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力木格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草原文化研究所
?
少數民族電影的創(chuàng)新之路
澈力木格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草原文化研究所
摘要:中國電影史上少數民族電影站在舉足輕重的位置,少數民族電影以其特有的文化及內涵向世人們展示著其民族特有的絢麗色彩。但隨著文化多元化發(fā)展,主流電影產業(yè)在不斷地繁榮與壯大,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也面臨著巨大的創(chuàng)作困難及瓶頸。少數民族電影需要怎樣走出現在的困境,走出創(chuàng)新之路?一方面需要加強對文化局限性的挖掘,文化局限性挖掘越深,才能越真實,才能走出創(chuàng)新之路。另一方面,提高影院排片率,加強商業(yè)化運作,使文化與市場有效接軌。最后,政府應發(fā)揮有效的推動作用,積極營造良好的藝術環(huán)境。
關鍵詞:少數民族電影;現狀;創(chuàng)新
中國少數民族電影文化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歷史,通過對少數民族電影歷史的了解中發(fā)現,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對展現和傳播少數民族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從而促使了主流文化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但隨著“電影全球化”的發(fā)展,中國少數民族電影現在已經處于中國主流電影之外的“邊緣”位置,逐步走入低谷,陷入了滑坡的態(tài)勢之中,面對中國少數民族電影文化日益衰落的現狀,如何讓少數民族電影在藝術上重新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成為現在少數民族電影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們有必要對其電影文化、價值進行回望、總結和前瞻,來尋求當下少數民族電影發(fā)展的對策與路向。
中國少數民族電影興起于建國初期,興盛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段時期《山間鈴響馬幫來》(苗族、哈尼族)、《蘆笙戀歌》(拉祜族)、《邊寨烽火》(景頗族)、《五朵金花》、《摩雅傣》(傣族)、《劉三姐》(壯族)、《冰山上的來客》(塔吉克族、維吾爾族)、《阿詩瑪》(彝族)等成為了當時的優(yōu)秀經典之作。優(yōu)美的自然景色,美麗的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動人的民族民間歌舞、習俗,那些令人向往的愛情故事都是少數民族電影特有的,它以音樂舞蹈來貫穿整部影片的敘事,使歌、舞、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些都恰恰是主流電影所或缺的,但卻在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極為難得地保留了下來。
現在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中國電影業(yè)的繁榮和發(fā)展,當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都有所提高,少數民族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者也用作品向世人們證實,少數民族電影的水準及視野、思想抵達了世界電影的前沿。近些年來,《美麗家園》(哈薩克族)、《吐魯番情歌》(新疆)、《花腰新娘》(彝族)、《可可西里》(藏族)等影片都受到了大眾的普遍關注,《可可西里》更是在國內外電影節(jié)上頻頻獲獎。但是反映少數民族題材的優(yōu)秀影片的確不多,題材不少但能拍出深度的太少,缺乏對文化局限性的創(chuàng)新及深層挖掘,人物形象單薄,往往停留在獵奇的層面。另一方面少數民族電影票房情況不容樂觀,《可可西里》等在國際上口碑影響力雙重好評的情況下,票房仍然僅500多萬元,影院排片率少之又少。最后一方面為國家對少數民族電影的選題、數量及宣傳上有很大的限制,一些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得不到政府及媒體的有效支持。
目前,我國每年攝制的少數民族影片不到當年影片創(chuàng)作總數的5%,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作為新中國電影事業(yè)發(fā)展進程中的重要一幕,在進入新世紀后,其影響力卻是在逐步縮小。一方面是缺乏文化局限性的創(chuàng)新,文化局限性是區(qū)分民族與民族之間最大的不同,民族即具有歸屬感,文化也當然具有歸屬性,民族的文化就具有局限歸屬性,它只是被一種民族群體所共知,對一種民族群體所影響。而普通觀眾恰恰是缺乏這種特殊文化、新的文化的歸屬感,被這種特殊的文化所吸引,可見,文化局限性挖掘越深,才能走出創(chuàng)新之路,才能使作品反映的少數民族文化真實。只有真實而深刻地反映出少數民族的生活、文化與精神,才能令人印象深刻,才能使其沒有任何一部作品能取代它的位置,成為人們心中永遠的經典。
另一方面,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市場票房壓力與日俱增。近年來文化多元化發(fā)展,中國主流電影在不斷地繁榮與壯大,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fā)展加速,信息媒介的日益發(fā)達,美國好萊塢大片也加快了腳步向我國電影行業(yè)進軍,在這樣的雙重夾擊之下,我國少數民族影片的票房幾乎都是以慘淡收場。比如《可可西里》這部電影,在國內外電影節(jié)上頻頻獲獎,2004年10月31日獲得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評委會大獎,2004年12月4日獲得臺灣金馬電影獎最佳影片,最佳攝影兩項大獎。影片共獲五項提名,包括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原創(chuàng)編劇獎。但是,電影在獲得一致好評及獎項的同時,依然沒有擺脫走向市場時的尷尬,票房情況不容樂觀,《可可西里》全國票房僅500多萬。所以如何讓少數民族電影在院線占有一席之地?應加強少數民族電影的商業(yè)化宣傳力度,注意商業(yè)化運作,讓藝術和市場化接軌,增加市場占有率增加各大影院排片量,這些均成為少數民族題材創(chuàng)新之路的一項重中之重。
最后一方面,國家對少數民族電影的選題、數量及宣傳上有很大的限制。應發(fā)揮政府在發(fā)展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上的重要推動作用,媒體及一些社會團體為少數民族電影多做一些推廣及宣傳活動,積極營造良好的藝術環(huán)境。從文化戰(zhàn)略建設的角度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不僅僅要給觀眾提供娛樂,滿足觀眾“獵奇的心里”同時更要承擔少數民族文化傳播與發(fā)展的使命。一個民族復興的前提首先是文化的復興,對少數民族來說更是如此。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是由56個民族文化凝聚在一起從而形成“中華大文化”。可以說,少數民族電影在建設復興“中華大文化”、對抗外來“西方大文化”的戰(zhàn)略中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有作用。因此,有必要運用宏觀市場“無形的手”和政府這雙“有形的手”,為少數民族電影創(chuàng)作提供更好的文化傳播環(huán)境,推動少數民族電影創(chuàng)作健康、持續(xù)發(fā)展。
總體來說,中國少數民族電影有著輝煌的過去,現在雖然處在困境中,但少數民族電影的創(chuàng)作人會突破這種困境,走出瓶頸,走出少數民族電影自己的創(chuàng)新之路,從而使少數民族電影的明天會再度輝煌!我們應該堅信這一點,因為無論時代如何變更交替,真實、純真、善良永遠不會被大眾所遺忘,也許在影片的形式上可以再下些功夫、更加貼近大眾的心靈,從而達到票房和藝術水準、思想內核的三贏局面。少數民族電影的發(fā)展是一個既艱苦又漫長的過程雖然這很難,也許需要幾代電影創(chuàng)作人的努力,但是首先明確了目標,然后就是堅持不解地朝這個目標前行,相信終會有再次走向輝煌的那一天,讓我們一起為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