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竹?。ㄕ淹▽W院藝術學院 657000)
?
淺談不同時期的鋼琴音樂特征
李竹(昭通學院藝術學院657000)
摘要:巴洛克一詞源于葡萄牙語的barroco,原意為“形狀不規(guī)則的珍珠”,后專指17至18世紀豪華、裝飾性強的建筑與繪畫風格。這一特征反映到當時的音樂領域,就形成了音樂史上的巴洛克時期(1600——1750)。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具有復雜性、裝飾性、對稱性、宗教性等特點。古典主義時期(1750——1830),又稱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由三位維也納的古典主義音樂巨匠主導該時期的鋼琴藝術,其音樂風格既傳承了巴洛克藝術唯美的風格,又注重對個人情感的表達和描寫。
兩個時期的鋼琴音樂作品具有不同的風格特征,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要認真考量演奏方法,仔細分析音樂結構以及曲譜版本,嚴謹治學,腳踏實地,才能最終領悟音樂的真諦。
關鍵詞:巴洛克時期;巴赫;《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古典主義時期;奏鳴曲;版本
縱觀鋼琴音樂藝術史的發(fā)展,從豪華絢麗,裝飾性強的巴洛克時期到細微謹慎,規(guī)范性強的古典主義時期,再到追求個性,反對拘泥形式,強調自我表現(xiàn)的浪漫主義時期,最后到大膽創(chuàng)新,另辟蹊徑的20世紀。每一個時期的音樂都是一朵美麗的水花,它們匯聚成了鋼琴音樂藝術史的長河,其中,巴洛克和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巴洛克一詞源于葡萄牙語的barroco,原意為“形狀不規(guī)則的珍珠”,后專指17至18世紀豪華、裝飾性強的建筑與繪畫風格。這一特征反映到當時的音樂領域,就形成了音樂史上的巴洛克時期(1600——1750)。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具有復雜性、裝飾性、對稱性、宗教性等特點。該時期的鍵盤音樂作品大部分都是為古鋼琴(“擊弦古鋼琴”Clavichord和“羽管鍵琴”Harpsichord的統(tǒng)稱)而作。
由于當時的樂器有音色、音量變化小,延音短;音響強弱對比較差;鍵盤對指觸的力度變化反應甚微等特點,所以演奏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作品時力度不宜太響,踏板不能過多,這是由音樂作品鮮明的時代性決定的。
巴洛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鍵盤藝術作曲家是德國的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巴赫的鍵盤音樂作品以復調音樂的手法創(chuàng)作,這種音樂風格注重每個聲部的旋律性,有別于用和弦伴奏旋律的主調音樂。舒曼把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比喻為“音樂家每天的面包”,可見它在鋼琴音樂史上的重要意義。
被稱為音樂的“舊約圣經(jīng)”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共兩卷,每卷各有24首前奏曲和24首賦格,從C大調開始,分別用12個大調和12個小調寫成,以音級為序間插排列。一卷創(chuàng)作于巴赫年輕之時,前奏曲與賦格音樂曲式保守,情緒統(tǒng)一,富有生活情趣,其中有較多小調作品結束在大調上(這是二卷中沒有的情況)。二卷創(chuàng)作于巴赫年老之時,用了很多詠嘆調風格,情緒傾向灰暗,前奏曲與賦格之間比較獨立,前奏曲有很多復調因素的聲部線條,每首賦格都是富有哲理性的精品,不僅打破了固有的曲式結構,還大量運用了古式奏鳴曲(古式奏鳴曲是兩段體結構,主部與副部情緒對比明顯)。
由于當時的記譜方法較粗略,未標明太多的演奏要求,因此給后世演奏者提供了大的發(fā)揮空間,也加大了準確把握風格的難度。其演奏和教學要點是:1.注意音樂的多線條性,每個聲部都有獨立的意義;2.每個聲部的音樂(包括頓音、跳音、休止的地方)都必須在氣息的牽引下連貫并有歌唱性地演奏出來,巴赫曾說:“要像人唱歌那樣來彈?!?.注意觸鍵的力度、角度和速度,用不同音色表現(xiàn)不同聲部,準確、優(yōu)美、突出地演奏出清晰、鮮明的主題旋律線條;4.裝飾音一般從本音上方大二度開始,音頭需與拍點對齊(這種規(guī)則一直沿用到古典主義時期);5.附點在節(jié)奏準確的前提下可以彈得較長;6.速度比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時期稍慢;7.練習旋律線條時應用合理的指法準確地保持夠各個音的時值,盡量用手指、手腕、手臂連(注意特殊指法形式overlap的使用),當手無法保持連貫時再用踏板,踏板不宜過多、過長,不能有和聲性,應踩得較淺,只起保持音的作用;8.奏法要清楚,演奏不同時值的音符時注意斷連明確,在演奏的過程中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9.樂句線條的漸強大多是階梯式的,并非絕對的上行漸強,下行減弱,應根據(jù)和聲的走向和布局來安排強弱變化和對比,但不適宜像浪漫主義作品做過多的力度變化渲染;10.前奏曲演奏完后,手應該停留在琴上,抬手就表示賦格開始。
針對演奏中常見的問題:1.聲部線條間的區(qū)別不夠明顯;2.背譜易錯,中斷后不易接下去;3.音樂形象、性格和風格等不準確。有效的訓練方法是:1.先單獨尋找主題,再將各個聲部逐個練習;2然后.進行兩個聲部間的配合練習(雙手自編指法,雙手原樣指法,單手指法);3.最后進行所有聲部的完整合成。除此之外,分手、分聲部背譜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記憶和完整性的保障度。
