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預習是學好語文關鍵的第一步,是一個探疑和思考的主動求知過程。然而不少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只是簡單地說:“回家把明天要學的內(nèi)容預習一下。”敷衍了事。學生因此也馬虎對待,只是隨便瀏覽一下新內(nèi)容,缺乏獨立思考和主動探索新知的過程。這樣的預習,效果可想而知。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若學生連課文內(nèi)容都不熟悉,那么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就成了空話,教學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許多教師為了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十分注重預習。他們有時作了方法的指導、內(nèi)容和目標的要求,但學生的預習成果仍然不令人滿意。學生為什么沒有預習的興趣和熱情?預習效果為什么不顯著?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教師對預習還是缺乏一種行之有效的評價機制。于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將自主預習、小組合作學習、評價這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達成預習效果的有力提升。
一、設置預習目標
教師一定要對學生的預習進行詳細的方法指導,讓學生明確預習的要求,知道做哪些事情,怎么去做,以及為什么要這么做。筆者對學生的預習要求是:
一讀概貌,默讀全文,標出自然段,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做到心中有底;
二讀通順,讀準、讀通、讀流利,解決生詞理解障礙;
三讀已知,思考讀懂了什么,畫出認為寫得精彩的句子或詞語,并作出批注;
四讀未知,提出不懂的問題,帶著問題借助資料讀書,看是否能獨立解決。
然后是預習生字(每人準備一個預習生字的本子),掌握生字的讀音、結構、寫法,會組詞、聯(lián)想形近字。
二、對預習成果的評價方法
在學生預習課文之前,筆者會給學生發(fā)一張預習評價表,讓學生把預習成果顯示在評價表上。評價表的內(nèi)容是根據(jù)預習要求設定的,對于成績和能力不同的學生,教師根據(jù)學段目標設計相應的預習內(nèi)容及評價原則;堅持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并重,加以較客觀的評價;在評價手段上,口頭評價與書面評價相結合;在評價方法上,實施自評、家長評、師評、互評、師生共評等多種評價方法,充分發(fā)揮多方評價的作用。
學生把自己的預習效果顯示在評價表上之后,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檢測每個學生的預習效果,同時也檢測小組的合作學習成果。
合作的目的是為了把學生的學習推上一個更高的層次,小組合作檢測預習之后,把學習成果通過小組集體匯報的形式展示給大家,使學生喜歡這種小組合作檢測預習的方式。組間競爭的機制更能促進小組成員主動學習,激發(fā)學生預習的興趣。同時,可以在班級中設立“紅花綻開”的獎勵機制,小組的綜合評價獲得幾星,就得到幾朵紅花,比一比哪一小組的紅花最先綻放,并且綻放的數(shù)量最多。
在安排學習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首先,教師要將不同學習能力、個性的學生進行科學的分配,組成幾個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小組應力求均衡,無明顯差異,便于公平競爭。組內(nèi)每個成員都有各自的分工:小組長,主持小組的學習,協(xié)調(diào)學習進程,帶頭示范;記錄員,記錄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成員的問題和意見;發(fā)言人,搜集組內(nèi)意見,然后向全班做匯報;檢查員,檢查、督促、確認小組成員的學習情況,負責觀察組員表現(xiàn)。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月,學生都要互換身份,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yǎng)合作技能。學習小組分配好之后,共同選擇學習內(nèi)容中的一項進行合作交流,并對組員的自主預習效果進行評價,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使組員的預習效果通過合作再上一個臺階,然后共同商議匯報的方式。小組匯報之后,其他同學要對這個小組進行綜合評價,這種口頭評價有時就是一句話,甚至是一個詞,但要引導學生以表揚和激勵性的語言為主,以愉悅大家身心,提高大家的學習興趣。這就是合作檢測預習的目的,把個體置于小組之中,個體的成功與小組的成功緊密相連,個體的進步即是小組的進步。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性評價,教師要注意評價的藝術,把握評價的分寸和激勵性原則,這對引領課堂、引向預設目標作用很大。
從指導和評價學生課前預習的實踐看,效果是顯著的。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能更好地克服學習難點,減輕教師課堂教學負擔。小組合作預習,更是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精神的重要手段。
總之,學生課前有目的有方法的預習,能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鍛煉思維能力、自控能力,并能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與同學老師合作去解決重點難點,從而會增強個人自信心,獲得成功的體驗。持之以恒、堅持一貫的評價制度,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預習興趣,還能讓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競爭意識,所以教師必須構建、實施積極的預習評價機制,還要讓這種機制在實施中不斷改進,趨于更科學更完善。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文教路小學)
責任編輯:萬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