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華
(西南政法大學,重慶 400021)
論法律文書課程中的卷宗教學法
徐振華
(西南政法大學,重慶400021)
摘要:卷宗具有資料較為齊全、法律文書較為多樣以及內容較為真實等特點。在法律文書課程的教學中應用卷宗教學法,讓學生置身于法律實務的情境中來學習法律文書,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制作法律文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進而實現法律教學中學以致用的理念。
關鍵詞:法律文書;卷宗;教學方法;法律實務
法律文書課程是一門法學應用類學科,實踐性較為明顯。制作一部優(yōu)秀的符合實踐需求的法律文書,不僅應具備較為厚實的法律基本功,還應具備縝密的材料分析能力和綜合整理能力[1]。同時,法律文書學不僅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同時也是一門綜合性學科,糅和了實體法、程序法的相關法律知識而不只偏于其中之一[2]?,F在我國法學院校所開設的法律文書課以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文書制作能力為任務,通過講授法律文書的基本理論及寫作方面的教學來提高學生制作法律文書的水平,但過去的教學方式可能不完全符合現今的要求。原來的政法院校學生畢業(yè)后的就業(yè)面主要是政法機關,法律文書具有格式化、固定性的特點,而現今大量的畢業(yè)生從事律師、企業(yè)法務等工作,其法律文書的制作就具備了靈活性、多樣性等特點,就業(yè)狀況的改變需要我們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改良,以使學生能適應未來法律工作的需要。
一、傳統的教學方式
法律文書課程的傳統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法律文書寫作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訓練兩方面。近年來,各高校的法律文書教學對法律文書課程中的各個方面均進行了相當全面的探索和研究,教課者也都毫無例外地強調應重視法律文書課的實務教學或案例教學。
黑格爾曾言:“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這句話在學界較負盛名,但這是我國學者翻譯而來,且不是出自正文而是序言。(參見: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陽,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序言11.)盡管這句話充滿了其一貫深奧的思辨性,但如果把這句話理解成凡是現實中存在的東西就是合理的,這顯然是缺乏理性的認識。就法律文書課而言,傳統的教學模式及相應的教學方法在明顯不適應學生畢業(yè)后工作實際需要的情況下仍廣泛存在,且教學效果不容樂觀,學生普遍反映畢業(yè)后工作中需要制作的法律文書和老師在課堂上所教授的大不一樣。現在的教學過程枯燥乏味,氣氛沉悶,極端情況下甚至是鼾聲一片。學生也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即便是經過了法律文書課程的教學后,大量法科學生仍缺乏法律文書制作能力,畢業(yè)生們所制作出來的法律文書質量低劣,語句不通、邏輯混亂、缺少法言法語,根本無法適應工作后即需要撰擬大量法律文書的工作需要,法律專業(yè)的學生畢業(yè)工作后,還得經過一段相當長時間的重新學習過程,才能較好地掌握法律文書尤其是訴訟類文書的制作技能,這就使得很多人質疑開設法律文書課程的必要性。首先,我們認為:應對法律文書課的教學內容作進一步的改革,通過法律文書課程的實務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法律文書制作能力。如何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這是法律院校應當面對的重要課題。筆者總結近多年的法律文書課程教學經驗,結合實際辦案經驗認為:“卷宗教學法”*“卷宗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不應簡單的劃等號。我們認為,卷宗教學法更強調卷宗材料的展現和形成,著重點在于法律文書的制作上,而案例教學法著重于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案例的能力,在于一種思維的訓練和法律條文的運用,二者的側重點是不完全一致的。是目前適用法律文書課教學中較好的教學方式,可以取得富有實踐性和開拓性的教學效果。
二、傳統教學方式的缺陷
(一) 教師自身缺乏法律實務經驗
