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麗(安慶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安徽安慶 246133)
?
中國城市經營理論研究:回顧與展望
于洪麗
(安慶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安徽安慶246133)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市經營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愈來愈重要。國內學術界相關研究已取得較為豐富的成果,城市經營呈現(xiàn)由單純追求經濟效益過渡到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為目標,追求經濟、社會和環(huán)境的綜合效益。但就整體而言,城市經營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框架體系。文章從城市經營基本內涵和主要特征、經營模式及績效評價體系等方面梳理歸納了理論界研究的進展,并對未來城市經營研究發(fā)展趨勢作出了展望。
關鍵詞:城市經營;城市競爭力;可持續(xù)發(fā)展
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城市化進程也不斷加快,但與之相伴的是“城市問題”越來越嚴重,城市建設資金的短缺成為了城市經營應運而生最直接的動力。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城市直接參與全球經濟,經濟要素流動的范圍和強度明顯增強,城市間競爭更加激烈,從而為其提供了外在壓力。體制改革中中央權利的下放則為其提供了內在可能。城市經營隨即引起了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對其不斷發(fā)展和完善,為我國經營城市提供了理論基礎。從學術史視角來看,學術界關于城市經營的研究大體經歷三個發(fā)展階段:1990—2000年為研究起步階段,論文文獻年均1篇。這一階段主要是城市經營理念的引入,介紹了一些國外城市經營的成功經驗,并對我國城市經營進行了思考。2001—2010年為研究快速發(fā)展階段,論文文獻年均92篇,2004年達到研究高峰論文發(fā)表174篇。這一階段主要論述了城市經營的理論基礎,界定了城市經營的概念、內涵和特征,對城市經營的主客體進行了定位,探討了城市經營的績效評價體系。2011—至今為研究深化階段,這一階段論文發(fā)表年均26篇。這一階段研究論域主要集中在城市經營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如何完善提出政策建議。研究方法從描述性分析發(fā)展到實證研究。研究內容側重從廣義上對城市競爭力和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來論述城市經營理論。
(一)城市經營的概念和特征。
1.城市經營的概念。筆者對學術界已有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總結,對城市經營概念的界定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五類(見表1)[1][2][3][4][5][6][7][8]。
表1學術界關于“城市經營”概念界定的代表性觀點
2.城市經營的特征(見表2)[9][10][11]。
表2學術界關于城市經營特征的主要觀點
(二)城市經營的主要內容。
1.城市經營的主體。學術界關于城市經營主體的認識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各級政府是城市經營的主體。首先,我國的國情決定了各級政府對城市經營的客體具有資源配置權,這是其他市場參與者所不具有的。其次,城市化進程中各城市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政府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彌補市場失靈,穩(wěn)定好發(fā)展好城市。最后,城市經營中市場機制的引入是政府治理城市的一種手段[12][13][14]。市場是城市經營的主體。城市經營就是按照市場原則對城市中可經營的各種資源進行市場化、資本化,從而促進城市資源的合理開發(fā)和有效配置,促使城市經濟在自我發(fā)展過程中形成良性循環(huán)[15]。城市經營是政府主導、企業(yè)參與、民眾關心的綜合體。城市經營的主體是包含政府、企事業(yè)單位和民眾在內的多元主體。城市經營行為具有市場和政府行為的兩面性。政府應該把城市經營中的很多領域讓渡給企業(yè)和民眾去經營,政府只要做好引導性的規(guī)劃和政策做一個監(jiān)督者即可[16][17][18]。
2.城市經營的客體。城市經營客體的界定關系到政府職能范圍,學術界關于這一談論也比較豐富,根據不同的劃分原則對城市經營的客體進行了分類。按照城市資源進行界定,主要包括自然資源、再生資源與無形資源三類。其中,自然資源如土地、水域、礦產資源等,再生資源包括道路、園林等市政公用設施,無形資源包括城市文化、形象、品牌以及冠名權、經營權等[19];按照城市經營的資本可以分為三類,土地、礦產等自然生產資本、基礎設施等人力作用資本以及冠名權等延伸資本[20]。按照城市經營的資產可以分為有形和無形資產兩類,有形資產包括城市土地、基礎設施、公用設施、環(huán)境設施及其附屬物等。無形資產包括開發(fā)權、使用權、經營權、冠名權及廣告權等相關權益[21]。除此之外,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和城市品牌等無形資產也是城市經營重要內容[22][23]。
