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理
急性機械性腸梗阻的治療方法與效果觀察
李 理
目的 觀察不同方法治療急性腸梗阻的臨床療效。方法 隨機將100例急性機械性腸梗阻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觀察組采用經(jīng)鼻型腸梗阻導管胃腸減壓治療,比較2組臨床療效、癥狀改善時間等指標。結果 觀察組術后腹痛腹脹環(huán)節(jié)時間、排氣以及排便恢復時間等指標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4.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0%,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經(jīng)鼻型腸梗阻導管減壓能夠快速改善急性機械性腸梗阻患者臨床癥狀,且其手術指證較為明確,安全性高。腹腔鏡技術安全性較高,可降低術后腹腔內(nèi)再粘連發(fā)生率。臨床中可根據(jù)患者臨床具體情況選擇合理術式。
經(jīng)鼻型腸梗阻導管;急性機械性腸梗阻;胃腸減壓;腹腔鏡手術
急性機械性腸梗阻屬于臨床中較為多見的疾病,它是因腸道物運行受阻造成腸壁組織受損所致[1]。該病發(fā)病急,臨床表現(xiàn)復雜多變,手術指征難以掌握,處理不當易造成腹腔感染以及短腸綜合征等嚴重并發(fā)癥[2-3]。胃腸減壓治療急性機械性腸梗阻是目前臨床中應用范圍較廣的手段,但因其管道短,導致減壓效果較差[4]。近幾年,經(jīng)鼻型腸梗阻導管和腹腔鏡手術治療急性機械性腸梗阻在臨床中越來越廣泛,但相關研究仍較少。本研究選擇100例急性機械性腸梗阻患者,觀察不同方法治療急性腸梗阻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將邵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2012年5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機械性腸梗阻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其中觀察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12~78歲,平均年齡(31.2±9.6)歲,其中腸穿孔10例,脾破裂16例,腹腔腫瘤14例,胃部手術6例,化膿性腹膜炎4例;對照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11~76歲,平均年齡(30.8±9.5)歲,其中腸穿孔9例,脾破裂17例,腹腔腫瘤13例,胃部手術8例,化膿性腹膜炎3例?;颊吲R床表現(xiàn)為腹脹不適,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肛門沒有排氣排便;X線檢查腹部小腸,發(fā)現(xiàn)均有不同程度液氣平面;白細胞計數(shù)平均11×109個/L。部分癥狀嚴重患者還有以下癥狀:腹部高度膨隆,腹肌緊張,呼吸困難,不能平臥。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組成以及癥狀類型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觀察組直接行經(jīng)鼻型腸梗阻導管胃腸減壓治療。術前,取平臥位,將導絲插入導管前端,利用X機觀察,經(jīng)鼻腔將導管插入胃,并使其緩慢進入幽門至十二指腸屈氏韌帶遠端約25 cm位置,確認進入空腸內(nèi)部后將導絲拔出,向氣囊內(nèi)注入20 mL蒸餾水,固定導管并接負壓鼓。記錄患者臨床癥狀變化以及腸管減壓量等指標,同時觀察導管前端是否出現(xiàn)扭曲等情況,并間斷沖洗導管。
1.2.2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根據(jù)引起梗阻原因而選擇相應術式治療。(1)腹腔鏡腸粘連松解術:將導致梗阻的粘連分離即可,并不進行廣泛分離操作。(2)腹腔鏡輔助小腸部分切除術:明確切口部位,在腹壁行一切口,將患部攆提出,根據(jù)常規(guī)開腹手術措施實施腸切除以及腸吻合術,完成后縫合關閉。(3)腹腔鏡小腸扭轉(zhuǎn)復位術:使用胃腸抓鉗將腸管進行牽拉移動,使小腸復位。(4)腹腔鏡輔助乙狀結腸切除術:腹腔鏡下復位后進行游離,拉出乙狀結腸拉,實施腸減壓、急診腸道準備后,行一期切除以及吻合等操作。手術完成后,檢查無腸管損傷后,使用溫生理鹽水沖洗腹腔。
2組均給予患者補液、禁食、糾正水電解質(zhì)及酸堿的失衡、減少腹腔內(nèi)液性滲出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措施。
1.3 觀察指標 (1)觀察2組置管3~7 d后腹痛緩解時間、腹脹緩解時間以及肛門排氣緩解時間;(2)總有效率等指標。
