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技術革命時代背景下,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主體論的弊端日漸暴露并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學生主體論、平衡主體論等教育“新思維”相繼出現(xiàn)并促使人們對教育教學理論進行重新審視。作為傳統(tǒng)知識載體的“文本”出現(xiàn)了近乎完全的“開放性”,教師的權威地位開始消解。高等教育教學理念和方式必須與時俱進,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和挑戰(zhàn)。應構建一種師生“權變主體”的教育理念,將參與教學的雙方視為平等主體,其權威和中心地位隨教學的具體場景和條件而動態(tài)變化,最大化地促進師生雙方的智識共鳴和相互啟發(fā)。積極塑造一群經(jīng)由自主性學習和獨立思考、與教師一道共同進行智慧和靈感的生產(chǎn)和創(chuàng)造的受教者,成為當前教育教學理念更新的方向。
[關鍵詞]信息革命;教育理念;權變教育主體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6)03005304當今,世界是一個知識和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以網(wǎng)絡和電子信息技術引領的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浪潮正在席卷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給社會實踐的諸多層面都帶來了全方位的深刻影響,已經(jīng)或正在引發(fā)一些重要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的大變革。作為匯集知識和信息最豐富和敏感的教育領域,一場由信息和網(wǎng)絡媒體技術引發(fā)的關于教育傳統(tǒng)、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轉型的討論正方興未艾。在信息流動日益充分、知識學習日益開放的情形下,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主體論的弊端日漸暴露并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探究在信息技術變革背景下教育理念轉變、教學方式改進的方向和途徑,密切跟蹤世界教育發(fā)展前沿,為高校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提供方向性的指引,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研究課題。
1傳統(tǒng)的教師主體論教育觀及其弊端
傳統(tǒng)的教育觀堅持教師主體性地位的假說,認為教師在教學組織、教學內(nèi)容與方式、教學形態(tài)和效果等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尊崇教師的權威和支配地位。持教師主體性理論的學者大抵認為,教師權威是保持教育教學秩序、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必要條件[1]。教師主體性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和作用。教師主體的合法性依據(jù)在于其在專業(yè)知識、職責任務、管理監(jiān)護等方面的使命和角色期待須以必要的權威和管制權力為前提[2,3]。教師主體性與其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力具有近似對等的關系,因而也是教育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4]。故應強化和保證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引領、訓誡和指導作用,注重教師權威在教學過程和角色身份扮演中的形式要求,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不可消解[5]。
但以此為基礎的教育實踐,常常陷入以教師為本的誤區(qū)。在這種教育理念指引下開展的課堂教學,因基于學生被動接受的潛在假設,教師進行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不可避免。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相當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自身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學生學習成效的評判也以是否獲得相應的具體知識為衡量標準。這種教育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的一個突出表現(xiàn),就是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被忽視,師生之間難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平等互動,教學過程缺乏思維上的碰撞交流和相互啟發(fā),難以實現(xiàn)教學的根本目標。
2學生主體論和平衡主體論,教育理念的新思維及其啟發(f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越來越受到?jīng)_擊和挑戰(zhàn),而教育內(nèi)在規(guī)律的作用也逐漸使得單向傳播的舊教學思維的弊端日益凸顯。一些新的教育理論不斷被提出并成為替代傳統(tǒng)教師主體論的“新思維”。其中典型的理論有兩派,分別為學生主體觀和平衡主體觀。
第3期熊景維信息革命背景下高校教學理念與方式的轉變:權變教育主體論的啟示
