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華
摘 要: 南昌縣第二中學高三的模擬考試選用了2013年新課標全國高考文綜卷II第36題,筆者針對該題學生得分和答題情況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分析了學生審題、答題及邏輯思維的現(xiàn)狀,并在此基礎上得出四點教學啟示。
關鍵詞:綜合題 答題分析 地理思維 教學啟示
綜合題是高考文綜卷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評價學生的地理素養(yǎng)有很大的參考作用。同時相對于客觀題,綜合題的答題有學生地理思維的痕跡,我們從學生的答題情況更能診斷出學生在地理學科基礎知識和思維上的缺陷?;诖耍疚囊晕倚8呷罱淮文M考中選用的2013年全國高考新課標文綜卷II第36題為例,分析學生的答題情況。
(2013年新課標卷II)36.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濕潤和半濕潤地區(qū)的湖畔、河邊和海濱,偶見規(guī)模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條件為所在地區(qū)沙源豐富、多風、植被稀疏。下圖所示區(qū)城中,M處發(fā)育了規(guī)模較小的沙丘群;H縣城附近是著名的風口,冬春季節(jié)風力尤為強勁;河流發(fā)源于黃土高原地區(qū)。
(1)分析M處附近沙源較豐富的原因。
(2)分析H縣城附近冬春季節(jié)風力強勁的原因。
(3)某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對M處的沙丘群規(guī)模是否會擴大產(chǎn)生了爭論,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觀點。選擇你支持的一種觀點,為其提供論據(jù)。觀點A:M處沙丘群規(guī)模會擴大。觀點B:M處沙丘群規(guī)模不會擴大。
該題實際上是以北京西北部的山區(qū)為區(qū)域載體,以一個非地帶性沙丘為中心,步步推進設置了三個小題。試題本身有幾個顯著特點:首先是情景新——非地帶性沙丘,打破常規(guī)的干旱半干旱沙丘情境,命題思路新穎;其次圖文信息豐富——濕潤和半濕潤地區(qū)、沙丘、風口、冬春強勁的風力,含沙量大的河流及H在兩河交匯處的谷口位置等;再是設問創(chuàng)新,三個小問都沒有現(xiàn)成模板供學生套用,體現(xiàn)注重學生能力的立意。
因為學生在該題上得分普遍較低,筆者對學生的得分和答題情況做了一些分析。
一、得分情況分析
分析樣本是我校高三8個文科班560人中隨機抽樣的50人,同時為找出差距,與寧夏銀川一中2013年高考該題得分做對比,得分分布如表1: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我校的平均分雖然略高于銀川一中的平均分,但不排除有改卷的一些因素,所以整體來看得分低;最高分17分僅有6人,僅比平均得分高了不到6分,區(qū)分度不大。
二、學生各小題答題反映出的問題
為了能更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得分情況,筆者又對學生各小題的答題要點的得分做了統(tǒng)計,見表2。
從第(1)題學生答題要點情況看,學生普遍答到了“河流從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和冬春大風將西北的沙粒帶來”,但也有少數(shù)學生只是從M地當?shù)亍暗乇硎杷?,有深厚的沉積物,植被稀疏,風力大”等角度來闡述;絕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聯(lián)想到“M處的沙丘主要是由枯水期河床裸露的泥沙被風搬運而來”。聯(lián)想不到的原因,一方面是與學生的知識背景有關,非地帶性沙丘在學生的腦海是空白;另一方面試題難度偏大,對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要求高。
第(2)題(答題要點及學生答題情況見表3)學生想到了狹管效應,但卻是只言片語,對為什么會有狹管效應沒有闡述。多數(shù)學生從其他角度去答,如“距冬季風源地近;冬春溫差大,水平氣壓梯度力大;植被稀疏,阻力小;無高大山脈阻擋”等,這說明學生一方面沒有理解到地理術語“風口”的深層含義,導致答題偏離方向,另一方面學生受答題習慣的影響,有堆砌要點碰運氣的想法。
第(3)題答觀點A(答題要點及學生答題情況見表4)的得分要比答觀點B的得分更高一點,主要是觀點A包含了三個要點,類似于第(1)小題的答案。而觀點B的四個要點中“位于半濕潤區(qū),降水較豐富,風沙發(fā)生季節(jié)短;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與河邊,面積較小,不足以形成面積較大的沙丘群”都沒有學生寫到,但圖文材料中已經(jīng)給出該地屬于半濕潤地區(qū),說明學生沒有建立起知識的鏈接。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說明學生當前地理學習的狀況:
1.有一定的審題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如知道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較嚴重與河流含沙量大,能從圖中提取出M東南側(cè)山丘的阻擋作用,知道H縣城的狹管效應,知道山丘位于山區(qū)且附近有水庫,導致沙丘群難以向周圍擴展等有效信息。
2.地理邏輯思維能力有待提高。如第(1)題答案的要點中,泥沙被搬運到M處的前提是“河水水位季節(jié)變化大,枯水季節(jié)河床裸露”幾乎沒有學生聯(lián)想到;第(2)題答案的要點中,雖然不少學生提到了狹管效應,但普遍遺漏了它的前提——冬春季節(jié)盛行西北季風(偏北風)且與河谷延伸方向與盛行風向基本一致。這都說明學生的地理邏輯思維能力較差。
3.文字表述不夠完整和準確,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有待提高。這表現(xiàn)在學生知道這個現(xiàn)象或事物,但表述時卻丟三落四。如第(2)小題H縣城附近為河谷交匯之地,多數(shù)學生只是簡單答“狹管效應,風力大?!?;再如第(3)小題答案要求詳細描述為“該區(qū)域西臨黃土高原,北鄰內(nèi)蒙古高原,大風可將沙塵吹到此處”,但多數(shù)學生只是簡單答“多大風、風力沉積”。
三、教學啟示
1.教師要注重把好試題質(zhì)量關。本題的難度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試題情景新、設問新,學生沒有可套用的答題模板。因此,在平時選擇模擬題時,教師首先要注意把好試題質(zhì)量關,減少使用情景和設問陳舊的試題;其次,教師在復習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新情境,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銳性,比如每天的教學中選取一個與地理知識相關的新聞事件,讓學生從地理角度去分析,如“試分析馬航客機殘骸搜尋難度大的地理原因”“分析2013年秋末以來鄱陽湖變‘大草原的地理原因”等。
2.教師對“非地帶性現(xiàn)象或特殊地理現(xiàn)象”要提醒學生適當加以關注。在教學設計中,還要注意思考是否有特殊情況,如淡水資源缺乏往往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但同時也要注意降水豐富的地區(qū)也可能缺水,如面積較小的島嶼、喀斯特地貌區(qū)等;發(fā)展中國家的城市化水平一般較低,但也有城市化水平很高的發(fā)展中國家或地區(qū);形成明顯三角洲與沒有形成明顯三角洲,對其原因?qū)Ρ确治?;濕潤地區(qū)海岸沙丘、湖泊和河流沿岸沙丘的形成原因……
3.教師平時要注重知識細節(jié)的深入拓展和小專題探究。本題以“沙丘”為主題,通過幾個突出細節(jié)的問題考查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這些問題貼近實際但又對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思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所以,教師平時對主干知識細節(jié)的深入拓展、開展小專題探究很有必要。對一個不起眼的地理現(xiàn)象,可以從多角度挖掘,如地形對風、小氣候、河流的影響;坡度坡向?qū)Φ乇硖栞椛?、水土流失、植被的影響;下滲量的影響因素等。在教學中,教師不要拘泥于教材內(nèi)容,只要有利于拓展學生思維的圖片、信息都可以整理出來給學生討論,以提高學生的地理認知水平。
4.平時的教學應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地理思維邏輯,注重嚴謹性和表述的完整性。首先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讓學生討論如地理事像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否成立,是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還是多因多果等;其次教學中選用一些學生容易出現(xiàn)邏輯混亂或表述不完整的題目給學生訓練,如:從內(nèi)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別說明河湖的生成與消亡的主要過程;運用水循環(huán)的相關知識,解釋美國西部大鹽湖由淡水演變?yōu)橄趟脑颍蝗迳狡娣骞质男纬蛇^程等。第三,將飽含地理思維含量的題目,讓學生嘗試繪制思維邏輯圖,來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第四,注意表述的完整性:一定要注意前因后果,避免有因無果或原因表述不完整或結果表述不完整。最后,每次模擬考后要將兩種典型答卷——有邏輯錯誤、表述不完整和邏輯清楚、答題完整的答卷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看,師生一起分析和對比,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縣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萬永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