1.4 療效評價標準 病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經(jīng)X片發(fā)現(xiàn)腸管積氣積液完全消失;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X片發(fā)現(xiàn)腸道梗阻情況明顯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腸梗阻情況未明顯改善甚至惡化。總有效率=(病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本組患者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3.0軟件計算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分析 術后,2組癥狀均明顯改善(P<0.05),觀察組腹痛腹脹緩解時間(23.8±8.6)h、排氣排便正常時間(2.6±0.9)d以及影像學指標改善時間(2.9±1.5)d等與對照組分別為(35.3±8.1)h、(4.2±0.8)d、(5.0±0.9)d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觀察組治療急性機械性腸梗阻見效優(yōu)于對照組,改善急性腸梗阻效果更為理想。見表1。
表1 2組癥狀改善情況對比研究(x±s)
2.2 2組治療有效率分析 治療后,觀察患者治療有效率率為94.0%,對照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76.0%。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臨床療效對比研究[n(%)]
腹部手術后,因麻醉、手術創(chuàng)傷以及疾病本身等諸多方面的影響,患者常發(fā)生腹脹、腹痛等癥狀,長時間禁食、禁水,可使胃腸道載膜萎縮[5]。同時由于小腸遷曲于腹腔,且長度長、活動度大,易造成梗阻[6]。對患者進行適應性的人工運動,可加快患者血液循環(huán),降低腸管缺血現(xiàn)象,有效預防了腸粘連的發(fā)生。早期下床活動可使小腸在較大范圍內(nèi)活動,加快腸蠕動,減少腸粘連發(fā)生。多數(shù)患者可通過保守治療痊愈,但仍有病情加重的患者。本次研究結果與報道一致[7]。可見,要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若患者出現(xiàn)體溫持續(xù)上升、腹痛腹脹加重等癥狀,應及時中轉(zhuǎn)手術治療[8]??傊?jīng)鼻型腸梗阻導管減壓能夠快速改善急性機械性腸梗阻患者臨床癥狀,且其手術指證較為明確,安全性高。腹腔鏡技術安全性較高,可降低術后腹腔內(nèi)再粘連發(fā)生率。臨床中可根據(jù)患者臨床具體情況選擇合理術式。
[1] 方世明,李海利,林青,等.X線引導下鼻腸梗阻導管插入引流治療不能手術的惡性腸梗阻[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1,20(12):979-980.
[2] 徐輝,于靜,陳虹彬,等.安置腸梗阻導管技術及其在小腸梗阻中的應用價值[J].西部醫(yī)學,2013,25(8):1235-1236.
[3] Chen XL,Ji F,Lin Q,et al.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of transnasal ileus tube vs nasogastric tube for adhes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12,18(16):1968-1974.
[4] 王麗波,何平,徐紅,等.內(nèi)鏡置入經(jīng)鼻腸梗阻導管在治療急性小腸梗阻的體會[J].中國內(nèi)鏡雜志,2011,17(10):1083-1084.
[5] Fazel MZ,Jamieson RW,Watson CJ.Long-term follow-up of the use of the Jones’intestinal tube in adhes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J].Ann R Coll Surg Engl,2011,91:50-54.
[6] 鄭波.經(jīng)鼻型腸梗阻導管治療不同類型腸梗阻的療效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9):14-15.
[7] Dayton MT,DemPsey DT,Larson GM,et al.New paradigms in the treatment of small bowel obstruction[J].Curr ProblSurg,2012,49(11):642-717.
[8] 陳小麗,季峰,林琪,等.胃鏡下經(jīng)鼻型腸梗阻導管置入術治療急性腸梗阻的療效觀察[J].中華消化內(nèi)鏡雜志,2011,28(9):522-52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0.019
湖南 422000 邵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