教學研究2016
學生主體觀認為學生是具有“超越性”的受教育者,在師生互動的具體教育場景中,學生常常會成為實際上的“非受教育者”甚至充當“教育者”,因而主張消解教師權威。隨著信息技術手段的發(fā)展,網(wǎng)絡開放式的學習空間使學生在知識獲取等方面可能超越老師,因而教師也必將失去其“絕對權威”的地位[6]。吉魯?shù)呐薪逃龑W提出了“對抗文本”和“對抗記憶”的觀點,認為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不應只是重新書寫既有文本的過程,更是一種通過互相反省、平等對話的方式,讓學生主動構建自身敘事、認同和評判,發(fā)展出個性化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一個過程,強調教師的啟發(fā)性、引導作用而非專斷和絕對權威的角色[7]。教師的主導性地位將必然導致教師專制主義。把教師置于教育過程的中心,成為學生必須被動接受、絕對服從的權威,束縛和壓制了學生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成長,是一種阻礙學生發(fā)展的“反教育過程”[8]。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價值地位,與學生更平等和民主地對話與交流,以真正促成教學相長的雙贏結果[9]。因而主張要促進教育的民主化、發(fā)展研究性學習,就必須消解教師權威,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主體性作用[10,11]。實際上,由于現(xiàn)代學校制度化和法制化的運行架構,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被嵌入到共同的規(guī)則和約束中,客觀上也導致了教師權威的弱化和消減[12]。
平衡主體的理念基于師生雙方的主體間性,既主張雙方各自均 “以我為主”,又強調這種相互對立的主體性可以超越自我化傾向,從而產(chǎn)生和維持一種和諧、平衡的“間性”關系狀態(tài)[13] 。對于具體教學過程中的師生角色,平衡主體論認為,一方面教師主體地位對教育教學活動正常開展來說必不可少,而另一方面教師“支配權力”超出合理范圍、導致權威濫用對學生主體性地位受遮掩和忽視亦不可取。因而,主張體現(xiàn)教師主導地位的“權威”和體現(xiàn)學生主體性地位的“教育民主”和諧共存[14]。基于這種考量,教師權威應由“外在依附”向“內(nèi)在生成”轉化,從而為學生獨立人格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提供空間[15]。
上述關于教師主體觀、學生主體觀和平衡主體觀的討論分別涉及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角色關系的對立沖突和彼此親和兩個維度,對全面、完整地認識和理解教育互動關系和作用提供了有益的視角。其對現(xiàn)行教育理論的啟示意義在于,突出將學生作為一個積極、主動的參與者置于教育互動關系過程的重要意義,要求賦予并發(fā)揮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藉以擺脫消極、被動進行灌輸和訓導的傳統(tǒng)窠臼。通過平等參與和對話身份的構建,上述教育“新思維”使人得以窺見師生相互啟發(fā)、共同開展智識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為促進教師實現(xiàn)教學相長提供了新的方向。
3對教育理念更新的重新審視:權變主體論學生主體論和平衡主體論的新思維在對傳統(tǒng)教師主體論的固有弊端進行批評并提出挑戰(zhàn)的同時,也啟發(fā)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權變主體論。該理論認為,在本真的意義上,教育主體性本身就是一個存疑的概念,罔論教師的主體性地位。這是因為教育主體性論必然包含著教育中“主—客”體關系的邏輯,即以誰為主、以誰為從,是這種理論模式永遠無法回避的前提性問題。然而,對于現(xiàn)代教育的實際訴求,無論是強調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還是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客體,抑或是教師學生的雙主體,都無法切合教育的本真要求和含義。教育的本質是一種思維和價值的溝通與互動,給互動雙方以智慧的啟迪是其最終目標。從這一意義上說,教育本無絕對的主體與客體,并不需要以假定的“師生”關系的存在為其成立的理由和條件。這意味著教育過程的主體是隨場景和條件動態(tài)變化的,是一種“權變式”的權威和中心模式?!笆枪实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于弟子”,即言于此。只要參與教育互動的一方,能給另一方在討論的事物上以新的視野和認識,即因“授道”而為“師”。因此,教育主體性所隱含的主體的固定性是不存在的,因“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的緣由使得開展教育互動的特定的兩個群體間的主體持續(xù)變換的特征,將之視為“開放型、彈性式和場景化主體間性”這一新理念的本質內(nèi)涵。這意味著,在不同的教育場景中,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其教育的主體性地位是“有界”和“權變”的:為了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教師在學生中的主導地位和“話語權威”,應隨時空轉移而變化,形成 “領導—伙伴”此消彼長的“彈性區(qū)間”。在學生掌握知識信息優(yōu)勢或有能力進行思想砥礪的環(huán)節(jié),應主動“放權”,尊崇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和靈感,促進創(chuàng)新思維成果的產(chǎn)生。
