),這與它們的虛化發(fā)展過程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
(一)詞匯化的趨勢
固化短語或短語詞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經(jīng)歷多個過程。在這其中,伴隨著連用成分的一體化,表義成分的專一化和語音單位的弱化。有些語法成分甚至會粘著化,從而形成一批詞族。方位詞“上” 由于高頻使用,意義逐漸泛化,由表具體的空間方位到表抽象的事情某一方面,在與“事實”及“實際”搭配后,不斷固化,形成了這樣的慣用式固化短語?!笆聦嵣稀?最初是以 “在(……)事實上”的介詞框架形式出現(xiàn)。而“實際上”卻是直接以“N+上”的形式出現(xiàn)。如:
(1)“查明”“證明”“判明”,這就是偵查、起訴、審判三機關在認定案件事實上的基本分工。
(2)閻崇年本人遭襲,很可能與學術無關,只是無聊人的無聊舉動。但此事在事實上引發(fā)了“學術爭議”,倒是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
(3)創(chuàng)業(yè)顧問致富是每個人的愿望,但事實上,這件事卻經(jīng)常事與愿違。
前兩例的“在認定案件事實上”“在事實上”都是介詞短語,“事實”前可加上修飾語,以表客觀義為主;例(3)“事實上”之前的介詞“在”已經(jīng)隱去,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表述單位。后兩例在形式上還有表示轉(zhuǎn)折關系的詞語伴隨共現(xiàn)和連用。
(4)最近讀到一本題為《江湖中國》的書,該書認為,我們的社會表面上奉行的是一套法制的規(guī)則,但在實際上卻流行著另外一種“江湖狀態(tài)”的潛規(guī)則。
(5)就實際上說,中國舊理想的家族關系父子關系之類,其實早已崩潰。
(6)“城門”,瑞玨接連地說了兩次,好像不明白似的,而實際上她很清楚地知道如今在她跟他中間不僅隔著遠的道路,而且還隔著幾道城門。
這三例也并不相同:“在實際上”是表示與“表面現(xiàn)象”相對的“客觀實情”,此時是以介詞短語的形式出現(xiàn);“就實際上來說”可以分別理解為舉例式的說明或與前文內(nèi)容相對的轉(zhuǎn)折義,這雖是介詞框架形式,但已擺脫了“在”的束縛;“實際上”的使用最為自由,與前句的“好像”相對比,又與表轉(zhuǎn)折的“而”連用,突出對比轉(zhuǎn)折的語義關系。
固化短語和短語詞的界限很難確定。一方面,固化短語已經(jīng)熟語化(idiomatize)了,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詞匯化了,應看作一個獨立的類似詞的單位。另一方面,漢語雙音短語的固化和詞化遠遠多于三音詞,雙音化形成的韻律詞使人們在語感上更易于接受。所以目前一般辭書中都作固化短語處理。“事實上”和“實際上”由詞義參與的表命題意義的功能,逐漸發(fā)展到表話語承接功能。由于搭配使用的慣性,再加上相關詞語的脫落,使“事實上”和“實際上”成為自由單位,其中伴隨著語義虛化與語音弱化,如《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第2版)已把“事實上”的“上”標注為輕聲。
(二)情態(tài)化的加強
在詞匯化過程中,也伴隨著人際功能的加強。“事實上”與“實際上”一開始是強調(diào)客觀對比,后來過渡到主觀對比。由于其語義是表實情為主,說話人在表述時希望能夠得到聽話人的承認和肯定,所以主觀性不斷得到強化,主觀對比發(fā)展成為主觀評注。這種評注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凸顯客觀真實性。一般多用于客觀對比語境的句子中。如:
(7)從奧運會退出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 70天了,劉翔表現(xiàn)得很輕松,不過事實上奧運會對他的精神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8)村西北角母親的南屋里,從外面看來黑糊糊的,實際上是用被子遮住窗戶,擋住了里面的燈光。
“事實上”與“實際上”由表達真實情況的意義虛化而來,可以修飾和加強話語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這受到“會話合作原則”中的“質(zhì)量”次準則的制約。說話人通過它們來暗示所言的可信度,據(jù)此聽話人再判斷推理來選擇接收或拒絕信息。
2.強化主觀評價。它們通常用于主觀對比句中,用以確信自己的推理及說法的合理性及正確性。
(9)凱恩斯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特別是伯蒂(即羅素),他同時持有兩種相互沖突的見解,顯得荒唐可笑。他認為,事實上人類的事情乃是經(jīng)過一種極端非理性的方式之后才得到推進的,但其治愈的方法是很簡單、很容易的,因為我們所要他的一切事情乃是依照理性將其推向前進。”
(10)主持人:四位當中有沒有在企業(yè)的社會地位的認知上,需求量是超過20%的,李女士的是,也是20%。您這個 20%是怎么評價和估算出來的?
