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澤敏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產(chǎn)生的心理反應。良好的情感,不僅利于人們生活健康、心情愉悅、和諧交際,更能促進人格力量的形成,使人有尊嚴地生活。情感教育是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wù),同時它更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學生有了對學習的熱烈情感,往往會主動地探求新的知識,大膽地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頑強地克服各種困難,學習積極性就會提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從某種角度說,情感是語文教學的命脈。
一、閱讀教學中師生情感共鳴法
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閱讀教學過程不僅是語文知識傳授、聽說讀寫訓練的過程,也是情感活動的過程,即教材的創(chuàng)作情感、教師的教學情感和學生的學習情感三者的溝通、融匯,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一)連結(jié)情感線
教學信息流向不應是單線型的師與生,而應是師與生、生與師、生與生網(wǎng)狀型的傳導、碰撞、激疑和反饋。因此,教師要由衷地尊重學生人格、關(guān)注學生情緒。用真誠和善意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賴。從而使情感的感染力增強,集體的凝聚力加大,協(xié)調(diào)合拍,形成良好的心理場,為有效地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創(chuàng)造更佳環(huán)境。
(二)選準動情點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闭Z文教學中“情”從何處來?從教材中來。語文教材是美的天地,是美的世界,是情感的海洋,是情感的火山。離開了教材,課堂教學的情感感染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教師如能充分挖掘課文中的情感因素,把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化為自己的情思,并且選準動情點,借以打動學生的心,激發(fā)學生的情,必能使作品與學生的心發(fā)生共振共鳴。
(三)用活激情法
根據(jù)語文課是聽說讀寫訓練過程的特點,激情必須用活“導”“讀”“講”“演”四法。導,導入新課。導的方式千姿百態(tài),變化無窮。好的導入,必須“動情”,扣動學生心靈的情弦。讀,表情朗讀。首先是教師的范讀要融之以情、創(chuàng)造意境。根據(jù)教材所蘊含的情感,定好讀的格調(diào),或豪壯激昂,或慷慨悲壯,或深沉凄涼,或清新明快……輔以必要的朗讀知識,引導學生自讀,讀出感情,領(lǐng)悟真諦,從而達到“美讀”以激情。講,聲情并茂的講授。演,形象可感的演示。即用直觀形式把課文提供的具體、生動的語言環(huán)境再現(xiàn)出來。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強化感染,產(chǎn)生共鳴。
二、寫作中“情感之花”的培育
要寫精彩文章,章法和技巧固然重要,然而,如果沒有真情實感,文章便沒有血肉和靈魂,形式的精巧,詞藻的華麗也掩蓋不了內(nèi)容的蒼白。因而,指導學生寫作文,要在“情”字上下功夫,要培育“情感之花”。
(一)給予自由的土壤,催學生萌發(fā)寫作欲望
長期以來,我們的很多學生寫的是一種“群體話語”和“共同思維模式”的作文。遇到寫父母、老師之類的,往往便是極盡贊美、謳歌之能事;寫與同學發(fā)生矛盾的事,總是離不開“小木船”的模式……說實話,學生不是沒有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而是因為思想被禁錮,精神受束縛,不敢對我們說真話,表真情。
所以,要給學生一片自由的土壤,讓學生釋放精神的重負,以“吾手寫吾心”。
(二)給予鮮活的清流,讓學生情思如泉噴涌
并不是所有的作文題都是能讓學生有情可抒,有感可發(fā)。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關(guān)注生活,積累生活素材,然后從自己的真實感受中提煉文章的主題。我常讓學生從電視、報紙的真人真事中去解讀百味人生,從身邊人身邊事中領(lǐng)悟生活的哲理,讓這份情思在作文中如泉噴涌。
(三)給予明媚的陽光,讓學生思想逐漸凈化
指導學生寫作文,不僅要挖掘真情實感,還需幫助學生凈化思想。面對紛沓而至的各種思潮,學生往往隨心所欲不能擇其善者而從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真善美”這束明媚的陽光去照亮學生心靈的暗角,要動之以情,才能曉之以理。
經(jīng)過長期的道德情感的熏陶,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的作文中有“真善美”的情感流露。譬如在一次《最美的……》作文題中,有學生在《最美的一張臉》中寫到了媽媽因整日的辛勞而滄桑的臉,以此與自己高枕無憂、稚氣的臉對比,悟出什么是母愛……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