3.城市經營的目標。城市經營的目標要求不能只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城市的社會與環(huán)境效益,要從城市利潤最大化目標轉向城市整體利益最大化。要運用市場化經營理念,對城市中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進行綜合的運營,打造城市品牌,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從而吸引更多的資源來發(fā)展城市[24],實現(xiàn)城市資源的最優(yōu)化配置,改善居民居住環(huán)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構建有特色、有文化、有內涵的具有競爭力的城市,實現(xiàn)社會、經濟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協(xié)調發(fā)展,從而推動城市現(xiàn)代化的大發(fā)展[25],乃至帶動區(qū)域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26]。
4.城市經營的模式。雖然各城市的發(fā)展有相同的時代背景,比如,都面臨著引入市場機制、調整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城市空間布局、增強城市功能和競爭力、促進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等任務,但個體之間又存在著差異,這就導致城市經營不能用一個模式去發(fā)展,要因地制宜。近年來我國許多城市在結合城市自身條件和優(yōu)勢資源的基礎上,也探索出了不同的城市經營的模式,為城市經營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國內學術界對城市經營模式的研究也隨著實踐的豐富不斷深入(見表3)[27][28][29[30[31][32]。雖然己有學者對城市經營模式進行了豐富的研究,但對于城市經營模式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和全面,對不同模式間的比較分析還相對欠缺。
表3國內學者關于城市經營模式的主要觀點
(三)城市經營的評價。城市經營績效評價既要反映出城市整體發(fā)展水平,又要反映出城市經濟、社會及生態(tài)各個子系統(tǒng)的經營狀況,是制度、調整和優(yōu)化城市經營戰(zhàn)略的依據。城市經營評價體系的構建要遵循人本化原則,設置的指標必須充分反映發(fā)展的終極目標,即全民的福利分配。系統(tǒng)化原則,要反映城市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的綜合體??刹僮髟瓌t,選取的統(tǒng)計指標要可以獲得且口徑相一致??杀刃栽瓌t,評價的結果要便于單個城市的時間縱向比較和城市之間的橫向比較[33]。在研究的初期一般主要關注經濟績效(經濟規(guī)模、經濟結構)、社會績效(人民生活、基礎設施)與環(huán)境績效(環(huán)境治理、生態(tài)保護)[34],隨著研究的深入城市政府服務能力及城市形象等被包括在內。方法上一般采用層次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35]。
(一)城市經營理論的研究評價。
1.城市經營理論基礎研究較為完善。較為明確地界定了城市經營的基本內涵、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符合我國以人為本、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的城市經營的目標、主體、客體等主要內容,為各城市推進城市經營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2.城市經營模式研究成果豐富。越來越多的城市對城市經營理念和方法進行了探索,并嘗試了多種城市經營的模式,也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經營的效果和經營。學者們對已有城市經營模式結合城市政府自身職能轉變和市場經濟的成熟程度進行了總結歸納并給出了建設性意見,對城市經營的評價體系也在不斷完善,由關注城市的經濟、環(huán)境和社會等因素擴展到關注城市形象、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品牌等,但對于城市經營動態(tài)分析不足,且只考慮城市本身,沒有把城市至于整個區(qū)域、整個國家甚至全球的大背景下進行分析。
3.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和完善的分析框架,且研究偏向于描述性分析,實證分析較少。
(二)城市經營理論研究展望。
1.隨著城市經營內涵和特征的基本確定,研究的側重點將轉向如何進行城市經營,并從一般性的經營模式細化到考慮不同區(qū)域特殊性的更有針對性的經營模式。
2.城市經營的對象是城市中可供經營的各種資源,同時城市經營的方式又是多樣化的,這就導致城市經營具有復雜性。產權問題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因此城市經營中產權問題亟待深入研究。
3.隨著城市經營實踐的不斷推進,需要建立一套公認的評價指標體系對經營的績效進行評價,并據此對特定區(qū)域的城市經營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
4.隨著城市潛在資源的開發(fā),城市經營的內容不斷豐富,這就需要不斷探索新的更加符合城市基礎和未來發(fā)展需要的城市經營模式。在城市各自謀求發(fā)展的同時,需要更加關注城市間的協(xié)調配合,達到整個區(qū)域的大發(fā)展,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內容。
參考文獻:
[1]徐良俊,等.經營城市的籌資思路[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9):5-10 .
