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澳大利亞是一個多元文化國家,漢語在當?shù)匾殉蔀槌⒄Z之外的第二語言,許多澳洲中小學都開設了漢語學習課程,不光學習漢字的書寫識讀,同樣也學習漢語言文化,因此,跨文化交際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試從澳洲對外漢語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做探討,對澳洲漢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建議。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 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2-0035-02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傳遞著人們的思想、信念、觀點、態(tài)度等,不同民族的語言是不同文化的傳承和折射,我們學習一種語言其實就是學習另外一種文化。在澳洲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當中,向澳洲學生教授漢語就面臨著中西方兩種文化的相互碰撞和融合,如果對東西方文化差異不了解,就會影響對漢語的學習和使用,正是所謂的跨文化交際障礙,嚴重阻礙了學生正確使用漢語進行交際。因此,幫助學生培養(yǎng)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澳洲對外漢語教學中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語言、文化與跨文化交際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首先“語言是社會文化的反應”(束定芳,1996),這是普遍的一種觀點,認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學習文化的重要工具,記錄著人類文化的發(fā)展歷程;杜道明(2008)主張“語言是文化的凝聚體”,認為語言的發(fā)展離不開文化,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文化的發(fā)展也產生著一定的作用。我國語言學家羅常培曾說:“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過去的文化靠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著它來推進”。因此,語言是文化交往的工具,文化是語言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土壤,兩者相輔相成。
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cross?鄄cultural communication (或inter?鄄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 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也就是說當你和不同于你民族或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如何去更好地適應對方而不是產生沖突和矛盾。當前,國際交往日趨頻繁,跨文化交際正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應運而生的新興學科。在中國,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始于80年代,是改革開放的產物,也是漢語走向國際化的需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與國際社會的聯(lián)系日益密切,同時由于中國文化自身的優(yōu)秀獨特魅力,“漢語熱”在世界范圍內尤其是與中國有著密切經貿往來的澳洲不斷升溫,隨著澳洲華人移民數(shù)量的不斷增加,母語為英語的人能掌握漢語也成為個人發(fā)展的一塊“敲門磚”,比如醫(yī)生、律師、翻譯等。世界各國漢語教育的情況各不相同,其中澳大利亞的漢語教育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fā)展迅速。目前,澳大利亞的對外漢語教育已與當?shù)亟逃块T接軌,采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手段,教學形式和內容豐富多彩,教學質量日益提高。
二、澳大利亞對外漢語教學現(xiàn)狀
澳大利亞是多元文化移民國家,全國兩千多萬人口,有超過將近四百萬的澳大利亞人在家中講英語以外的其它語言。隨著中澳經貿往來的加強,澳大利亞實行“面向亞洲”的戰(zhàn)略,因而漢語教育在澳洲日益受到廣泛重視,很多華人移民家庭都希望子女能不忘本,有的雖然是在澳洲出生,但也希望繼續(xù)把漢語學好,不少澳洲當?shù)丶彝ヒ蚕M芙佑|到漢語,一方面是漢語在世界的覆蓋面之廣,尤其是澳洲的華人移民越來越多,漢語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是被漢語文化的魅力深深吸引,有的澳洲人學漢語的目的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到中國旅游。但是目前在澳大利亞的中文學校雖然數(shù)量不少,辦學質量卻是參差不齊,有的僅能勉強度日,究其原因:首先,缺乏合適的教材。筆者在澳洲留學時有幸成為當?shù)匾凰^大開辦較早的中文學校的對外漢語教師,因為校長是早期來澳的越南人,是第一代移民,她們所采用的教材非常傳統(tǒng)甚至是落后,有些內容和澳大利亞本土的文化差異很大,老師上課也是單純地教授學生漢字的偏旁、部首、發(fā)音等等,對學生的文化引入較少,所以造成學生理解困難,沒有興趣,學習效果也不太理想。因此編寫具有針對性、實用性的教材成為澳大利亞中文學?;蛑形恼n堂的當務之急。其次,師資缺乏,教學經驗不足。當前世界范圍內的華文教育最現(xiàn)實而緊迫的問題是師資問題,澳大利亞也是如此。大多數(shù)學校是課下辦學或民間辦學,領導和教師是對漢語文化抱著很大的興趣和熱愛而來,但有的不是漢語專業(yè)出身,也不太注意對教學方法的研究,有些教師的母語并非漢語,而是粵語或越南語、馬來語等,對漢語言文化掌握不深,上課只是單純的照本宣科,也很努力認真地教學生一筆一劃地寫漢字、學拼音、念課文,但忽略了文化差異,忽略了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和學習模式,尤其是中國老師上課習慣以自我為中心,滿堂灌,中國式的填鴨,但澳洲的教育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是鼓勵式教學,很多老師沒有注意和學生進行一定的跨文化交流,提高自我和學生們的跨文化意識,所以造成學生很多是被家長逼迫著來學中文,有的已逐漸厭倦到中文學校來上課甚至是排斥和抵觸老師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