權變教育主體論將參與知識、理念、思維互動的雙方視為平等主體,雙方都將對方看成另一個自我,用一種平視和對等的交流,一種尊重和理性的態(tài)度,舍棄傳統(tǒng)教育中主導性的一方以強制命令和權威控制另一方被動接受的方式,而代之以雙方對話交流和相互啟發(fā)。在這種新理念引導下的教學,學生——如果名義上還存在的話,應該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參與者和一個獨立的思考者,他們被賦予在教育過程中與名義上的老師以平等身份,能夠經(jīng)由自主性的學習和自覺的思考,與老師一道共同進行智慧和靈感的生產(chǎn)和創(chuàng)造。
信息技術的革命使得這種新教育理念所倡導的教學方式有了實現(xiàn)的可能。信息技術特別是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達,使得知識的傳統(tǒng)載體——文本出現(xiàn)了近乎完全的“開放性”,越來越多的紙質文本被電子化并被分享在網(wǎng)上以供點擊瀏覽,學生只要愿意,就能通過網(wǎng)絡獲得關于特定知識的完整信息。傳統(tǒng)技術條件下教師因保有既定文本知識的信息優(yōu)勢已經(jīng)喪失殆盡,其藉此而擁有的學識權威身份也被消解了。這造成了一種嚴重的教師身份危機——當教師之所以成為教師的原因不再成立時,教師面對可享用無限開放文本的學生,其主要作用是什么?這可能是一個亟需深入探究的議題。但一個顯然的結論是,老師無法再將自己當作權威,自上而下地灌輸式、單向度地教學了。當學生也同時獲得了與其在特定知識上的等量信息,甚至超過了其存量的信息時,對話和交流可能是一種使雙方都能獲益的方式。
4權變教育主體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思想和理論的真正價值在于將其與實踐結合并產(chǎn)生實際效益。在信息革命背景下,新的教育理念如何與大學課堂結合起來,促進高校教學的效益和效能的提升,是一項具有重要價值的議題。下面以權變教育主體論為基礎,結合筆者在大學人文社科類課程中的教學實踐,探討新教育理念融入高校教學過程的可能性及其方式。
高校的人文社科理論課程的共同特征是學理性和思辨性強,知識體系恢宏龐雜。尤其是有關思想史的課程,涉及的代表人物及理論體系流派眾多且繁復深幽,要對他們的思想有較全面的把握,絕不能僅停留在教材所涉及的知識范圍上,而應盡可能多地讓學生接觸文本和經(jīng)典,體驗原著中鮮活的語言文字、巧妙的思維建構所展示的生命力和“現(xiàn)場感”。在引導學生進行基礎文本閱讀方面,權變教育主體理念大有用武之地。將強調和突出學生自主研習作為權變教育主體的重要前提,啟發(fā)學生閱讀經(jīng)典文獻,掌握所涉理論的基本觀點和邏輯脈絡,形成師生互動討論該理論議題的堅實基礎。為充分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發(fā)揮其作為探求知識主體的作用,可利用適合其群體偏好特征的方式,如通過電子書和移動閱讀的新信息載體,鼓勵他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文本,擴展其對講授知識相關的信息容量。課堂教學則以教師進行啟發(fā)式的提問為主要形式,引導和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在問題導向型的教學模式下促使學生主動思考、整合和梳理理論要點和邏輯架構。在對具體知識點的批判性解讀中,形成以討論為主的教學生動局面,通過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和深入討論,激發(fā)靈感和智識。教師在對所述理論之信息和理解擁有相對優(yōu)勢的方面充當引領者,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靈感;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主動思考和發(fā)問,在互動討論中展現(xiàn)自己的批判視野和敏銳思維,通過討論為教師提供有益的靈感增益,同時將知識內(nèi)化為自身觀念體系的一部分。使教師從單向度地教、學生被動地學,轉為師生雙向的思維砥礪,建設生動活潑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課堂,實現(xiàn)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權變與間性主體地位。
在信息革命條件下,作為網(wǎng)絡技術融入課程教學中的嘗試,教師應充分利用網(wǎng)絡技術帶來的便利,發(fā)掘與講授主題相關的網(wǎng)絡視頻、音頻和其他聲像資料,作為輔助內(nèi)容讓學生課下自主學習,以在相對短的時間內(nèi)儲備課程要求的背景知識。致力于做好電子教案的“美化”和技術升級工作,讓學生能以更加現(xiàn)代感、具有畫面感的體驗獲取講授內(nèi)容最關鍵、最核心的信息。同時,積極運用現(xiàn)有的“慕課”與“微課”等網(wǎng)絡課程資源,對部分講解已經(jīng)相當成熟的知識點,鼓勵學生進行網(wǎng)絡在線學習,而將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對關鍵主題的討論和評析上,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熱情和習慣。
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教育理念革命給高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教學生態(tài)的構建一方面有賴于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和教育方式的改進,另一方面也要求學生以更加負責任的學習態(tài)度、更主動的主人翁意識,參與到教育教學的改革實踐中來。師生間的良性高效互動,通過教學促進師生共同進步,從而實現(xiàn)教育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 李春,金毅. “網(wǎng)絡時代”高校教師權威的解構與重構[J].當代教育科學,2012,(3):2830.
