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煲?/p>
【摘 要】張愛玲的文字總是透著濃重的悲涼、化不開的薄霧舊愁,像一把尖利的刀,一點點在不經意間刺痛你的心臟。1948年,上?!兑鄨蟆飞线B載《十八春》(后改寫并易名為《半生緣》),引發(fā)時人的閱讀熱潮。
【關鍵詞】悲?。慌孕蜗?;美學內涵
中圖分類號:I207.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239-01
這是一個發(fā)生在30年代老上海的凄迷溫婉的愛情故事。顧曼楨、沈世鈞、許叔惠三人同在一家紡織廠工作,在朝夕相處中,溫柔獨立的顧曼楨和敦厚儒雅的沈世鈞相愛了。曼楨自幼喪父,姐姐曼璐為一家老少七口人的生計而甘愿犧牲自己做舞女,忍痛與自己青梅竹馬的戀人豫瑾分手,在風雨飄搖中艱難度日。而來自沈世鈞家庭的阻力,使得曼楨和世鈞的婚事一拖再拖。此時,年華老去的曼璐與投機商人祝鴻才結婚,然而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外表的光鮮亮麗下掩映著內心的不安與空虛,曼璐氣急攻心,疾病纏身,祝鴻才仍舊在外拈花惹草,不管不問,曼璐的日子苦不堪言。后來,曼璐為了籠絡丈夫的心,設計了一個巨大的陰謀,曼楨成為了無辜的祭品,愛與恨的糾葛成為一切的集中點。沈世鈞因為蒙受曼璐的欺騙,以為曼楨變心另嫁他人,傷心抑郁之余與家人看好的南京石家小姐石翠芝結合。而備受凌辱的曼楨在醫(yī)院生下一個男孩后,在善良農婦的幫助下逃走,在一個小地方教書,孤身生活。
張愛玲用最緩慢的調子講一個最悲涼的故事,以沈世鈞的回憶為基點,將它慢慢展開,帶著無奈而憂傷的口吻,把故事里的悲歡離合逐漸放大,其中女性的悲劇形象有時代的影子,她們悲苦的身世、顛沛的命運、滿含熱淚的回眸,牽動和感染著我們。
曼楨堅強、善良,具有種溫雅的良好教養(yǎng),是受過教育的時代新女性。父親在她十四歲時就去世了,家里上有祖母,下有弟弟們,在姐姐嫁人以后,負擔起一家人的開銷。
在與世鈞的愛情故事里,曼楨是唯一的最佳女主角,美好賢淑。她幫著世鈞理箱子,當著叔惠父母的面也毫不避諱。“羞澀起來很羞澀,天真起來又很天真?!薄栋肷墶分泻芏嗟胤竭^早地預示了曼楨的悲劇命運,世鈞初識曼楨的時候,她的一只手套弄丟了,十分悵惘,在這種小地方上,曼楨顯得瑣碎而小氣??墒棱x回憶起來多少有些懷念:“曼楨有這么個脾氣,一樣東西一旦屬于她了,她總是越看越好,以為它是世界上最最好的……他知道,因為他曾經是屬于她的。”
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在“借腹生子”的鬧劇里,陰謀家曼璐和衣冠禽獸祝鴻才共同謀殺了曼楨的似水年華,她像一只囚鳥被親姐姐幽禁起來,沒有一個人來拯救她,她完全被孤立在一個陰冷恐怖的世界里,插翅難飛。這種悲劇的痛苦是巨大的。
曼楨失去自由后,明知獲救的希望渺茫,但仍一直堅信,并努力踐行自我的救贖之路??珊髞?,祝鴻才經常打罵榮寶,傷曼楨的心,一家人的頭上籠罩著陰云。更讓人意外的是,祝鴻才另有外室,還特別喜歡那個不是自己親生的“拖油瓶”女兒,曼楨動了久已有之的離婚意念。這些年曼楨固然是痛苦的,但祝鴻才也沒能夠幸福,到最后孩子也帶累著受罪?!皬那暗氖?,那是鴻才不對,后來她不該嫁給他。……是她錯了?!甭鼧E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抉擇,逐漸獲取正確的方式——與鴻才離婚,找回自我,勇敢而堅定地重建自己,恢復她曾經纖細而堅強的為人特質。這就是雅斯貝爾斯所認為的,在解脫中,人依靠對悲劇的克服而上升到終極的實在。
對于以前的事,她可以用最平淡的口吻講給重逢的世鈞聽。對于曼璐和祝鴻才,早已不恨了,“過去那一重重糾結不開的恩怨,似乎都化為煙塵了?!比缤岵伤f的“從形相得解脫”:悲劇把生活的苦惱和死的幻滅通過放大鏡,射到某種距離以外去看。苦悶的呼號變成莊嚴燦爛的意象,霎時間使人脫開現(xiàn)實的重壓而游魂于幻境。曼楨向世鈞說的“我們回不去了”和她曾寫信給他說“我要你知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不管是什么時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么個人?!边@兩種平靜的心境是相似的,曼楨明白自己的位置和局限,清晰地認識到再見已是一種最大的補償。
正如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中所說:“我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乏人性。悲壯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色,是一種強烈的對照。但它的刺激性還是大于啟發(fā)性。蒼涼之所以有更深的回味,就因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币陨峡梢钥醋鲝垚哿岬摹懊缹W宣言”。她寫盡了人世的悲涼,女性本是真善美的化身,然而最后都只成為一個美麗而蒼涼的手勢,她的悲劇命運令人扼腕嘆息,她的形象浸染了悲劇的因果,在張愛玲筆下,女性是永恒的主題,悲劇是不變的基調。半生的緣分決定一生的命運,在時間殘酷的洪流中,她只是一個孤獨的坐標,只是無處安放青春的擺渡人。
參考文獻:
[1]林凌.評析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出路[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3(10).
[2]熊秋菊.一曲美麗而蒼涼的哀歌——論《半生緣》的審美風格[J].滄桑,2006(02).
[3]秦軍,王旭.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悲劇人生[J].黑河學刊,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