[2]張袆等.城市經營與城建投資體制改革初探[J],城市發(fā)展研究,2001(8):33-36.
[3]饒會林.城市經濟理論前言課題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191-198.
[4]仇保興.經營城市與城市競爭力[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1(4):85-89.
[5]秦甫,等.現(xiàn)代城市工作概述[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170-172.
[6]周誠君,等.經營城市:政府作用與制度創(chuàng)新[J].南京社會科學,2002(3):5-10.
[7]李京文.李京文文集區(qū)域經濟和城市化研究卷[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184-190.
[8]王洪鐘.經營城市—推動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有力杠桿[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140-144.
[9]周柏華.城市經營—城市規(guī)劃建設的理念創(chuàng)新[J].規(guī)劃師2001(2):15-17.
[10]江曼琦.對城市經營若干問題的認識[J].南開學報,2002(5):62-67.
[11]劉天澤,黃代東.城市經營與城市規(guī)劃[J].城市發(fā)展研究,2002(3):57-61.
[12]王志鋒,腺家峰.對城市經營的再思考[J].經濟問題探索,2002(9):56-63.
[13][20]馮更新,龐玉萍.論我國現(xiàn)階段經營城市的理念與實踐[J].經濟學動態(tài),2003(9):44-46.
[14]王振有.關于城市經營有關問題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4(1):139-141.
[15]于洪平.城市經營的內涵與政府職能的轉變[J].財經問題研究,2003(10):15-18.
[16]徐惠容.經營城市的探索與實踐[J].南京經濟學院學報,2002(3):11-14.
[17]王春城,賈鼎.城市經營的負效應及其因果邏輯分析[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3(5):23-27.
[18]孫兵,等.城市管理學[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3:120.
[19][24]鄒宏國.經營城市內灑再認識[N].新華日報,2003-04-18.
[20]馮更新,龐玉萍.論我國現(xiàn)階段經營城市的理念與實踐[J].經濟學動態(tài),2003(9):44-46.
[21]孫菊生,張啟良.論經營城市的科學內涵與基本思想[J].當代財經,2002(3):45-48.
[22]饒會林.城市經營淺談[J].城市問題,2002(1):2-6.
[23]嚴巍,等.以文化為導向的城市經營模式研究——以西安為例[J].現(xiàn)代城市研究,2014(12):53-59.
[25]徐小軍.經營城市的內涵與模式選擇[J].江漢論壇,2003(5):20-23.
[26]白麗娟,李聰明.論城市經營中城市政府的角色扮演與功能定位[J].唐山學院學報,2012(1):81-83.
[27]李麗萍.論城市經營的兩種模式[J].北京規(guī)劃建設,2001(5):21-23.
[28]羅宏翔.中國城市經營模式比較研究[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4(2):82-85.
[29]謝文蕙.城市經營模式[J].科學決策,2004(4):28-33.
[30]董堅成.城市經營的目標內涵、內容模式及意義研究[J].上海綜合經濟,2004(1):80-82.
[31]梁育民.城市經營的基本模式和案例分析[J].中國商界,2010(9):6-7.
[32]張朝元,等.中國城鎮(zhèn)化建設中的資金運作[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3:10-25.
[33]代明,陳欣宏.從城市經營的內涵、目標看其績效評價體系的建構[J].經濟論壇,2006(8):50-53.
[34]張道宏,等.城市經營的績效評價體系研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6(1):36-41.
[35]李微微,趙黎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城市經營水平評價[J].長安大學學報,2005(1):23-26.
[責任編輯王占峰]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 0438(2016)05- 0014- 04
收稿日期:2015-02-19
作者簡介:于洪麗(1989-),女,黑龍江伊春人,安慶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教師,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城市經濟區(qū)與城鄉(xiāng)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