[2] 張蕾.高等學校教師角色的演變與類型[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11):3540.
[3] 葉飛.教師角色與權威的合法性探析[J].中國教育學刊,2008,(3):3134.
[4] 胡朝兵,張大均.論教師的權威、威信與教育影響力[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2):2326.
[5] 葉上雄,唐安奎.教師主導能“消解”嗎?關于教師的角色地位、作用及師生關系的討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6):610.
[6] 舒志定.文本的敞開性與教師權威的瓦解[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2):3740.
[7] Giroux H A.Critical pedagogy and the postmodern/modern divide:Towards a pedagogy of democratization[J].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2003,(31): 3147.
[8] 吳康寧.學生僅僅是“受教育者”嗎?兼論師生關系觀的轉換[J].教育研究,2003,(4):4347.
[9] 吳岳軍.論主體間性視角下的師生關系及其教師角色[J].教師教育研究,2010,(2):4043.
[10] 寇冬泉.學生主體性的彰顯是研究性學習的基本追求[J].教育導刊,2011,(11):58.
[11] 王升.論學生主體參與教育[J].教育研究,2001,(2):3943.
[12] 何芳.教師權威消解的歷史透視[J].當代教育科學,2015,(16):3234.
[13] 黃厚明.主體間性:當代中國高校學生管理改革的價值取向[J].教育學術月刊,2013,(12):4751.
[14] 閻亞軍.論教師權威與學生主體性的關系[J].上海教育研究,2004,(9):1213.
[15] 李孝川,李勁松.教師權威的實然困境與應然向度[J].學術探索,2013,(1):145148.
On transformation of idea and mode of teaching in
college under backgrou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
enlightenment of contigency thoery of teaching subject
XIONG Jingwei
(School of Humanity and Law,Huazhong Agricultral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0,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 nowadays,the disadvantage of teacher′s subjectivity in traditional ways is increasingly exposed and criticized.The studentsubject theory,the balanced subject theory and other education "new thinking" emerged in succession and promote people to reexamine the theory of education.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formation explosion,the "text" used to be the carrier of the knowledge appeared almost entirely "open" and the authority of the teacher began to dissolve.The idea and mode of teaching in college education mus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and challenges of the new situation.It is suggested a concept characterized by contigency of teaching subjec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be constructed,which regard the participants of teaching as equal subjects.It′s also necessary to take an equal attitude and mutual respect to carry out th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teaching,so as to promote both of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intellectual production as well as interactive inspiration.Overall,to actively cultivate a "receiving group" who would participate a joint production of wisdom and knowledge with their teachers through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are the renewal direction of the teaching idea.
Key wordsinformation revolution; teaching idea;contigency of teaching sub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