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川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鋼琴音樂伴奏研究
——以羌族舞蹈為例
何川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摘要:由于國際文化交流和時代的飛速發(fā)展,音樂的領域得到了廣范圍的普及,特別是鋼琴被譽為“樂器之王”的西洋樂器在國際間音樂領域發(fā)展非常迅速.而鋼琴伴奏這種音樂表演形式在舞蹈、聲樂、器樂等相關藝術類專業(yè)中也得到的廣泛的應用。舞蹈鋼琴伴奏起源于歐洲,芭蕾舞團是最早的應用這一伴奏形式的藝術團體之一,隨著國內的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這一鋼琴伴奏的形式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專業(yè)人士的認可,在今天舞蹈教學中已經廣泛應用。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的律動是建立在音樂的節(jié)奏之上的。由于鋼琴伴奏所具有的獨特藝術效果和鋼琴與舞蹈之間緊密的藝術聯(lián)系,使得鋼琴伴奏在當今的舞蹈教學中發(fā)揮著越來越明顯的作用。而在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中也為我們創(chuàng)設的新的難題,特別是在羌族舞蹈這一典型的具有民族風格的舞蹈教學中,怎么能讓這一西洋樂器鋼琴更好的和我們的民族特色相融合,因此對羌族民間舞蹈表演和教學方面在鋼琴伴奏音樂上遇到的問題和大家一起探討。
關鍵詞:羌族舞蹈;鋼琴伴奏 ;民間舞蹈
鋼琴是一種起源于西洋的傳統(tǒng)鍵盤樂器,在各種各樣的芭蕾舞蹈和現(xiàn)代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大量成熟的鋼琴伴奏音樂,這主要是因為這些舞種傳播廣泛,人們對他進行不斷的研究,才形成了今天這樣的豐富完善的資料。
鋼琴藝術包括有鋼琴獨奏,合奏,伴奏和協(xié)奏等表演形式。鋼琴伴奏是一種廣泛使用的音樂表演藝術,經過多年的藝術實踐中,逐步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并具有同等的藝術重要性。鋼琴伴奏在藝術實踐中,覆蓋廣,應用廣泛,并需要具有藝術在創(chuàng)作的思維空間。然而舞蹈鋼琴伴奏又是舞蹈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
鋼琴在我國的起步較晚,所以在舞蹈鋼琴伴奏音樂方面的應用和研究還并不成熟,雖然在很多舞蹈藝術表演和教學中都會應用到鋼琴伴奏,但是在民族民間舞蹈表演教學中應用鋼琴伴奏卻顯得格格不入,僅有少量關于蒙古族、朝鮮族、維吾爾族等民間舞蹈的鋼琴伴奏音樂素材的研究,但目前我國關于羌族民間舞蹈的鋼琴伴奏音樂的研究還幾乎沒有,這也使得羌族舞蹈的傳承和課堂的教學順利進行受到制約。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鋼琴伴奏在舞蹈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舞蹈是通過各種肢體語言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的藝術,它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鋼琴伴奏是一門專業(yè)性很強而又綜合的專業(yè)課程,作為鍵盤樂器,鋼琴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舞蹈鋼琴伴奏則需具有即興性、靈活性、啟發(fā)性和創(chuàng)造性等特點,這對于提高舞蹈學生的樂感、節(jié)奏感、表現(xiàn)力、編創(chuàng)等方面所發(fā)揮的作用,并已經作為一門單獨學科和研究的專業(yè)方向進入許多專業(yè)院校,并越來越受到鋼琴專業(yè)學生的重視。我們常見的鋼琴伴奏形式有舞蹈鋼琴伴奏和聲樂鋼琴伴奏但二者又有所不同,聲樂與鋼琴伴奏的合作是利用各自的音色、力度的有機組合,共同創(chuàng)造音樂形象。達到一致的整體性。而舞蹈鋼琴伴奏在技術的配合上是一門十分復雜專業(yè),它具有其規(guī)律性、即興性、靈活性等特點,在舞蹈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位置。