另外,關于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通常有如下版本:1.Urtext原版,即凈版,根據(jù)手稿編訂,沒有情緒、速度和強弱標記;2.Mugellini慕杰里尼版,指法合理,但連線和力度標記過多,音樂情緒過分浪漫;3.Henle漢勒版,沒有太多標記,指法編訂較好;4.Breitkopf布萊特科普夫版,指法編訂較好;5.Bischoff比紹夫版,列出了編輯的資料來源和變化。在演奏和教學中,我們應該在尊重原版的前提下謹慎地選擇樂譜版本。
接下來是古典主義時期(1750——1830),又稱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由三位維也納的古典主義音樂巨匠主導該時期的鋼琴藝術,其音樂風格既傳承了巴洛克藝術唯美的風格,又注重對個人情感的表達和描寫。這個時期的藝術作品以固定曲式結構的大型作品為主(大型作品是用特定曲式結構寫作而成,有固定的結構規(guī)格,段落性、章節(jié)性等格式化特征較鮮明的鋼琴作品。例如:奏鳴曲、協(xié)奏曲、組曲、回旋曲、變奏曲)。
古典主義時期的鋼琴作品強調調性、對比、節(jié)奏和樂句平衡,要求音色細膩、動聽,講究旋律歌唱性,有典型德奧語言文化的色彩與特征,如句子較短,音節(jié)重音較多等。演奏中應特別注意旋律的語言化特征。另外,音樂形式具有嚴謹方整的特點,旋律句法和段落清晰對稱,和聲進行包含嚴密的邏輯性,音樂語言樸素精練,音樂表現(xiàn)自如而又有所克制,個人情感的表達充分而又不乏理性,頗有一種欲言又止、欲說還休的意味,透著一種典雅精致之美。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被稱為“維也納古典主義三杰”。
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是古典奏鳴曲式的確立者,有大量經(jīng)典器樂作品,對后世音樂藝術有巨大影響。一般認為海頓作有62首鋼琴奏鳴曲,他的音樂作品感情樸實,輕松活潑,節(jié)奏歡快,性格率真幽默,形象溫文爾雅,好像幾個人在對話的感覺,具有宮廷音樂的典雅色彩。在演奏和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嚴格地按照和聲布局分清音樂段落,把握好觸鍵的手法以使音色達到光滑圓潤的效果,切忌使聲音聽起來干澀、生硬。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確立了鋼琴協(xié)奏曲的形式,他熱愛歌劇創(chuàng)作,喜歡在音樂中表現(xiàn)顯著的戲劇性效果,講究情緒的起伏、變化和對比。他創(chuàng)作了19首鋼琴奏鳴曲,27首鋼琴協(xié)奏曲等作品,確立了鋼琴協(xié)奏曲形式。莫扎特的作品性格天真、活潑,給人以熱愛生活、樂觀率直,即使含著眼淚都在微笑的印象。其演奏和教學要點是:1.莫扎特認為旋律是音樂的精髓,因此在演奏中塑造好旋律線條與合理劃分樂句特別重要;2.他本人偏愛明亮、歌唱、晶瑩剔透的音色,所以觸鍵上要特別考究;3.由于時代特征,演奏時不宜使用太多踏板。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創(chuàng)作的32首鋼琴奏鳴曲將奏鳴曲形式推向巔峰,被稱為音樂的“新約全書”。貝多芬奏鳴曲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1.根據(jù)表達的需要引入不確定的樂章個數(shù),對樂章尾聲進行大膽擴展;2.幫助確立了新的表情記號縮寫記譜,擴大了音樂表情與音色音量的表現(xiàn)范圍和層次;3.創(chuàng)造性地大膽使用踏板,豐富了音樂表現(xiàn)力。在貝多芬的音樂作品(特別是中后期)中,矛盾、思考和不屈服的抗爭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思想內容,他喜歡用激烈寬廣的漸強句積蓄力量和樂句動力,在情緒高點以一個突弱來打斷漸強情緒,從而造成很大反差的戲劇性沖突。在演奏和教學中應該注意節(jié)奏的統(tǒng)一性和穩(wěn)定性,合理調整觸鍵方法來達到音色豐富和情緒起伏的戲劇性效果。
此外,關于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一般有兩個樂譜版本:1.維也納原版,遵照原稿,但編訂的某些指法不太適合亞洲人;2.湖南文藝出版社引進的德國布萊特科普夫版,指法編訂較好,但連線標記不太合理。在演奏和教學中,我們應該揚長避短地選擇版本。
荀子在《勸學》中寫道:“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蔽覀冏鳛殇撉僖魳返膶W習者和研究者,在面對浩如煙海的鋼琴作品時,應該持有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通過日積月累的學習和研究,才能領悟音樂的真諦。
參考文獻:
[1](蘇)涅高茨,汪啟璋,吳佩華譯.《論鋼琴表演藝術》.人民音樂出版社,1963.
[2]張式谷,潘一飛.《西方鋼琴音樂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3]李興梧,蒲娟娟.《西方音樂史綱與名曲賞析》.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
[4]錢仁康.《歐洲音樂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奧托·馮·伊默爾.《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