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敏
知識的獲得要靠領悟,能力的形成要靠習得,學員創(chuàng)新意識的形成要靠教師的引領。作為課堂組織者,教師如何發(fā)揮學員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員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員勤于思考是法律學科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現(xiàn)我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具體做法。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優(yōu)化教學環(huán)境
興趣是學員學習和發(fā)展的巨大推動力。如果沒有興趣,那么就會敷衍了事,消極對待,就會帶著混文憑的想法,更談不上創(chuàng)新。尤其是電大學員都是成年人,他們已離開學校多年,基礎和水平千差萬別,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適當控制教學難度,充分以教材中的情境、情趣為誘發(fā)物激發(fā)學員興趣,啟發(fā)學員的生活感受。對枯燥的知識通過旁征博引,以清晰的解釋和其他科學教學手段吸引學員,使學員在樂中學,學中思,思中創(chuàng)。例如:在講授《婚姻法》時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員在音樂的背景下觀看;離婚后子女到底歸誰撫養(yǎng)及撫養(yǎng)費的變更問題,把審判的視頻案例穿插到教學中不僅能激發(fā)學員的興趣,而且能夠加深學員對知識的理解,讓學員對抽象的法律條文引起感情共鳴,使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枯燥的知識情趣化,提高學員的學習興趣。
二、掌握學習進度,為學員提供個性化服務
學員有時會因工作任務多、家庭負擔重等客觀原因而疏于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這時教師可進行適當?shù)膶W習督導,目的是檢查學員的學習進度和成效,督促學員按時完成個人學習計劃。我們把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和零碎知識點進行歸納并制成檢測習題,導入盧龍電大在線平臺,督促學生按照學習計劃和學習階段分別完成如下作業(yè):基礎練習、單元自測試題、期末模擬考題,通過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教師就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也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便于教師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服務。同時,學生在完成這些作業(yè)時加強記憶,避免學習上出現(xiàn)盲點。如單元自測試題中不少知識跨度很大,但教材單元大多文體相同或相近,所以一單元中的文章不但具有一定的“共性”,而且有相對的“個性”,就整個單元中某些共性知識或是某些個性知識進行測試,會督促學員學習時運用比較的方法梳理有關聯(lián)的知識,多角度地找出知識之間的相似點與差異點。
三、傳授正確方法,培養(yǎng)學員探究能力
從教育角度上說,沒有育人方法,又不授給學員求知方法與技能的老師,絕對不是合格的教師。所以,教師不應以交給學員一定的知識為滿足,重要的是教會學員好的學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首先,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基礎現(xiàn)狀與學習需求,結合文字教材與網上資源在學習方法上予以科學指導。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找出重點內容,然后對重點內容和一般內容進行細致講解,并結合現(xiàn)實生活中的案例對法條進行詮釋,一面用心記憶,一面用不同符號勾畫出來,從而既加深印象,又便于以后復習鞏固。對于只需了解的內容可采用跳讀方式,粗略了解,復習時不必再深究。這樣精簡過的教材,學員學習起來主次分明,能大大節(jié)省時間。所以教師集中精力講好重點、難點和終點,盡可能地給學員留有探索時間,不要一次把所有問題都講透。要做到“舉一”精講,引導學員“反三”自學,在他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他們自己跳起來摘果子,使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凡是學員能探索出來的,絕不代替。在課堂上通過對概念、結構、術語、理論等內容的追本溯源,對文字理論的圖表化和直觀化等方法教會學員觸類旁通;結合所學內容隨時隨地地指導學員運用區(qū)別、對比、歸納、綜合、推理、共性與個性的聯(lián)系等其他各種各樣的學習方法,使學員在教材中發(fā)現(xiàn)潛在的知識聯(lián)系,讓教學成為指導學員學習的過程,讓學員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習方法的灌輸過程,從而讓學員指導全方位地融入教學全過程。如此學員在這種探索的機會里,既學到應有的基礎知識,又鍛煉探究能力。
其次,指導學員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開闊自己的知識視野,加深對文本教材的把握。經過精簡教材和網上知識查尋,不僅鍛煉學員對知識的辨識能力,而且相應地提高學員運用網絡資源的能力。
四、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促進學員自主發(fā)展
陶行知先生說:一切可運用生活實際的知識,都是受用的知識,課堂教學的生命力在于理論聯(lián)系實際,脫離實際,剩下條條框框的理論,難免枯燥。尤其是法律課程知識點多、知識面廣,教師要不斷總結新方法,在全面準確把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原則,啟迪學員認真解讀生活這本大書,須知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最后源泉不在課本中,而在生活實踐中。我認為,最直接、最有效、最易被學員接受的方法是案例分析法和社會調查。它可以培養(yǎng)學員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員的創(chuàng)造性潛能得到開發(fā)。實踐證明,把法律課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不僅開闊了學員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堂內容,增強了學員間的互動性,而且培養(yǎng)了學員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促進了學員自主發(fā)展。如,在講《政治秩序與治理》這一章時,引入以希臘大罷工圖片開始,讓學生帶著問題引發(fā)深入思考,怎樣才能實現(xiàn)善治精神,本課程的講授正是沿著學員的上述質疑和困惑層層展開,從而激發(fā)學員的求知欲望。在講授中,注重精講,對重點內容做到針對性較強的講解和訓練,在突破難點時采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方法,圍繞相關知識點列舉一些現(xiàn)實生活中的案例,培養(yǎng)訓練學員理論應用實際的能力。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采取講解、師生互動交流、質疑、答疑等多種形式,引導學員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法律課的廣闊天地里,教者應采取科學的方法,指導學員有效地參與創(chuàng)新學習,培養(yǎng)出適應縣域發(fā)展的實用型人才,這就是每位電大教師的使命和責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