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立德
“交流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由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研究提出的,現(xiàn)己成為當代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領域中影響最大和成果最多的改革之一。它要求以學生為主體,圍繞教學的主題,以合作的學習方式,由學生進行合作互助、交流探索,通過學生能動性、主動性發(fā)揮,利用合作性人際交往,促成學生認知、情感和社會性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合作學習有效實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達到的,要通過一點一滴的積累,不斷改進、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功,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去探索、去思考、去反思,真正把握好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地位之間的關系,讓信息技術課堂上的小組合作學習更有成效,最終達到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一、科學分組,恰當分工
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小組的建立過程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過程,它關系到今后合作學習的效率乃至成敗,因此,小組的建立是一個基礎性的工作,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合作學習一般采用“組內(nèi)異質(zhì)、組間同質(zhì)”原則進行分組。將不同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學習興趣、性別、個性的3-4名學生分配在同一組內(nèi),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在組內(nèi),每個學生都應有一個特殊的身份、一項特殊的職責。成立小組后再選責任心較強、素質(zhì)過硬、能夠協(xié)調(diào)小組成員之間關系的學生作組長,推動合作學習的順利進行。小組初步成立后,要有意識地告訴學生一些合作的基本素養(yǎng),讓他們學會傾聽和贊美。要引導學生通過相互協(xié)商進行分工,保證每個學生都有任務,特別是要照顧那些平時在班上處于劣勢的學生,讓他們肩負一定的任務,在活動中培養(yǎng)能力和自信。
二、明確目標,營造氛圍
合作學習必須是目標明確、井然有序的學習。大多數(shù)同學都喜歡與他人合作,把合作當作是一種有效的互助性學習,在與同學在面對面的交往中互相學習。但是,如果在小組合作學習前,教師缺乏必要的講述就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或小組合作的任務布置得過于簡單,學生沒有明確合作學習的目的、步驟,那就無法真正激發(fā)學生小組合作的欲望。因而,必須讓學生明確合作目標,要告訴學生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去呈現(xiàn)?只有學生目標明確,合作的積極性、主動性才會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有了明確的合作任務和目標,教師還要營造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構建寬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使每位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三、精選內(nèi)容,把握時機
合作理論認為,合作的價值就在于通過合作,實現(xiàn)學生間的優(yōu)勢互補。因此,合理選擇時機,給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內(nèi)容,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開放性,僅憑個人的力量難以考慮周全,需發(fā)揮小組集體智慧的問題讓學生合作學習。在進行小組討論或分組操作時,選擇有利于產(chǎn)生爭論的、有價值的,而且是個人難以完成的內(nèi)容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重視類似問題的活動頻度,并注意到內(nèi)容的寬泛性,從而使合作學習充滿新意和趣味性,讓全體同學都能夠積極參與。
四、利用工具,加強合作
教會學生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交流與合作學習,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在小組形式交流與合作中小組成員安排上也要考慮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強弱組合,做到以點帶面。但學生僅學會交流工具使用是不夠的,學生間的合作是否順利、融洽,取決于學生是否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除了有一定的打字基礎,還要學會用麥克風進行語音交流,利用攝像頭實現(xiàn)不同地點的面對面交流;通過建立QQ群把小組成員加入群內(nèi),實現(xiàn)群內(nèi)文件共享;通過關注微博,發(fā)表觀點評論,提高交流的及時性,等等。這樣既能使合作小組成員在不同地點高效地完成合作項目,也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互聯(lián)網(wǎng)交流工具的使用。另外要注重訓練學生,能說——敢于提出質(zhì)疑,勇于提出解決向題策略;善聽——聽同學提問題,聽同學解決問題的方法;敢做——根據(jù)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行大膽操作實踐;
五、加強實踐,提高效果
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多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勤練習、重實踐。教學中,要盡量地壓縮教師講授的時間,余留更多的時間放手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友好合作,熱烈討論,共同解決問題。例如,在課程教授過程中,布置一些與身邊實事聯(lián)系比較緊密的課堂作業(yè),讓每組學生在作品制作中充分體驗到了探索的樂趣。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