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娟(南陽市中心醫(yī)院普外科,河南 南陽 473003)
?
腸梗阻圍手術期的臨床護理經驗及心得探討
劉延娟
(南陽市中心醫(yī)院普外科,河南 南陽 473003)
【摘要】目的 研究探討腸梗阻圍手術期間的臨床方法,通過經驗與心得的總結給臨床護理的開展提供依據。方法 將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72例腸梗阻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對照組各36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采取圍手術期護理方案,分析比較兩組的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的止痛劑劑量明顯少于對照組且手術后進食時間、下床時間、住院天數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 針對腸梗阻患者進行圍手術期的臨床護理有利于促進患者的盡快康復以及預后的顯著改善,值得在臨床中進行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腸梗阻;圍手術期;臨床護理;經驗;心得
腸梗阻是臨床中一種常見的外科急腹癥,指的是腸道內容物在腸道受壓、腸腔堵塞、腸麻痹、腸壁病變、腸管痙攣等因素的影響下無法順利正常運行和順利通過腸道,主要表現為嘔吐、腹痛、腹脹、肛門排氣或排便停止等癥狀,具有起病急促、癥狀多變和病情進展快等特點[1]。腸梗阻若治療不及時、護理不合理可引發(fā)腸壞死、腸絞窄、酸堿平衡與水電解質紊亂等,更有甚者會進展成感染性休克、低血容性休克并導致患者死亡[2]。為了探討腸梗阻的更有效護理方案,我院對36例腸梗阻患者實施了圍手術期護理干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了我院在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72例腸梗阻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按隨機原則分成對照組、觀察組各36例。觀察組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齡19~60歲,平均年齡(38.2±7.1)歲;其中機械性腸梗阻、動力性腸梗阻分別為23例和13例。對照組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齡范圍20~62歲,平均年齡(38.4±7.0)歲;其中機械性腸梗阻、動力性腸梗阻分別為25例和11例。所有患者均在彩超和腹部X平片檢查后確診為腸梗阻。對比兩組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觀察組則接受圍手術期護理措施,分為手術前、手術中和手術后三個護理階段。
1.2.1 手術前:①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包括脈搏、呼吸、尿量、腹部體征的變化等;詳細記錄患者的血容量、腸胃減壓引流液量以及嘔吐物,在發(fā)現異常時第一時間告知相關醫(yī)師進行及時處理;②腸胃減壓:指導患者通過飲食的嚴格控制來確保引流的有效性,對患者引流液的顏色和量做好實時觀察,同時妥善固定好胃管;③心理干預:護理人員應當認真向患者講述手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介紹病房環(huán)境、醫(yī)師與手術的過程;借助與患者的有效交流溝通建立起和諧的護患關系,幫助患者盡快適應新環(huán)境以消除其不安、緊張等情緒;通過耐心講解手術的安全性來獲取患者的積極配合,促進手術效果的增強[3]。
1.2.2 手術中:根據術式幫助患者取合適的體位,提前準備好手術的相關物品;確保患者靜脈通路暢通;護理人員需積極配合醫(yī)師順利完成手術;手術過程中防止腸內容物污染腹腔,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于腹腔中留置引流管來抑制毒素的吸收。
1.2.3 手術后:①做好術后病情的實時觀察:每隔30 min~1 h需對患者心率、血壓、脈搏進行一次監(jiān)測,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之后結合醫(yī)囑合理地延長間隔時間;若患者術后存在體溫下降狀況需采取保暖措施并每日進行6次體溫測量直至其恢復正常;針對重癥患者要密切注意呼吸道梗阻、傷口出血、窒息、休克等并發(fā)癥,發(fā)現異常立即告知醫(yī)師;②術后的胃腸減壓:確保減壓管的暢通無阻,可借助注射器吸入生理鹽水進行沖洗以處理減壓管的阻塞;每日記錄患者的胃液量、胃液性質,以便于在產生大量的血性液體時能夠及時處理;每天指導患者用溫鹽水漱口來保持口腔清潔;觀察腸道蠕動的恢復情況,通常術后3 d左右腹脹可消失并恢復排便排氣;在病情緩解后停止減壓并讓患者適當攝入流食;③引流管護理:相關護理人員必須充分了解引流管作用、位置等,時刻觀察其是否存在扭曲、阻塞、未固定等情況;為免血凝塊對管口造成阻塞,每隔30 min需對引流管進行一次擠壓;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以避免逆行感染的出現;④并發(fā)癥護理:注意患者有無腹痛、腹脹、持續(xù)性發(fā)熱、WBC計數升高、腹腔內感染、腸瘺以及腹壁切口是否存在紅腫等現象,在出現上述并發(fā)癥后第一時間通知主治醫(yī)師進行處理;鼓勵患者適當進行下床活動以防止產生尿潴留和深靜脈血栓等[4]。
1.3 觀察指標:觀察統計所有患者使用止痛劑的劑量、術后進食和下床的時間以及住院天數。
1.4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0.0軟件分析處理數據,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P<0.05時結果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觀察組的止痛劑劑量明顯少于對照組且手術后進食時間、下床時間、住院天數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對比(n=36)
腸梗阻是外科中一種病因多、病情復雜的急腹癥,目前臨床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通??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而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案能夠促進其療效的全面提高[5]。本組研究結果表明,接受圍手術期護理的觀察組使用的止痛劑劑量較少,同時手術后進食時間、下床時間、住院天數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充分說明了腸梗阻的圍手術期臨床護理具有良好的有效性與適用性。綜上所述,針對腸梗阻患者進行圍手術期的臨床護理有利于促進患者的盡快康復以及預后的顯著改善,值得在臨床中進行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亞瓊,李青玲,鄒欣.臨床護理路徑在小兒腸梗阻圍術期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2,4:69-70.
[2] 杜艷彩.腸梗阻患者圍手術期臨床護理干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9(4):135-136.
[3] 衛(wèi)晶晶,周愛玲.觀察腸梗阻患者圍術期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11:234.
[4] 蘇萍.37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29):253-254.
[5] 夏向輝.探討腸梗阻患者圍手術期臨床護理干預效果[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26:245-246.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0-026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