李新玉:因為我覺得實際上每個人的成長和他所在的企業(yè)是密切相關的,個人的發(fā)展和一個企業(yè)一樣是非常重要的。沒有那個企業(yè)就像魚兒離開水一模一樣。這是我為什么要給企業(yè)的地位20%的原因。
3.緩和說話語氣。在實際交流中,如果說話人用真實情況直接對另一方的觀點進行糾偏,是不禮貌的,有必要借用“事實上”和“實際上”作為引入實情的手段,讓聽話人有相應的心理準備,所以這時的語氣是委婉的。
(11)主持人:陳先生剛才說了自己一直是在關注著你的對手,阿里巴巴。
馬云:他沒把我當對手,他是當榜樣啊。
觀眾:我可能想糾正一下,實際上我沒有把你當榜樣。
馬云:好。
(12)主持人:剛才楊先生什么都沒說,他什么都沒抱怨,但是他沒說并不等于他不說,他要求你們摘下耳機之后他才說,來,熱烈掌聲送給楊先生。
楊運鐸:首先我來說明一下,就我個人的認識今天這個場合事實上大家并不是不想說真話,問題是什么呢?因為今天在座的除了我之外,他們的層面都是太高了。
從“緩和說話語氣”這一情態(tài)功能上可以看出,“事實上”和“實際上”已經(jīng)不滿足于只是對說話人自己所表述內(nèi)容的強調(diào),而是轉(zhuǎn)向關注聽話人的感受。例中“實際上”和“事實上”都表現(xiàn)出對會話中另一方的考慮。這實質(zhì)上是交互主觀化(inter-subjectivity)的體現(xiàn)。交互主觀化與主觀化相比則是更強調(diào)對“聽話人”的關注,這種關注可以體現(xiàn)在認識意義上,即關注聽話人對命題內(nèi)容的態(tài)度,但更多的是體現(xiàn)在社會意義上,即關注聽話人的“面子”或“形象需要”。
情態(tài)功能的強化使得它們的主觀性不斷增強,雖然它們的出現(xiàn)與否并不影響整個句子的命題,但是在延續(xù)談話及組織話語進行交際等方面的作用十分明顯。其出現(xiàn)的位置已相應地由復句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語擴展到語篇聯(lián)系語,由表達說話人的主觀認識過渡到注意和聽話人之間互動的交互主觀化。
(三)話語標記的身份
方梅(2000)總結了話語標記的主要功能是(1)話輪轉(zhuǎn)接。這包括指示新話輪的開始和標志一個話輪的結束,還可以引入下一個話輪。(2)話題處理。這指把一個談論對象前景化所采用的語句結構手段。(3)指示說話人的態(tài)度。(4)指示段落或意群的開始或結束。隨著主觀化和語法化的雙重作用,這兩個短語詞的評注性功能突顯,“事實上”和“實際上”已經(jīng)并非陳述一個客觀命題,可以看成是元語用法,即具有一定的評價作用和關聯(lián)作用,它們實則已經(jīng)演變成了“話語標記”。主要體現(xiàn)為兩方面的功能:(1)話語關聯(lián)功能;(2)話語評價功能。話語關聯(lián)功能是指組織話語結構,用固化短語來充當語篇銜接手段,使得語義連貫。話語評價功能則是顯示說話人的主觀態(tài)度和主觀認識。這兩點前文都有所涉及和分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它們之間并不是有此無彼的關系,而是看在具體的話語結構中哪種功能凸顯度更高。如:
(13)高群耀:我記得我在歐特克,在洛杉磯受聘的時候,當時他只問了一句話,他說您對中國我們的業(yè)務有承諾嗎?我說95年1月1號我搬到北京去,這句話當時屋里面就沒有任何聲音了。
主持人:他們覺得很意外。
高群耀:會覺得非常意外,大概就這幾句話我得到這份工作實際上是一種承諾,給了我今天事業(yè)一個發(fā)展機會這是一種運氣。
(14)主持人:剛才我們在節(jié)目一開始說了兩位很多的不同,事實上今天兩位出場,站到一塊,你們各自能不能夠發(fā)現(xiàn)其實兩個人之間還是會有一些相同之處。
尹明善:首先我們兩個人都戴眼鏡吧。
前例“實際上”在此句中突出的話語評價功能,強調(diào)“這份工作的性質(zhì)”;而銜接功能并未消失,只是以更隱蔽的方式觀察到“承諾”是對“這份工作性質(zhì)”的進一步補充說明,“實際上”將二者更好地聯(lián)系起來。后例則是以“事實上”銜接前后話語,用以突出前后所言區(qū)別,所以是以表達話語的關聯(lián)功能為主。
綜合起來,“事實上”與“實際上”在諸多層次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漸進過程,大致歸納起來有四種:認識模式的由外到內(nèi);表層結構的由句到篇;轄域范圍的由狹到廣;功能表達的由“連”到“情”。表1按從左到右的順序依次發(fā)展:
表1 “事實上”與“實際上”的認知與功能演化模式