法律文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法學知識綜合運用的課程,無論是訴訟類法律文書還是非訴類法律文書。這就要求教學者自身需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體味法律實務過程中制作每份法律文書的細節(jié)和精妙之處?,F在的大學教師背負著繁重的行政事務、科研任務和教學任務,根本沒有參與過法律實務,也很少有教師有去法檢部門掛職鍛煉的機會,導致教學者自身無辦案經驗,更不用談豐富的實務經驗,致使法律文書教學中理論知識與辦案實際的脫節(jié)。
(二) 學生缺乏感知法律文書的實務性
學生從小到大以學習為主,生活軌跡單純,未實際接觸或深入了解社會。法律文書是一門實務性課程,而現在的大學生系從小到大在校園中長大,這使得絕大多數學生并沒有經歷過法律糾紛,更勿談解決這些糾紛。因此,學生對法律文書的實用性是比較缺乏主觀認知的。教學者因教學對象在理解上的表面性,而只有通過填鴨式教學來對學生灌輸法律文書的理論,搞死記硬背,這種方式對實踐性極強的法律文書課程的教學而言,無異于做無用功。此外,法律文書課程是考查課程,考核方式靈活,考核內容也相對容易,學生一般都容易過關,教師亦樂于傳統教學方式而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表面上的“皆大歡喜”往往掩藏著學生在畢業(yè)后不能勝任專業(yè)工作的隱患,導致法科大學培養(yǎng)“優(yōu)秀的綜合性法律人才”之目標無法實現。
(三)即便有實務教學,但實務性不強、訓練度不夠、方法亦欠佳
現在有教師認識到了這些問題,在教學中融入了實務的色彩,這是值得肯定的,但筆者認為這還不夠,力度仍有欠缺,方法仍值得改善。法律文書教學中,有教師在課堂上提供給學生的案件材料,一般都是從司法機關的檔案中復制而來,有教師更是直接從網上下載,再提供給學生練習,而現在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各級法院實行判決書上網,人民法院網上的判決書俯拾皆是,數量非常龐大,種類非常繁多。這種材料往往是多年前發(fā)生的案件,材料較為陳舊,且案件所應適用的法律若在案件審結后有修訂,則學生根據現行法律制作出來的法律文書與保存在案件庫中的相關文書在法律適用等方面可能有較大出入,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三、法律文書教學改革之對策:卷宗教學法
(一) 卷宗
法律文書是司法活動的書面體現。在法律實務中,處理完一起法律案件,均需把處理該案的材料予以整理歸檔,形成卷宗,予以保管。一起案件,均應形成一個卷宗,甚至在不同的流程應形成不同的卷宗,或者基于制作者身份的不同形成同一起案件的不同卷宗。如公安偵查完畢一起刑事案件,會形成一個卷宗;法院審結一個案件,亦會形成一個審判卷宗(個別案件中找不到卷宗的除外);如該案件有律師代理或辯護,則在該案件辦理完結后律師或律所自身形成一個卷宗[3]。卷宗有如下特點:
1.材料真實
卷宗內的材料有些是當事人自己提供,有些是辦案機關依職權收集,有些是案外人提供。這些材料,在卷宗里面均應保持搜集時的原始狀態(tài),不應有所變動或人為更改,尤其是證據的原件,切忌有任何的變更或毀損,以符合證據客觀性、真實性的要求。
2.資料齊全
一份卷宗,從法律流程的開始至法律流程的結束,在這期間內所涉及的材料,均應予以歸檔,不得缺失或遺漏,以全面反映案件的整個過程。
3.法律文書的多樣性
一份卷宗反映一個司法流程的終結,反映一件案件或該案件中一個流程的結束,在這些活動中,凡是為了解決法律糾紛而需要使用或實際使用過了的法律文書均應予以保存,因此卷宗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亦具有多樣性,如民事審判卷宗內起訴狀、答辯狀、原被告雙方的證據材料、原被告對證據的舉證質證意見、開庭筆錄、判決書等。
4.內容的生動活潑性
卷宗中反映的內容是現實生活中的法律,可描繪出一起糾紛的緣起、進展、爭論、結局以及糾紛各方的行為和心態(tài)、立場。卷宗的特征決定了其是最好的法律文書課程教學素材。
5.一定的保密性
法律卷宗的制作主體如果是國家政法機關,則存在著保密性的要求,即非經有權機關調閱或律師合法查閱,不得外泄。因為法律卷宗中的某些材料涉及權力機關和辦案人員甚至是領導對該起案件的關鍵性認定,如合議庭的合議記錄、領導的批閱、上級部門或領導的指示等,這些都是屬于保密的范圍,不得對外公開。即便法律卷宗的制作主體是律師,基于基本的職業(yè)道德和忠于委托人的理念,亦不得輕易對外透露,涉及當事人的生活隱私和商業(yè)秘密時更是如此。在法律文書課程的教學中培育學生養(yǎng)成一定的保密意識,對其畢業(yè)后走上工作崗位是有積極意義的。
(二) 教學方式
就教學目的而言,既要有好的教學素材,亦需有良好的教學方式,方能致最佳教學效果。對于以卷宗為素材的教學法而言,欲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我們認為,應按照以下方式進行:
1.全面、客觀地展示卷宗
教學者應向學生全面、客觀的介紹案情,不能摻雜自身的主觀傾向,同時應全面向學生展示所有證據材料,讓教學對象充分了解案件本身。教學者需要注意的是,只應客觀的陳述案情而不應對案情和當事人做任何帶有主觀色彩的評價,不能做任何的明示或暗示的敘述。學生在熟悉了案情的情況下自身會產生濃厚興趣,運用其所學法學知識分析證據材料而形成自己的觀點。
2.模擬不同的法律程序并制作各種法律文書
法律文書是某一司法活動的書面體現。學生可按卷宗中所涉及的法律程序演繹相應的進程,在這個進程中,各種角色的學生根據案情及證據材料履行其職責。如刑事案件,可在課堂中進行模擬的法庭辯論,在法庭辯論中,檢察官、辯護律師、法官等各種角色的對抗和衡平(民事案件中為雙方律師的對抗)、法律的思辨性均貫穿整個辯論,讓學生領悟到紙上的法律在實際生活中的不同表現[4]。
3.及時點評學生制作的法律文書,形成及時的教學反饋
學生首次制作法律文書,一般不知如何動筆,對法律文書的形式、寫作事項、寫作的要點較為陌生,對法律文書中解決糾紛涉及的部門法知識的綜合運用更是一個挑戰(zhàn)。教師將法律文書作為作業(yè)布置下去后,對于學生制作的法律文書,教師可以在上課時通過多媒體課件點評,寫得好的,好在哪里,以后注意學習和進一步提高,寫得不好的,不好在哪里,以后如何改進、完善,做到查漏補缺、及時評論、及時反饋、及時提高,符合教育學的規(guī)律。
(三) 該教學法實施中需注意的問題
卷宗教學法本身雖好,但若要達到最佳教學效果,教學者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選擇典型卷宗
為了不必要的麻煩,教師選擇的卷宗和案例要注意以下五點: 一是事要向學生聲明,卷宗僅以教學為目的,無其他意圖;二是不應選擇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三是對于涉案的當事人基本信息和基本情節(jié),可做技術處理,不能過于直觀的表述;四是卷宗內容要涵蓋多種不同的法律階段和流程、多份不同性質的法律文書;五是應盡量選擇一些新穎的案件,不宜選擇過于陳舊的、多年前的案件,過于陳舊的案件,當時適用的法律和辦案模式于今可能有了重大變化,如果還以當時的案件為典型案例講解反而可能起到誤導性作用[5]。
2.按法律程序的進行來講解相應的法律文書,不能急功近利
卷宗和案例,無疑對學生有較強的好奇心,學生往往對案情好奇,還對案件處理的結果更是急于知道答案。在這個時候,教師不應急于告訴學生答案,而應基于教學需要和課程進度,按照事先的安排進行講解。
3.作業(yè)的點評
卷宗中涉及的案例僅解決某一個特定的案件,甚至是這個案件中的某一階段,而整個的法律過程則是法學各學科知識的一種綜合運用,可能是刑法、刑事訴訟法、民商事法律、證據學及寫作理論的應用,甚至是刑民交織情況下的綜合運用。學生需要時間去制作、修改法律文書。教師應當及時回收作業(yè),在下一次上課前完成作業(yè)的批改(這可能需要教師花費較多的時間精力,但作為一名教師,這是基本工作,也是道德上的義務),下一次上課時對學生的作業(yè)進行全面和有效的點評,讓學生活學活用,在記憶猶新的時候與教師形成有效互動。同時,教學者對學生完成的作業(yè)可以選擇性點評,優(yōu)良的予以表揚,質量低劣的,在不點名的情況下進行批評,同時指出問題在哪里,以后又該如何改進。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們提高制作法律文書的能力,真正的提升實務技能。
4.加強學生獨立分析和實踐能力
在法律文書課程中運用卷宗教學法是為了提升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而不只是死記硬背書本上的知識。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6]。其一,加強學生獨立分析案件的能力。教師提供具體的案例時,可以先講述相關的法律理論知識,不應敘述明確的答案或傾向性意見,讓學生獨立思考。有效的方法是討論案例、師生互動。教師也應參與討論,并且提出案例的焦點問題,引導大家討論的方向,教師對有些問題應允許甚至鼓勵學生提不同的看法,暢所欲言,形成良好互動。其二,參與司法實踐,提高實踐能力?,F實型案例是最好的教學法,可以讓學生真正參與到真實的案件當中去,既增強他們的責任心,又增強解決實務問題的能力。但是由于現實型案件不多見,不能經常運用,并且也不可能讓所有的學生參與。如果教師本身有過法官或律師的從業(yè)經歷,或者具有豐富的法律經驗,那么使用現實型案例進行教學還是切實可行的。譬如,筆者有一位朋友需要進行交通事故的索賠,而肇事方的保險已過期,肇事者又推脫無力賠償,于是,筆者物色了一名較為活躍的學生作為受害方的代理人,代為辦理交通事故人身賠償的訴訟事宜。該案中勝訴的結果是沒有問題的,但執(zhí)行必將遇到阻力,此時,筆者指導學生先行尋找肇事方的財產,向法院立案庭提起了訴前財產保全,以防止肇事方惡意轉移財產,促使肇事者坐下來談判。果不其然,在訴前財產保全辦理成功后,肇事方主動找到受害方要求進行賠償,只是要求一定的寬限期,該案后來經法院調解結案。本案的進展中,雖有只有一名學生為代理人,但是整個班級的學生均參與進來,既能運用法律知識幫助人,又能真正掌握法律文書的制作和應用,可謂一舉多得,值得在現實教學中加以推廣。
