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國順
一、生命意義教育的內涵
生命意義教育,就是有關生命意義的教育。它是以人的生命為主線,主要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命意義,培養(yǎng)學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識,增強學生對生活的信心和對社會的責任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使學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長。
二、生命意義教育進校園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精神生活也隨之豐富了,但是,現在孩子的幸福指數并沒有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為什么呢?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們的精神生活面臨更多的選擇,人們往往無所適從。青少年是人成長的關鍵期,更容易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尤其令人痛心的是這些中小學生,為了能融入生存競爭日益殘酷的未來社會,他們只能放棄一切,努力學習。三點一線的生活,枯燥乏味的課本知識,使他們很難感受到生命的快樂美麗和生活的豐富多彩。一些不能適應學校生活的敏感孩子,則更深地感受到生命的無意義,他們找不到生命存在的價值,往往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近幾年,大量的輕生報道見諸報端。有的學生不僅輕視自己的生命,而且殘害他人的生命,一樁樁血淋淋的慘劇令人震驚和痛心。學生像一棵棵久旱的小苗,熱切盼望著心靈的對話、情感的交流、人生的指引。
三、實施生命意義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1.轉變教育價值觀念。
首先,優(yōu)化學校教育管理機制,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保障與激勵。在學校管理體制中,給師生提供自主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空間、時間、教育規(guī)范以及各種支持性資源,實現一種富有生命氣息的學校教育管理體制,凸顯民主色彩,激勵、完善學校師生的個體生命發(fā)展。其次,把“珍愛生命,關愛生命”作為評價教師職業(yè)素質的標準。在生命意義教育的實踐中,要求各學科教師把關愛生命意義教育和自己所從事的實際工作結合起來,努力完善自己的素質。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在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同時,要以自己飽滿的熱情去熱愛學生,關懷學生,賞識學生,要在師生之間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一個溫磬、和諧、充滿生命活力的學習成長環(huán)境。
2.利用相關學科滲透生命意義教育。
課堂教學是教育學生的主陣地,在狠抓知識教學的同時,倡導廣大教師把對學生的生命意義教育引入到教學中,特別是語文、政治、歷史等學科。語文學科的教材處處充盈著生命意義教育的氣息,許多篇目都是歌唱生命的贊歌,語文課無疑就是生命的禮贊。此外,中學語文教材中的人物有許多是歷史上的仁人志士和現實中的先進人物,他們的人生態(tài)度對青少年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無不具有啟迪和借鑒作用。把生命意義教育滲透進課堂教學,讓學生認識到關愛生命、珍愛生命、敬畏生命的意義。
三、舉辦專題講座,讓生命意義教育走進學生生活
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苯逃暮诵氖侨?,教育應關注人的發(fā)展、人的解放,應該引導人追求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完善,進而追尋生命存在的意義。所以,學校教育不僅要關注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更要對學生的終身幸福負責,要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而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教師在學生心中喚起生命的意識。法制教育進學校,強化了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了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依法自我保護的能力,讓廣大師生能夠抵御社會不良影響,預防違法犯罪。
四、開展課外活動,滋養(yǎng)生命內涵
課外活動是學生體驗生命成長的重要途徑,要充分利用班團隊活動、紀念日活動、升旗儀式、學生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多種載體,開展生命意義教育活動,讓學生感悟生命的價值所在。結合隨機發(fā)生的重大事件,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利用各種節(jié)日和紀念日,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在世界環(huán)境日、禁毒日、世界艾滋病日、世界無煙日等節(jié)日開展教育活動,讓學生崇尚文明生活方式,自覺抵制毒品,不涉足網吧,不參加危害身心健康的游戲,把生命教育根植于學生心靈深處,增強學生參與社會、關注生命、熱愛生活的意識。
五、開設心理輔導課,讓生命意義教育深入人心
開設心理輔導課,是學校開展生命教育的又一種形式。學生的生活相對來說是封閉的,生活的閱歷比較浮淺,再加上好多學生是獨生子女、留守兒童,缺乏同家長、親友之間的溝通,更缺乏情感交流,他們的情感世界一定程度是貧瘠甚至荒蕪的。學校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定期開設心理輔導課,通過理論剖析與生動詳實的案例,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探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