“事實上”和“實際上”雖然在銜接功能和情態(tài)功能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共性,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差異,所以不能將它們完全等同起來。我們將從視點表達和語體差異等方面對它們進行辨析。
(一)表達差異
如果從“事實上”和“實際上”的表述內(nèi)容來看,可以分為客觀性與主觀性兩種;如果從信息分布上看,也有外部信息和內(nèi)部信息兩種。由于“事實上”偏重真實性,所以在表述中會強調(diào)客觀性;而“實際上”含有不確定性,所以主觀性較之“事實上”強。
(15)家族老一代的馬奇梅因侯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去國外參加戰(zhàn)爭,戰(zhàn)后沒有回國,長期和他的意大利情婦在威尼斯同居;他的妻子馬奇梅因夫人住在倫敦,兩人不能離婚,事實上長期分居。
(16)日本演藝圈小魔女安達佑實 2005年和老公井戶田潤奉子成婚,次年4月女兒出生,但不久井戶田潤就被曝出和前女友秘密幽會的消息,讓這段婚姻過早蒙上了陰影。最近更有消息傳出,實際上安達佑實已經(jīng)和老公分居回娘家住了。
同樣是對“婚后分居”一事的表述,“事實上”和“實際上”出現(xiàn)在后文中都是用來補充說明的。但前句所言有“丈夫沒有回國”等客觀事實輔證,后句的“消息傳出”表明 “分居”信息尚未得到證實,所以客觀性也不強。由此可知,在搭配使用上,“實際上”經(jīng)常能夠和一些表示主觀推測的詞語共現(xiàn)連用。如“看來、想來”等:
(17)繪畫對于我而言,如同常人吃飯、睡覺,在我上初中的時候,畫畫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現(xiàn)在看來實際上是我的一種生存方式。
(18)轟轟烈烈的西天取經(jīng)事業(yè)從表面上看是唐僧師徒跋山涉水、歷經(jīng)艱辛完成的,不過細細想來,它實際上是一項由眾多神仙參與的龐大工程。
由于“事實上”和“實際上”在主觀性、客觀性兩方面的強弱不同,所以導致它們在信息環(huán)境上也存在些微差異。“實際上”所表述的實情以內(nèi)在為主,即呈現(xiàn)思維活動多于實際環(huán)境,所以多出現(xiàn)在表示內(nèi)心世界活動的句子里;而“事實上”所表述的實情是外在的,是說話人早已知道的舊信息,所以它多出現(xiàn)在表示外部真實環(huán)境的句子里。
(19)我就喝了一口水,實際上我哪是想喝水呀,我是在沒事找事做?。?/p>
(20)《浮生六記》——一部我很不喜歡的書——事實上只存四記。
前例“喝了一口水”的真實情況與后句“我哪是想喝水”形成對比語境,更突出主觀想法;后例《浮生六記》只有“四記”是說話人知識系統(tǒng)中的一部分,在后句補充的是客觀實情。當然這種區(qū)分隨著這兩個固化短語的趨同化而慢慢淡化了。
綜上所述,可以對“事實上”與“實際上”的差異有了一個基本的結論:前者重在表達外在實情與某些人主觀內(nèi)心并不相符;后者重在表達內(nèi)在真實與外在表象其實并不相符。
(二)語體差異
根據(jù)語料調(diào)查,“事實上”與“實際上”都能用于書面語,但“事實上”傾向于出現(xiàn)在規(guī)定性的語域,而“實際上”則以評判性語域為主。前者主要是法律、法規(guī)等政策資料,后者在評價是非等評論性文中常見。但是這種區(qū)分并不是絕對的,只是一種使用傾向,因為有時它們完全可以互換使用。這是因為一方面由于源語義積淀,使得二者能夠相互互補,出現(xiàn)在不同語境中;另一方面共性甚多,使得人們在使用中不加辨別,而是將它們同等使用,從而造成它們逐漸趨同(1)。
表2 “事實上”與“實際上”在不同語體中的對比
由表2可以看到,在“法律法規(guī)”和“新聞報紙”中,“事實上”因為其客觀性較強,所以用頻高于“實際上”,根據(jù)統(tǒng)計,在此表中二者的比例前者是 82% 與18%;后者是72%與28%。而“實際上”由于其本身的主觀性較強,所以不管是出現(xiàn)在評論性為主的報刊中,還是注重評注性的口語中,用頻都高于“事實上”。在此表的“小說戲劇”類別里它與“事實上”的比例是69%與31%。我們統(tǒng)計了幾段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帶有口語性特點的小說文集,發(fā)現(xiàn)主要有兩個特征:一是這兩個成分相比以前用頻都有所上升;二是它們趨同性也相比過去略有上升。
“事實上”與“實際上”的出現(xiàn)語境由復句語義擴展到篇章話語,功能由邏輯銜接到情態(tài)表達,詞匯化趨勢非常明顯。但是二者在主觀視點以及表達方式等方面存在著些微差異,這在不同文體中也有所反映。但是近年來隨著它們用頻增高,人們往往在對其語義模糊不加辨析的基礎上將它們混用,所以出現(xiàn)了趨同化的跡象。