一位專業(yè)的舞蹈鋼琴伴奏者,能夠在音樂上能帶給舞者更多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在舞蹈教學中,鋼琴伴奏不僅僅是照譜彈奏,而是要讓其優(yōu)美和諧的伴奏音樂激發(fā)學生的靈感和訓練的興趣。精準音樂選擇還能讓舞者迅速領會其舞蹈的精髓,才能更好的把握其音樂性和節(jié)奏性。在舞蹈教學中,目前大多數課程都采用鋼琴伴奏,學生從進學校第一次上課開始,鋼琴伴奏音樂就伴隨著舞蹈專業(yè)技能課的訓練,培養(yǎng)剛剛步入舞蹈專業(yè)學習的學生們,習慣的形成聽音樂,聽節(jié)奏、掌握樂句和呼吸等初級音樂的審美,由此可以培養(yǎng)學生在舞蹈方面的音樂表現(xiàn)力、藝術想象等較為深刻的音樂內涵。讓學生從最初的節(jié)奏訓練慢慢進入到更為深刻的理性想象與表演創(chuàng)作中,引領學生走進音樂與舞蹈的世界。聽力感染可以激發(fā)舞者的創(chuàng)作靈感,產生對藝術和美感的解讀力。專業(yè)的鋼琴伴奏能直接帶給舞者更為直觀的感受,能夠帶領舞者用肢體語言的表達投入到音樂中。反之則是模糊的。
舞蹈教學中的鋼琴伴奏音樂的選用,不僅是節(jié)奏與速度的簡單陪襯,還是通過音樂情感的表達來補充,渲染和深化舞蹈表演所要表達的內容,從而帶領舞蹈讓表演更加細膩,更具音樂性。
在舞蹈專業(yè)課訓練中,對于舞者節(jié)奏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舞蹈通過肢體語言的創(chuàng)編,力度輕重都能通過因此通過音樂伴奏的展現(xiàn)豐富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能準確的體會舞蹈的節(jié)奏和韻律是非常困難的,良好的鋼琴伴奏就能為學生對有沒韻律的感悟,讓學生可以按照鋼琴伴奏的節(jié)拍舞蹈,釋放內心的情感,節(jié)奏舞蹈秀更豐富的意義。在舞蹈教學過程中,因為有學生本身存在差異,教師應根據鋼琴伴奏創(chuàng)作舞蹈動作引導他們,使學生掌握了鋼琴伴奏領悟的節(jié)奏,旋律和節(jié)奏,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舞蹈創(chuàng)作,通過鋼琴節(jié)奏的抑揚頓挫和輕重緩急能夠幫助學生把握舞蹈動作的節(jié)奏和節(jié)拍,使更舞蹈動作更具有形象感和感染力,以達到舞蹈作品的表現(xiàn)和詮釋。
(一)羌族舞蹈的文化內涵。
羌族民間舞蹈是羌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來源于生活,這主要反映的是羌族文化的內涵和特色。從茫茫草原到岷江流域,從原始的農業(yè)到胡服騎射編織,羌族地域廣闊,文化豐富,由于羌族人民的勤勞,對于生活的熱愛,這使得羌族人民能歌善舞,從而形成獨特的羌族文化特點。
脫胎于原始文化的羌族傳統(tǒng)舞蹈,羌舞不斷的遷移,為了適應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舞蹈特征,隨著時間的流逝,羌舞也不斷發(fā)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自然融合。馬家窯文化屬于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孫家寨屬古河湟地區(qū),這是古代羌族的人們發(fā)展和繁衍的地方。這可以推測到,“舞人圖”是羌族先人的舞蹈形象。這些鮮活的形象也正和今日的羌族連袂成圈的舞蹈舞姿、服飾相吻合。
羌族人民是農牧文化的開拓者,雖然羌族把牧羊作為生產的主要模式,但它們很早已形成了原始的耕種,牧羊為主要生產,而以粗耕為輔,男子牧羊,女人粗耕,形成勞動力原始分工。“畜牧農耕文化與文化交織在一起,生產采用與之適應的勞動模式,形成了羌族特有的行為體態(tài),創(chuàng)造出神秘的高原豐富的農耕文化,也為羌族舞蹈藝術特征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起到不可替代的藝術特色。
