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忠堯
【摘 要】應該說目前中學生主要是初中生使用的物理教科書,在知識的更新上以及在與實際生活的結合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知識呈現(xiàn)的邏輯性、嚴密性和系統(tǒng)性方面是成功的,現(xiàn)行初中物理教材在實踐性、趣味性上也有所體現(xiàn),在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不能正確遵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來進行教學,存在著一些誤區(qū)。
【關鍵詞】教材問題 教材太難 內容過多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4-0145-01
一、學生不能保持學習物理的興趣是教材的問題
筆者多次對所在學校的初二、初三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表明,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物理學習有較高的興趣。然而,一個人對某項知識或技能的學習是否感興趣,不是由某一方面決定的,至少取決于三個方面:一是學習者個體的愛好和能力;二是知識或事物本身的趣味性和難易性;三是對知識或事物的呈現(xiàn)方式(包括載體和傳授者)。而個人的愛好、能力和傳授者的傳授方式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我們常常看到有些優(yōu)秀物理教師教授同樣的教材、講解同一內容,就能長時期讓學生對物理保持濃厚興趣。亦即再好的教材不能以好的方式傳授,學生照樣不會感興趣。如果試圖僅僅通過教材對知識呈現(xiàn)方式的改變來達到讓所有學生、在所有時間都一直保持學習物理的興趣,顯然是不現(xiàn)實、不客觀、不科學的,也是不可能的。
現(xiàn)在有一種思潮:物理教材改革就是要降低要求、不講求知識的嚴密性。如果為了讓所有學生、在所有時間都一直保持學習物理的興趣,而人為地將知識的邏輯性、嚴密性、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打散、打碎和割裂,那樣帶來的結果可能是學生都饒有興趣的、非常熱鬧的學完物理后,什么都知道也什么都不知道,什么知識都知其然而又不知其所以然,對所學知識沒有整體印象,不能系統(tǒng)把握,更談不上具備物理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了,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興趣又有什么用呢?
還有一個問題必須指出的是,造成許多學生(不是所有學生)對物理學習不感興趣的原因是比比皆是的復習資料、指導書、習題集等,以及在其背后起著決定因素的升學考試指揮棒,面對淘汰式的升學壓力,教師甚至家長不得不違心地逼著學生成天埋頭于枯燥乏味、機械重復的題海之中,題海戰(zhàn)術又能使學生對哪門學科產生極大的興趣呢?由此可見,學生學習興趣問題根本不是物理教材本身可以解決的。
二、物理難學是教材太難
眾所周知,與其他學科相比,物理知識本身是有一定的難度,但就現(xiàn)行教材呈現(xiàn)的內容而言,還是比較淺顯和通俗易懂的,況且,現(xiàn)行中學教材已經多次對繁、難、偏、舊的內容進行了刪減,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對現(xiàn)行教材本身所介紹的知識,還沒有感到太難的反映,倒是與之配套的習題、考題的確是越來越難,其原因當然也是現(xiàn)行的考試制度與應試教育方式造成的。
如果在現(xiàn)行物理教材已經比較簡單的情況下,再大幅度降低物理教材知識的難度,那么物理這門學科也就再沒有什么內容可學了,筆者以為該培養(yǎng)興趣的內容就大力培養(yǎng)興趣,該講透的知識還是應該講透,該難的地方還是應該難,倒是應該在呈現(xiàn)形式和由淺入深的編排程序上進行一些改革,使其更具有邏輯性,更符合青少年的認知規(guī)律。
另外,物理學習還有一個層次問題,所以物理教材也還有一項很重要的任務,這就是培養(yǎng)不同層次的物理人才。比如絕大多數(shù)人對音樂、美術都有濃厚興趣,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為音樂和美術專業(yè)人才,其原因同樣是音樂、美術也有一個層次問題。其實物理也不是所有的內容都較難,如果為了培養(yǎng)一大批物理愛好者,將所有的難度統(tǒng)統(tǒng)刪除,那時犧牲的就不只是物理教材本身了。
三、探究是物理教材學習的主要方式
中國人做許多事情都喜歡走極端,也容易產生教條主義,新的課程標準提倡探究式學習方式,由此在物理教材和物理教學中就產生了一種效應:向學生傳授物理知識大都是探究式;幾乎所有的物理實驗也都是探究性實驗,并且這些實驗都有固定的程序;相當多的習題也都牽強附會地編成探究性試題。這是一種很不好的、很有害的現(xiàn)象。學習物理就是要在短時期內把前人通過長期大量的積累、實驗得出的正確結論迅速承接過來,抽出時間和精力進行新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而且,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不只是探究實驗一種方式,介紹科學家的探究過程也是一種好的方法。所有知識、所有實驗都探究,不僅沒有必要,也沒有這么多時間,有些練習性實驗、驗證性實驗、測量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統(tǒng)統(tǒng)都做成探究性實驗,不僅不倫不類,而且也不會達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是一種時間和精力的浪費。那種教學中動不動就將學生沒有目的分組、動不動就進行沒有意義的探究,只能是一種新的形式主義和有害無益的作秀,也是對新課標、新教材注重探究性學習的一種誤解。
四、課時不夠是物理教材內容過多
課時是否夠用也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周課時數(shù),二是教材內容,三是教學效率。其中教學效率又受制于教師素質和應試教育制度,有些教師課堂效率不高,為了考出好成績,就讓學生機械地、重復地做大量的習題,講大量的習題,從而大量地浪費學生的時間,即使開再多的課時也遠不夠用。其實有一筆賬是可以算清楚的,物理這門課一般學校開的周課時是三節(jié),一個學期按20周計算共有60課時,除去考試和活動因素減掉10課時,也有50課時左右,如果一學期上完七章內容,每章平均用6~7課時,上完規(guī)定內容應該是不成問題的,若加上學校安排的補課,時間肯定還有節(jié)余。因此,課時不夠是因為物理教材內容過多的說法純屬是讓教材背了不該背的黑鍋,如果不看清這一點,而大量刪減教材內容,減少課后練習,就會導致許多知識講不透,物理也充其量只能算是自然常識了。我們在實踐中做過多次實驗,如果在教育部規(guī)定的課時內只上教材上的內容,課時一點也不會差。如果在教材中將知識講清、講透,相關內容拓展、拓寬,然后配以精選后的習題,限制那些五花八門、胡編亂造的習題集充斥課堂和學生,不僅課時足,而且學生負擔、學習效果也很好。
在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正確遵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來進行教學,不斷總結經驗,就會走出這些教學的誤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