“N(雙音節(jié))+上”在當代漢語中已涌現(xiàn)出了一批新興虛詞,除了本文介紹的一組詞語外,還有“表面上、名義上、原則上、理論上、基本上、大致上、大體上、總體上”等。它們都是由三音節(jié)組成,“上”的語義虛化且在構詞中有附綴化的作用。已有學者對這些大批量的新興虛詞進行過梳理,但我們?nèi)砸诤罄m(xù)研究中對這類詞語的演變規(guī)律和成詞傾向進行總結,而且要對其內(nèi)部相近詞語及“N(雙音節(jié))+上”與“N”的差異進行辨析,只有把宏觀和微觀結合起來,才能全面地把握這類新興三音節(jié)虛詞的共性與個性,這對漢語虛詞研究在結構類別、方法更新、規(guī)律探索以及對外漢語教學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義。
注釋:
(1)我們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文獻包括“人大政協(xié)資料匯編”“法律法規(guī)精選”“人民日報”(2007-2008)、“光明日報”(2007-2008)、新華網(wǎng)等。王朔文集、老舍文集、茅盾文學獎作品集、相聲小品精選集等等。
參考文獻:
董秀芳.詞匯化與話語標記的形成[J].世界漢語教學,2007 (1).
方梅.自然口語中弱化連詞的話語標記功能[J].中國語文,2000(5).
方清明.論漢語敘實性語用標記“實際上”——兼與“事實上、其實”比較[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3(4).
李宗江,王慧蘭.漢語新虛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吳福祥.近年來語法化研究的進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1).
From New Functional Words to Discourse Markers:
Solidification of “Shi Shi shang”and “Shi Ji shang”
PANXiao-ju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Anhui)
Abstract: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tegration of consecutive units, specialization of semantic units and erosion of sound units, “Shi Shi shang” and “Shi Ji shang” gradually soldified into words. They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course markers from the subjective contrast to subjective evaluation. They also showed different expression functions and register context from the subjective viewpoint and stylistic range.
Key words:“Shi Shi shang”; “Shi Ji shang”; lexicalization; new functional words; discourse markers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4310(2016)02-0050-04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2.12
*收稿日期:2016-001-05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漢語單音節(jié)多功能副詞的語義地圖模型研究”(14CYY032);安徽師范大學青年教師科研專項資助基金“元語言理論與漢語虛詞研究”(2013qnzx02);安徽師范大學“省高校博士后工程”博士后崗位資助項目(2012—2014)。
作者簡介:潘曉軍(1981- ),男,安徽桐城人,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現(xiàn)代漢語語法與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