三、文化引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各個民族由于地理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歷史淵源和價值理念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進行交流時往往會因為各自所代表的文化之間的差異而造成誤解,這種誤解不是故意的,也不同于語言和語法方面所帶來的誤解。如果是語法錯誤,對方會認為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語言知識而給予諒解,但對于文化差異導致的誤會,對方就有可能認為是粗魯或無禮的表現(xiàn),從而造成交際上的緊張或沖突。例如,外國人為表達平等往往會直呼其名,而在中國卻習慣在名字前加上某種稱呼,尤其是對長輩。如果外國朋友沒有注意這點,對著中國老人直呼大名,那么這位老人一定會比較生氣對直呼其名的人不予理睬。再如,禮尚往來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國人送對方禮物時通常會說“一點小意思,不成敬意,請笑納”,外國人聽到后就會很不解:既然不能表達你的敬意那為什么還要送呢? 中國人送上禮物后希望對方回家后再打開,而不喜歡當面打開,當面打開容易使人感到尷尬。不同國家的人有著各自不同的生活習俗、行為方式、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等,這些文化上的差異所帶來的心理上的差異影響著學生對目的語言信息的接受,從而造成他們在用目的語進行交際中的社交障礙。
因此,學生對漢語的正確使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漢語文化的熟悉程度。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應當幫助學生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社交禮儀、宗教禁忌等文化信息。任何一種語言的教學都應當是語言和文化教學相結合。語言教學能夠使學生掌握必備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知識,而文化教學不僅能增強學生學習第二種語言的興趣,開闊學生視野,而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文化敏感性和適應性,使語言知識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得以正確運用,從而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四、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際
1.教師課堂傳授
教師要意識到對外漢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能夠使用漢語進行跨文化交際。在課堂上,教師不能僅限于講解漢字的發(fā)音和語法,還應當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了解中英文化差異,學習跨文化交際的基本原則。比如課堂教學是有關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的內容,教師可以播放一些中國內地不同地區(qū)過年的視頻片段,還可以過春節(jié)在教室里帶著學生包餃子做年畫,這樣既能使學生了解春節(jié)的習俗,又能使學生對所學的語言知識產生興趣。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獲取更多的信息,制成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更直觀感性地了解漢語文化,比如中國的長城、故宮、絲綢之路等,培養(yǎng)其文化意識。
2.帶領學生“玩中學,學中玩”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唐人街、中國超市,教大家認識更多的中國物品、食物名稱等,讓學生去校外采訪認識的中國人,或是幫助學生排練中國的成語故事等,還可以舉辦漢語猜謎或是唐詩背誦比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在實踐中加強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
3.引導學生接觸漢語文化
教師除了對重點、難點進行講解之外,還應鼓勵學生多閱讀,多練習,定期布置一些課外研究任務,讓大家自主探索后再小組討論,可以分主題進行研究,如人物專題、節(jié)日專題、飲食專題等,拿出一個專題讓學生們做中西方對比的PPT和大家分享。
總之,在澳洲這樣一個多語言多文化的國家,教授對外漢語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也是一個挑戰(zhàn),如何把跨文化交際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使學生學會漢語知識的同時也發(fā)現(xiàn)漢語學習的樂趣,而不再是“苦學”,對中國文化在海外的推廣和傳播具有重大意義,同時,幫助學生加強跨文化交際能力,為其搭起中西方交流的橋梁,對其將來的發(fā)展和在世界范圍內的溝通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2]B. Spitzberg & W.Cupac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1984
[3]Crystal,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2n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10,15
作者簡介:
胡多藝(1978-),女,河南新鄉(xiāng)人,鄭州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與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