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穎
摘要:通過對冬油菜品種的適應性、播種時間、種植密度等內(nèi)容進行試驗對比,確定隴油6號適于在丹東地區(qū)種植,其越冬成活率受環(huán)境因素影響較大;冬油菜越冬能力最強為葉齡8葉左右,適宜播種時間為8月末,種植密度為每5.0萬~6.0萬株/666.7 m2。
關鍵詞:冬油菜;品種篩選;播期;密度;鳳城
中圖分類號:S56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61(2016)01-0003-03
丹東地處遼寧東南沿海沿江地帶,實行兩季不足、一季有余的種植制度。為充分利用剩余溫光資源、提高作物復種指數(shù),需要對冬油菜連續(xù)進行北移試驗,在劃定冬油菜北移界限、掌握丹東地區(qū)冬油菜安全越冬的溫濕度條件、確定適宜種植品種、摸清播期和密度等相關栽培措施的同時,探求適合丹東地區(qū)一年多熟制種植模式。
1 品種篩選試驗
試驗地點選在鳳城市邊門鎮(zhèn)明亮村(北緯40°34′,海拔79 m)。連續(xù)試驗3 a,先后種植冬油菜品種(系)17個,其中2012—2013年度、2013—2014年度種植相同品種11個;2014—2015年度更換越冬能力較差品種5個,新增品種6個,種植品種(系)12個。2014—2015年度小區(qū)面積10 m2,行距20 cm,株距6 cm,667 m2定苗6萬株。2014—2015年度試驗品種的主要性狀表現(xiàn)見表1。
比較冬油菜品種3 a越冬成活率和產(chǎn)量狀況等數(shù)據(jù)可知,年際間、品種間存在差異,每年均有越冬成活率達到50%左右的品種(系)。在同時進行的播期、密度等交叉試驗中,越冬成活率甚至達到90%以上,表明冬油菜具備在丹東地區(qū)種植的可能。其中,隴油6號每年均有相對較高的越冬成活率且未發(fā)生病害,可作為相關栽培試驗的供試品種。
2 播種時間試驗
試驗品種為隴油6號,試驗3 a分別設計3個、5個、5個播期試驗(見表2)。2012年小區(qū)面積10.5 m2(3.5 m×3 m),2014年小區(qū)面積15.0 m2,行距20 cm,株距5.5 cm,667 m2定苗6萬株。小區(qū)隨機排列,3次重復。667 m2施農(nóng)肥1 500 kg、磷酸二銨25 kg。不同播種時間越冬返青情況及產(chǎn)量情況分別見表2和表3。
播期試驗表明,入冬前油菜長至8葉左右抗寒能力較強,越冬效果較好,對應播種時間為8月末至9月初。從產(chǎn)量比較情況看,冬前處于8葉期的產(chǎn)量最高,播種時間為8月末,而不是返青率最高的收獲產(chǎn)量最高。
3 種植密度試驗
試驗設計7個密度,每667 m2分別為5.0萬株、5.5萬株、6.0萬株、6.5萬株、7.0萬株、7.5萬株、8.0萬株。小區(qū)面積15 m2,行距20 cm。播種時間為8月31日,品種為當?shù)厣夏晔斋@的隴油6號。定苗時按設計密度調(diào)整株距,保證試驗要求密度。2014—2015年度冬油菜不同密度試驗情況見表4。
從2014—2015年度試驗結果可知:從越冬和產(chǎn)量情況看,每667 m2定苗5.0萬~6.0萬株是適宜保苗密度,單產(chǎn)較高;當密度偏大時,會因冬前秧苗長勢較弱、降低返青率而影響油菜產(chǎn)量。
4 規(guī)模種植條件試驗
利用上年收獲的冬油菜種子隴油6號種植500 m2。播種時間8月31日;種植行距20 cm,株距5.5 cm;在4葉期定苗,667 m2保苗6.0萬株,施農(nóng)肥
1 500 kg、磷酸二銨25 kg。在規(guī)模種植田中選擇地勢低(1點)、中(2點)、高(3點)3個樣點調(diào)查,每點調(diào)查1 m2,結果見表5。
從調(diào)查結果看,地勢相對偏高、田面無積水的位置,冬油菜越冬情況較好,產(chǎn)量也相對較高,說明土壤濕度對產(chǎn)量具有較大影響。
從表6可以看出,冬季降水多少是影響冬油菜越冬率高低的主要因素。在種植地塊土壤條件良好的情況下,冬油菜越冬率隨著冬季降水增多而增高。
5 結論與建議
通過幾年試驗初步認為:1) 提供適宜栽培條件和品種,冬油菜在鳳城市越冬成活率可達到50%以上,且有提升的可能性。越冬率高低與土壤濕度、溫度等環(huán)境因素相關,排水良好地塊利于冬油菜越冬和生長。2) 冬油菜在當?shù)卦蕉芰ψ顝姷娜~齡為8葉左右,對應適宜播種時間為8月末;越冬率和產(chǎn)量較高的種植密度為每5.0萬~6.0萬株/667 m2。3) 冬油菜雖然具備在當?shù)胤N植的初步條件,但冬油菜適宜播種時間無法安排茬口,難以建立合理的一年兩熟或二年三熟的種植制度,因此需要試驗集成配套的肥水管控措施,以實現(xiàn)高產(chǎn)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