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敬國 馬元華
腹腔鏡和開放手術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療效比較
蔡敬國 馬元華
目的 探討腹腔鏡和開放手術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62例,按不同手術方案分為2組,每組31例。對照組行開放手術,研究組行腹腔鏡手術,對比2組效果。結果 研究組手術時間(51.07±8.90)min、術中出血量(34.59±6.82)mL、排氣時間(26.73±9.75)h、疼痛評分(2.47±1.80)分、下床活動時間(12.17±5.64)h與住院時間(6.58±0.73)d均優(yōu)于對照組,且其切口感染、膽總管損傷、腸管損傷及腸粘連等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相較于開放手術,腹腔鏡手術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具有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的優(yōu)點,可促進患者盡快康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腹腔鏡手術;開放手術;效果
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治療多采用膽囊切除術,其中以開放手術最為常用,而近年隨醫(yī)學技術進步,腹腔鏡手術憑借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在該疾病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1]。本研究對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應用不同術式治療的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以對比不同治療方案的優(yōu)缺點,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5月~2014年12月江蘇省沛縣中醫(yī)院收治的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62例,均經(jīng)B超檢查證實為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按不同手術方案分為2組,每組31例。對照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25~75歲,平均(48.60±7.59)歲。研究組男15例,女16例,年齡25~73歲,平均(49.31±6.92)歲。2組上述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行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于右肋緣下行長約10 cm斜切口,行腹壁各層切開并充分顯露手術視野,若存在炎癥炎性反應則予以膽囊切除后行肝下區(qū)引流。研究組:行全身麻醉并取仰臥位,頭高腳低,右側略抬高,以腹腔鏡進行腹腔全面檢查,判斷炎性程度與粘連情況;以膽囊抓鉗固定患者膽囊,采用電凝鉤分離患者膽囊管與血管并顯露膽囊的三角處,分離膽囊動脈與動脈膽囊管以使其處于游離狀態(tài),之后實施一次性結扎夾夾閉操作處理,切除膽囊并完成膽囊床滲血的電凝處理,釋放腹腔的切口氣體后行穿刺套管拔出并縫合。其中1例患者因術中發(fā)現(xiàn)其膽囊的三角炎癥比較嚴重,且與十二指腸、橫結腸發(fā)生粘連包裹明顯,無法剝離因此中轉開腹手術治療成功。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 觀察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疼痛評分、下床活動時間與住院時間等指標,其中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法(VAS)評價,分值0~10分,評分越高則疼痛越明顯[2]。觀察2組并發(fā)癥,包括切口感染、膽總管損傷、腸管損傷及腸粘連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基本觀察指標比較 研究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疼痛評分、下床活動時間與住院時間等觀察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對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基本觀察指標比較(±s)
表1 2組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基本觀察指標比較(±s)
組別例數(shù)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排氣時間(h)疼痛評分(分)下床活動時間(h)住院時間(d)對照組31 82.70±15.7373.60±7.82 59.80±14.755.18±1.4225.79±8.6311.30±1.85研究組3151.07±8.9034.59±6.8226.73±9.752.47±1.8012.17±5.64 6.58±0.73 t值9.744120.932410.41376.58127.355613.2138 P值<0.05<0.05<0.05<0.05<0.05<0.05
2.2 2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923,P<0.05)。見表2。
表2 2組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急性膽囊炎是膽囊管梗阻和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癥,而約95%急性膽囊炎患者伴有膽囊結石,因而臨床又稱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文獻報道,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應用早期手術治療可有效避免水腫與粘連的加重,從而降低手術風險并促進患者恢復,由此可知選用合理手術方案具有重要臨床意義[3-4]。本研究回顧性分析
62例應用腹腔鏡與開放性手術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比兩種術式不同效果,以期為今后臨床工作提供參考。
傳統(tǒng)開放性手術經(jīng)長期臨床驗證,其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具有良好效果,但也證實其存在創(chuàng)傷大、恢復慢及并發(fā)癥多的缺點,對患者預后具有極其不利影響,因而臨床趨于選用新興有效方案取代[5]。腹腔鏡手術在醫(yī)學技術進步環(huán)境下應運而生,其近年在臨床中被證實存在微創(chuàng)、出血量少、痛苦小及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且隨著手術者手術經(jīng)驗及腹腔鏡操作技術的提高,對于部分禁忌證也可順利完成手術,本研究中研究組選用腹腔鏡手術亦驗證上述結論的正確性[6]。研究結果顯示,腹腔鏡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疼痛評分及出院時間等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開放手術組(P<0.05),這與腹腔鏡手術的微創(chuàng)性密切相關。原因在于,腹腔鏡無需將手探入患者腹腔內(nèi),避免較大切口與術中感染,同時以氣腹與光源提供良好手術視野,可徹底切除膽囊且縮短其手術時間,從而減輕患者手術疼痛,進而為其術后盡快恢復提供良好前提[7]。并發(fā)癥是衡量手術療效的重要指標,腹腔鏡手術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開放手術組,有效證實腹腔鏡手術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安全性與可行性,這與腹腔鏡手術切口小減少感染、提供清楚視野避免器官損傷及徹底切除以避免腸粘連等密切相關,由此可知,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行腹腔鏡手術總體療效優(yōu)于開放手術[8]。關于不同術式對患者術后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還需予以進一步隨訪進行補充。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能減少患者疼痛并縮短其住院時間,且術后并發(fā)癥較少,可作為治療該疾病的理想術式進行臨床推廣。
[1] 曹杏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膽囊切除術在急性結石性膽囊炎中的療效對比[J].當代醫(yī)學,2013,19(26):41-42.
[2] 王思根.腹腔鏡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療效對比研究[J].臨床醫(yī)藥文獻雜志,2014,1(8):1321-1322.
[3] 湛維賢.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經(jīng)腹腔鏡膽囊切除術68例臨床分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2,18(4):16-18.
[4] 王海生.腹腔鏡手術對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的治療效果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4,2014,20(21):110-111.
[5] 薛宏威.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J].吉林醫(yī)學,2014,35(12):2528-2529.
[6] 李學敏.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臨床效果分析[J].臨床醫(yī)藥文獻雜志,2014,1(8):1362-1363.
[7] 慕海峰.腹腔鏡膽囊切除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2,18(25):38-39.
[8] 尹玉嶺.腹腔鏡切除膽囊手術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療效觀察[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4,20(6):87-88.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015
江蘇 221600 江蘇省沛縣中醫(yī)院 (蔡敬國 馬元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