結語
司法是將一整套與大眾常識相區(qū)別的法律知識與技術與用于糾紛解決之中的過程[7]。這就要求我們作為教學者,自身掌握較為深厚的理論知識外,還應對社會有較為深入的認知,誠如孫曉樓先生所言:于法律條文之外,于社會的變遷,社會的現狀,社會的趨勢,都有相當的認識[8]。同時,我們應認識到:讓學生“學習法律不僅僅是了解法律是如何規(guī)定的,更重要的是學會像法律工作者一樣去思考問題和掌握法律論證與法律推理的復雜藝術”[9]。因此,具體到法律文書課程的教學中,我們應讓學生在卷宗的展現和制作中來學會像法律工作者一樣真正地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其在法律文書的制作過程中來掌握法律論證與法律推理的方法和藝術,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成長起來,畢業(yè)后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法律人。
參考文獻:
[1]卓朝君,鄧曉靜.法律文書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
[2]王長江.法律文書學教學改革研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3):139-141.
[3]張明.案例教學法在法學教學中的作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0):106-109.
[4]曾霞,姚利民,曹書真.提升高校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探討[J].高教探索,2012(2) :70-75.
[5]鄭英明.法律文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咸寧學院學報,2011(10):172-173.
[6]梁文生.法律文書課程中的案例教學法[J].法制與經濟,2011(9):193-196.
[7]賀衛(wèi)方.通過司法實現社會正義——對中國法官現狀的一個透視[G]//夏勇.走向權利的時代.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99.
[8]孫曉樓.法律教育[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3.
[9]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16.
本文責任編輯:李曉鋒
Dossier Teaching Method in the Legal Instrument Course
XUZhen-hua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Abstract:A dossier is usually featured by its complement information, various legal instruments and reliable contents. In the legal instrument course, applying dossier teaching method can help students to master legal instruments in a practical way. Students’ initiation and enthusiasm for making legal instruments can be stimulated, and students’ material analysis ability and practical competence can be enhanced, thus, the ideal of “l(fā)earning for the practical usage” can be achieved in cultivating legal professionals.
Key Words:legal instrument; dossier; teaching method; legal practice
文章編號:1008-4355(2016)02-0114-05
收稿日期:2016-01-05
作者簡介:徐振華(1981),男,江蘇南通人,西南政法大學應用法學院講師,法學博士。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6.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