豐富燦爛的羌族舞蹈蘊含著深刻而又深遠的厚重文化,從她的靈魂深處充滿了羌族人民共同的熱情,反映了羌族人民和他們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高度協(xié)調,是一個全方位的綜合介紹羌族人的生活特點的藝術表演形式。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搜索民族民間舞蹈何去何從的今天,美學研究羌族舞蹈遺產保護羌族舞蹈具有現(xiàn)實意義。為此,我們將不懈努力,不斷探索,讓羌舞更具有活力,始終站在世界民族藝術之林中。
我國地域遼闊,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羌族具有歷史悠久,擁有幾千年的古老民族的文化底蘊,但在歷史上由于長期信息的閉塞,缺乏與外界的溝通,在加上種族間的斗爭,導致自身發(fā)展緩慢甚至停滯。這也使得他們在長期生活中采取閉關自守的態(tài)度。所以羌舞總是給人一個活化石的感覺,這讓我們在收集原始的舞蹈藝術上提供了大量的實證,羌族人民熱愛生活,他們對于生命的一種情感寄托和表述方式,無論是在它們的年節(jié)、婚喪嫁娶、種植、收割、放牧、狩獵、蓋房、治病等活動中,都伴隨著羌族的舞蹈,這也反映出了羌族舞蹈具有訴說心緒,期待未來的積極態(tài)度。此外,從羌族舞蹈中,我們不僅感受到了人類的始祖生命的律動,同時也看到他們創(chuàng)造出美麗動人的優(yōu)美舞蹈。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文化和羌族舞蹈載體,它帶給了我們如人與自然的關系、自強不息的精神、種族群體關系等等 ,這些傳統(tǒng)舞蹈文化的精粹,通過羌族民間舞蹈那些富于特色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培養(yǎng)人們敏銳的審美能力和深入理解中國文化精神之根本,具有語言無法實現(xiàn)的效果。
(二)羌族舞蹈的審美特征。
“有歌才有舞,有舞就有歌”是羌族舞蹈的主要特征,羌族舞蹈藝術和音樂具有和諧之美:在羌族民間藝術中,很好的結合了歌舞二字,體現(xiàn)了羌族人民對于音樂和舞蹈的熱愛。他們常常采用布茲拉”單面羊皮鼓和響盤做為舞蹈伴奏樂器,在舞蹈中或以呼喊、踏地聲為節(jié)奏,或以古羌語吟唱的古老民間歌曲踏歌曼舞,形式古拙,風格質樸。古歌或歡快熱烈、或沉穩(wěn)凝重、或粗獷奔放,節(jié)奏自由,山歌風味濃郁,交替反復,感情質樸;歌詞的內容大多表示歡迎、祈福、豐收、祭祀和懷念等生活場景。
“薩朗”的歌曲曲調歡快流暢,節(jié)奏跳躍明確,相互的舞蹈動作大致是強與弱的節(jié)奏速度的對比,比如莫斯羅多》、《真真真喲嘞》等;“喲粗布”古歌平靜,緩慢,平穩(wěn),均勻的節(jié)奏,與一起一落一起,一上一下,平平穩(wěn)穩(wěn)的舞蹈動作緊密地相互呼應。這些歌曲往往是內部節(jié)奏的舞蹈形象,歌曲為舞蹈提供了完整的音律支撐,舞蹈又使歌曲的表達更為形象化,視覺和聽覺的藝術形象達到高度統(tǒng)一。
圍火連袂的古樸之美:羌族圍火而舞的習俗發(fā)源已很久了,例如在羌族民間故事《燃比娃取火》中說,在遠古的時候,羌族青年燃比娃冒著生命危險,經歷千辛萬苦從他阿爸那里取回火種,按照阿爸的旨意,利用白石相撞發(fā)出火星來點燃干草和樹枝,燃起了羌家第一堆篝火。人們圍著這象征溫暖、幸福的火堆,歡樂地歌唱,從此每逢豐收節(jié)慶、婚喪嫁娶、消災祈福、祭祀鬼神,羌族人民都要點起“萬年火”,圍著熊熊烈火,跳起不同形式的傳統(tǒng)舞蹈。“薩朗”一般是男隊在前,女隊在后,相互拉手,形成圓圈,圍著篝火逆時針方向行進,歡歌勁舞。在圓圈的行進中,在火光的照耀下歌舞不斷反復,速度由慢漸快,情緒逐漸熱烈?!皢汛植肌倍嘣谑覂冗M行,參加人數不限,男女兩隊拉手連袂呈弧形面向火塘站立,舞蹈時也多沿逆時針方向起舞,時而一唱一和,時而左右移動,時而拉手連臂,時而甩手搭肩,往往通宵達旦,盡興方散?!疤斓乜梢越缓希庩柨梢詤f(xié)調,心心可以相應”,這種祖輩們流傳下來的最原始古樸的面對著面,手牽著手,圍著火堆共向一個圓心,伴隨著整齊統(tǒng)一的節(jié)奏踏歌起舞的形式,是千百年來羌人在與不斷變化的生存環(huán)境相適應、相融合的過程中體現(xiàn)出的堅毅、團結、樂觀的精神表達。其質樸的生存愿望直接影響了羌人的審美心理,塑造了羌族舞蹈鍋莊圍火連袂的古樸美。
