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玥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中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詩歌,既有新體詩,也有舊體詩,形式多種多樣,內(nèi)容豐富多彩,是中國文學作品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通過詩歌作品的教學,可以使學生了解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和世界燦爛輝煌的文化,陶冶學生健康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同時,使學生從詩歌簡潔、凝練的語言、優(yōu)美的意象和意境中汲取營養(yǎng),提高對詩歌文化的鑒賞和語言的理解、表達能力。
新月詩派成立于1928年,是“五四”后的一個重要的文化團體,代表人聞一多提出了新格律詩的理論,認為詩是“做”出來的,主張戴著格律的腳鐐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筑的美”。在這里,我就以“新月詩”的講授為例,談談在詩歌課堂上怎樣運用語言進行有效的教學。
一、詩歌課堂教學語言的準確性
無論什么類型的課堂,語言是關鍵,語言是否規(guī)范準確,不僅是衡量教師口語技能的標志,而且還關系到學生獲得知識的效果。在課堂上使用普通話是最基本的要求,每個字、每個詞發(fā)音準確,不說錯字、別字,這是起碼的要求。詩歌中有不少現(xiàn)代漢語中不常用的字詞,在進行詩歌教學以前,作為教師更應該清晰、明確一首詩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在示范朗讀的時候才能給予學生最正確的示范。不僅如此,對詩歌知識點的介紹、詩歌背景的闡述,以及對詩歌意境的把握等各方面的相關鏈接都是不能有誤的,要做到?jīng)]有知識性錯誤。
二、詩歌課堂教學語言的趣味性
語文教材中許多文章的語言本身就帶有很大的趣味性,生動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幽默含蓄的語言等,都會使學生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而詩歌的語言比較的簡潔、精辟、凝練,所以在語言上詩歌很少會顯得幽默含蓄。但是,詩歌的趣味性在于詩歌的背景故事,通過背景故事的引人入勝,激起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同時在進行詩歌教學的時候可以結合教學內(nèi)容,適當?shù)夭迦胍恍┬」适?、小典故等,使教學變得更具趣味性。在教學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教師往往會先介紹“新月詩派”這一詩歌流派的特點,接下來就是要介紹作者為什么寫這首詩、詩歌寫給誰這樣的問題。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去歐洲游玩歸國的途中。1928年7月底的一個夏日的晚上,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沒有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待著他,過去的一幕幕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浮現(xiàn),作者對昔日康橋的眷戀之情油然而生。通過背景故事的述說,能讓學生在進行學習之前就產(chǎn)生了懸念,康橋是怎樣的美而會吸引作者對她的眷戀呢?這就引起了學生學習這首詩歌的興趣,愿意去從詩歌中找到答案。另外,“新月詩”作品的“三美”特點賦予了這類詩歌的音樂性,在教學的時候教師也可以通過歌曲的形式把詩歌以唱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不僅增加了課堂的氣氛,也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詩歌課堂教學語言的形象性
教師要運用形象化的語言講解知識,使學生通過具體的感性的形象思維活動把握抽象的理性知識,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盡可能逼真地將教材中的場景、語言通過生動形象的描繪展現(xiàn)給學生,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形象生動的語言可以幫助學生喚起頭腦中的表象,形成新的想象點,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這就要求教師講課時要根據(jù)教學材料,密切聯(lián)系實際,運用更多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講解、描述?!靶略屡伞痹姼璧摹叭馈敝鲝埵俏覀兘虒W的重點?!叭馈奔匆魳访溃ㄒ魳沸裕⒗L畫美(詞藻)、建筑美(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齊整)。下面我以《再別康橋》為例談談詩歌教學中如何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
(1)音樂美。通過朗讀后感受詩歌的音樂美:“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做別西天的云彩……”首先,《再別康橋》每首詩的每一行基本上都由三個音組組成,其中一個音組再由兩至三個音節(jié)構成了一支完整的樂曲。其次,詩歌的韻律自然和諧,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每兩行押一韻,每節(jié)換新韻,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边@里的“娘”和“漾”押韻。全詩還有很多這樣的押韻,如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讓人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最后,音樂美的體現(xiàn)還在于詩歌的開頭和結尾,“輕輕的、悄悄的”開頭和結尾采用重疊、復沓的手法,語意相似,節(jié)奏相同,構成回環(huán)呼應的結構形式,加強了詩的節(jié)奏感和旋律美,增強了詩的音樂性,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也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jié)奏。
(2)繪畫美。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詩歌中出現(xiàn)了不少帶有色彩的詞藻,如“金柳”、“艷影”、“青荇”、“彩虹”、“云彩”、“夕陽”、“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等詞語,給人一幅視覺上的畫面美感,引起我們無限的想象。同時,詩人通過一系列擬人化的詞句,如“在我的心頭蕩漾”、“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揉碎在浮藻間”、“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靜態(tài)的畫面有了動態(tài)的美感,給人造成了畫面的美感具有立體的感覺。
(3)建筑美。在觀察詩歌結構時我們發(fā)現(xiàn),詩歌在節(jié)式、章法、句法上勻整而又有變化。全詩共有七節(jié),每節(jié)四行,每句的字數(shù)基本上是6或7字,參差變化中又不失整齊;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成有規(guī)律的參差錯落的序列,使詩歌形成了結構的均衡、對稱和多樣統(tǒng)一,但又沒有過于呆板、單調(diào),給人一種清新、脫俗的感受,同時首尾回環(huán)呼應,給人以美感。
對教學藝術的追求,離不開對教學語言藝術的追求。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在語言上下功夫,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提高教學質(zhì)量,為學生提供最好的榜樣和示范,促進師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