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
摘 要:阿拉善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而資源數字化和數據庫建設工作卻相對滯后。本文針對我盟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情況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思考建議
一、阿拉善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世代相承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tǒng)、傳統(tǒng)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jié)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tǒng)知識和實踐、傳統(tǒng)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tài)流變。
一直以來,我盟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目前,我盟共有旗級非遺項目127項,其中進入盟級項目81項,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計4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共計6項。旗級傳承人314名,其中進入盟級327人,進入自治區(qū)級68人(文件公布)。進入國家級7人(現有一人去世,實際存在6人。自治區(qū)級傳承人實際存在58人)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的重要性及現狀
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能更好地保存一些瀕臨消失或正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F如今,由于各種原因,一些依靠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tǒng)技藝瀕臨消亡;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等,運用科學手段保護保存中華五千多年留下的燦爛輝煌、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對于承續(xù)優(yōu)秀的人類文化傳統(tǒng),對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必然結果。
2005年3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fā)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tǒng)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狈俏镔|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tài)文化遺產,對其進行建檔、數字化存儲和保護是最有效的手段,而數據庫以其操作靈活、便于存儲與管理信息資源的特點,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途徑。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經費短缺等原因,我盟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現處于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存儲資料等起步階段。經過筆者查閱相關資料、認真梳理總結,我盟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現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一是與豐富的資源量相比,數據庫功能太少。
我盟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量大,種類繁多,而數據庫的建設就顯得相對滯后。目前建立的“非遺”數據庫,只是簡單的資料收集歸納保存,什么資源共享、資源交流、文化研究等都沒有。
二是數據庫類型單一,資源類型不均衡,且信息量有限。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類型來看,主要是以傳承人的簡歷、少量的項目視頻為主,而相關的研究文獻(資料)、圖片等還不夠完善。
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數字化程度不夠,數據庫的功能簡單。
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資源主要是通過文本、圖片等類型來表現,主要是靜態(tài)以史料為主,或是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內容的地方文獻的收集與整理,對于活態(tài)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采集整理則有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經費緊缺。由于地方財力有限,普查工作存在盲點,數據庫建設緩慢,應征集的實物和資料不能完全征集回來,編輯出的相關資料不能出版發(fā)行,普查機構沒有必要的工作車輛,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二是設備落后。各單位普遍存在交通工具無法解決的問題,給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保護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三是專業(yè)人員匱乏。在現有工作人員中,沒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掘保護工作的專業(yè)人才,攝錄、照相、記譜、文字撰寫、音像資料制作人員更為匱乏,使許多資料征集后不能有效保護和利用。四是交通不便、信息渠道不暢、牧民的大量進城定居和現代化的沖擊等原因,使得許多項目無法跟蹤記錄,還有的項目,其特征在逐步淡化或轉化,原生態(tài)特性正在消失。
三、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的思考與建議
(一)通過對原生的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數字化轉換工作,構建起多種載體形式的“人類記憶”
面對已有的大量紙質載體的優(yōu)秀成果,需要通過數字化轉換的方式來再存儲。筆者認為盟級“非遺”數據庫的項目庫設置,可依據從項目種類來分,則為①民間文學,②民間音樂,③民間舞蹈,④傳統(tǒng)戲劇,⑤曲藝,⑥雜技與競技,⑦民間美術,⑧傳統(tǒng)手工技藝,⑨傳統(tǒng)醫(yī)藥,⑩民俗。從保存方式來分為:①電子文檔,②圖片,③音像,④影像等。
(二)重視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特點的數據庫和信息平臺的研發(fā)工作
一是要注重平臺的展示功能。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的平臺建設可以考慮利用二維、三維等多種技術手段,達到圖文影音并茂、多媒體的全方位展示效果。
二是要體現良好的用戶參與性。數據庫的用戶不僅要考慮從事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教學、研究和工作隊伍,還要考慮到項目的傳承人和傳承群體,更要考慮到廣大社會公眾的視角,建立用戶中心的管理模塊,提供用戶信息推薦、上傳下載、交流、自動文獻傳遞等信息服務功能。鼓勵廣大用戶自主參與資源的收集與發(fā)布,增強用戶體驗;通過建立用戶共同參與的學習小組、學術社區(qū)等社會化網絡,加強用戶之間、用戶與建設者之間的交流互動,并實現相關問題的交流和知識共享。
(三)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資源的保存。一是保護保存好原始材料,如磁帶、錄音等;二是刻錄成光盤或存入硬盤保存數據。
參考文獻:
[1]鄧愛東.我國公共圖書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調研[J].圖書館學研究
[2]黃正山.《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貫徹實施與普查評價傳承認定及保護工作標準實施手冊》
[3]李明.“非遺”的信息化傳承——記于《感受遺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成果展示》[J].中外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