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清云
中醫(yī)推拿結合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療效分析
余清云
目的 觀察并分析中醫(yī)推拿結合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與價值。方法 選取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數字隨機表分成對照組和干預組,各20例。對照組給予針灸治療,干預組聯合中醫(yī)推拿進行治療。對2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估分析。結果 干預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為9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干預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為(1.4±0.1)分,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DI)為(4.2±0.5)分,椎間盤高度為(4.9±0.6)mm,均明顯高于治療前,且改善程度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yī)推拿結合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效果確切,可加速患者康復,安全性高,值得推廣。
神經根型頸椎??;針灸;中醫(yī)推拿;療效
中國醫(yī)學研究領域當中認為,頸椎病致病機制為頸部肌肉痙攣,肌肉勞損,加之寒濕邪侵襲[1-2]。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以持續(xù)性、強烈性的肩部、頸部疼痛為主,部分患者表現有上肢無力,嚴重時可能導致患者頸椎生理曲度發(fā)生改變[3]。為進一步探討治療本病有效方案,本研究選取2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以中醫(yī)推拿配合針灸方案干預,效果確切,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2013年11月江西省都昌縣人民醫(yī)院門診部所收治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4];年齡20~60歲;病程>3個月。排除標準:妊娠或哺乳期婦女;精神病患者;合并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fā)性疾病。所有患者按照數字隨機表法分成對照組和干預組,各20例。對照組中,男13例,女7例,年齡20~56歲,平均年齡(42.8±1.6)歲;觀察組中,男12例,女8例,年齡20~55歲,平均年齡(43.7±2.1)歲。2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給予針灸治療。具體方法為:手三里穴、肩中俞穴、肩外俞穴、肩井穴、天宗穴、夾脊穴、秉風穴,5 cm毫針針刺,留針時間20 min,1次/d,治療10 d。
1.2.2 干預組 干預組患者給予針灸治療配合中醫(yī)推拿治療。針灸治療與對照組一致。中醫(yī)推拿治療方法為:治療人員站于患者背后,患者保持正坐狀態(tài),以掌跟揉法對患者肩部、頸部、上背部肌肉進行揉按,直至肌肉溫熱。以點按法按壓肩井、風池、足三里、曲池穴放松肩部肌肉。最后以拿法提抖,搓散患側肩部。20 min/次,1次/d,治療10 d。
1.3 觀察指標 術前及末次隨訪時測定上肢放射性疼痛的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DI)及病變水平椎間盤高度。椎間盤高度測量方法:在頸椎X線側位片上,從上位椎體下緣的中心點到下位椎體上緣中心點的距離。
1.4 療效評價標準[5]顯效:指患者頸部、肩部麻木、酸痛等癥狀完全消失,功能完全恢復;有效:指患者頸部、肩部麻木、酸痛等癥狀有所好轉,功能基本恢復;無效:指患者以上癥狀均無改善或反惡化。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干預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0.0%,干預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n(%)]
2.2 2組患者VAS 評分、NDI及椎間盤高度比較 2組患者治療前VAS評分、NDI指數及椎間盤高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2組患者治療前VAS評分、NDI及椎間盤高度均有改善,干預組改善程度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VAS評分、NDI及椎間盤高度比較(±s)
表2 2組患者VAS評分、NDI及椎間盤高度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組別時間例數VAS評分(分)NDI(分)椎間盤高度(mm)對照組治療前208.6±0.326.3±1.25.5±0.6治療后2.7±0.2a10.8±0.4a5.2±0.5a干預組治療前208.5±0.426.4±1.35.4±0.7治療后1.4±0.1ab4.2±0.5ab4.9±0.6ab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常見類型之一,其發(fā)病機制多由于年老體弱或頸椎長期維持前屈位姿勢導致頸椎旁軟組織及頸椎問盤退行性改變,引起頸椎椎體骨贅形成、椎間隙變窄、椎間盤脫出、椎間孔變小,繼發(fā)頸椎失穩(wěn)甚至椎間關節(jié)紊亂、錯位以及周圍組織腫脹粘連[6]。
在當前的臨床實踐中,針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而言,多以X線進行診斷,該診斷方法下可顯示椎間隙變窄,形成骨刺[7]。常規(guī)意義上,在對本病進行治療的過程當中,以針灸作為首選治療方案。本研究中,2組患者均實施有針灸治療。所選取穴位包括手三里穴、肩中俞穴、肩外俞穴、肩井穴、天宗穴、夾脊穴、秉風穴。以上穴位以針灸方式刺激,可通氣活血,達到緩解本病患者頸部肌肉痙攣反應的目的[8],同時,肩中俞穴給予針灸治療,對改善頸椎肌肉酸痛有確切效果,上肢麻木癥狀也可通過針灸天宗穴加以有效緩解。
為進一步提高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治療效果,在給予常規(guī)針灸治療的同時,本組20例患者同步給予中醫(yī)推拿治療。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治療前VAS 評分、NDI及椎間盤高度均有改善,干預組改善程度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針灸治療的同時,聯合中醫(yī)推拿對本病進行干預,效果顯著優(yōu)于單純針灸治療??赡軝C制為:中醫(yī)推拿對于擴大椎間盤間隙有確切效果,能有效控制患者神經筋膜所承受壓力,加速頸椎體復位以及突度的恢復。同時,整復手法干預下,對于患者小關節(jié)關系紊亂有確切的干預效果,一方面能增強患病區(qū)域內的血液流通水平,另一方面能夠有效控制刺激物相對于患者神經根部的刺激反應,從而可達到放松進步、加速疾病康復的目的[9-11]。
綜上所述,以中醫(yī)推拿結合針灸治療方法干預神經根型頸椎病具有確切效果,可加速患者康復,安全性高,值得臨床關注與重視。
[1] 劉東寧,易偉宏,王爾天,等.頸椎后路內窺鏡下椎間盤切除術治療單節(jié)段神經根型頸椎病[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3,23(7):594-598.
[2] 鐘大勇,姜金玉,丁曉寧,等.脈沖射頻配合針灸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11):1015-1017.
[3] 崔哲剛,王志丹,周世英,等.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中醫(yī)外治法研究現況[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5,6(13):3-5.
[4] 李增春,陳德玉,吳德升,等.第三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2008,46(23):1796-1799.
[5] 吳師驥.中醫(yī)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概況[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4, 30(10):980-982.
[6] 王海軍.中醫(yī)綜合療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疼痛干預的臨床研究[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4,11(10):166-167.
[7] 孫正平,林曉潔.中醫(yī)健康管理配合針灸療法干預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5,6(18):28-29.
[8] 龔正文.中醫(yī)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體會[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4,33(30):20.
[9] 楊學軍.中醫(yī)推拿結合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中國民間療法,2014,22(7):26.
[10] 韓學軍.中醫(yī)康復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5,7(17):171-172.
[11] 李文賦.中醫(yī)綜合療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疼痛干預的臨床研究[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4,11(5):19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109
江西 332600 江西省都昌縣人民醫(yī)院骨傷科 (余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