鋼琴在我國的起步較晚,所以在民族舞蹈伴奏音樂方面的應用和研究還并不成熟,雖然在很多舞蹈藝術表演和教學中都會應用到鋼琴伴奏,但是在民族民間舞蹈表演教學中應用鋼琴伴奏卻顯得格格不入,僅有少量關于蒙古族、朝鮮族、維吾爾族等民間舞蹈的鋼琴伴奏音樂素材研究,目前我國關于羌族民間舞蹈的鋼琴伴奏音樂的研究還幾乎沒有,這羌族舞蹈的傳承和課堂的教學順利進行受到制約。
(一)羌族舞蹈音樂特色。
羌族的音樂主要是民間歌曲和歌舞類音樂、歌曲的種類主要有山歌、勞動歌、風俗歌等大致都是多聲部歌曲,節(jié)拍比較自由,常見的一般由兩個或四個樂句組成,演唱形式一般是獨唱和對唱等形式。音樂也主要是反應了舊社會羌族人民生活艱難等社會現(xiàn)象,羌族人民能歌善舞,主要的舞蹈音樂有喪事歌舞和喜慶歌舞,歌舞類型主要有鍋莊、馬馬燈、皮鼓舞、喪舞等陽剛粗獷、沉穩(wěn)緩慢風格各異。
(二)課堂中伴奏音樂的選材。
羌族舞蹈音樂具有隨意性,韻味醇厚,善于表達情感,活潑生動,富有即興色彩,隨著舞蹈氣氛的高漲音樂節(jié)奏也逐漸加快,曲式結構一般為一個單樂段的音樂,這個單樂段通常由一個到四個樂句構成,例如《丁者尼若》《阿拉伊莎》《桑達勒索》等音樂,舞蹈結構通常由若干個舞蹈動作即興組成的組合,沒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大多數情況下,曲式結構與舞蹈結構在時值上是不相等的,音樂的長度通常是大于舞蹈的長度,隨舞蹈即興發(fā)揮,是羌族舞蹈最常見的一種形式,所以我們鋼琴伴奏在配合舞蹈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應首先對羌族的舞蹈特性進行了解,熟悉羌族的音樂曲式結構和節(jié)奏特點, 大量的收集羌族音樂素材,選擇合適的音樂進行鋼琴伴奏,并能具備創(chuàng)編的能力,對羌族音樂進行合理的編配,配合舞蹈教師的教學讓學生能更好的融入到羌族舞蹈的學習中
綜上所述,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鋼琴是一門聽覺上的藝術,而舞蹈是一門視覺上的藝術,二者看似不同但是卻不能割裂,在舞蹈教學課堂上使用鋼琴伴奏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使學生的舞蹈動作更加規(guī)范、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增強、釋放舞者的情感同時還能夠使得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推動鋼琴和舞蹈的融合能夠使得舞蹈藝術更具時代感和生命力。本文主要對鋼琴伴奏在舞蹈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展開論述,希望對舞蹈教師以及舞蹈學生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中國民族音樂概論 程天健著,上海音樂出版社
[2]羌族族源探索 任乃強著,重慶出版社
[3]羌族簡史 羌族簡史編寫組著,四川民族出版社
[4]探究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鋼琴伴奏風格與技巧[J]. 曹蕾. 音樂生活,.
[5]中國民族民間舞課鋼琴伴奏的創(chuàng)編[J]. 吳曉的.
[6]淺談鋼琴伴奏在舞蹈教學中的作用與應具備的專業(yè)素養(yǎng)[J]. 胡毓芳名. 現(xiàn)代營銷(學苑版),2012,12:209.
[7]淺談舞蹈教學中如何將鋼琴伴奏和肢體語言完美結合[J]. 梁曉燕.黃河之聲,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WYB201507 1671-864X(2016)06-02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