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蕓,鄭 洋,陳蓓莉(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上海 200025)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理能力與行為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
范 蕓,鄭 洋,陳蓓莉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上海 200025)
摘要:目的 調(diào)查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自理能力與行為現(xiàn)狀。方法 采用自行編制的COPD患者一般資料調(diào)查問卷、自我護理能力測評量表和自我護理行為問卷,于2012年11月—2013年8月調(diào)查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呼吸科門診就診的COPD患者101例。結果 患者自理能力總分為(96.30±12.42)分,平均得分最高的條目為“我有興趣了解我自己的身體及其機能”,均分最低的條目為“我會使用一些過去使用有效的家庭秘方,而不找醫(yī)護人員幫忙”;自我護理行為總分為(95.53±13.89)分,“滿足一般性自理需求的行為”維度條目均分為(2.57±0.37)分;“滿足健康偏離性自我需求的行為”維度條目均分為(2.09±0.41)分。結論 COPD患者自理能力處于中等水平,自理能力與自我護理行為均有待進一步提高。護理人員應通過開展針對性的健康教育以促進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自理能力;行為現(xiàn)狀;調(diào)查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其患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近期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顯示,我國40歲以上人群COPD患病率為8.2%[1]。研究預測,至2020年該病將位居疾病死亡原因的第3位,居我國疾病負擔的首位[2]。COPD患者數(shù)多,病程持續(xù)時間長,易反復發(fā)作或進行性加重,患者可能逐漸喪失勞動能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國際COPD教育和預防組織指出,COPD控制的關鍵在于良好的自我護理。Orem對自我護理能力的定義是滿足自身需要、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是一種后天學習而得的并受外界環(huán)境因素和個體身心狀況所影響的能力[3]。本研究通過調(diào)查,了解COPD患者的自理能力現(xiàn)狀,以期為進一步開展患者宣教、預防疾病急性發(fā)作、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提供參考。
1.1 對象 選取2012年11月—2013年8月于我院呼吸科門診就診的COPD患者為調(diào)查對象。納入標準:年齡40~85歲;臨床已確診為COPD,1 s用力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FEV1/ FVC)≤80%,且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后FEV1占預計值的百分比小于80%;此次就診前1年內(nèi)至少有1次COPD急性加重病史;愿意配合研究,有能力(智力、認知力等)并自愿完成調(diào)查。排除標準:患有支氣管哮喘、囊腫性纖維化、活動性肺結核、支氣管肺炎、支氣管擴張、肺癌或肺轉移癌的患者;患有其他進展性致命疾病,如惡性腫瘤等;需機械氣道管理或長期吸氧治療(每天12 h以上)者;有酗酒或藥物濫用史者。根據(jù)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倡議(GOLD)對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分級:中度(Ⅱ級,50%<FEV1%≤80%)、重度(Ⅲ級,30%<FEV1%≤50%)及極重度(Ⅳ級,F(xiàn)EV1%≤30%,或FEV1%≤50%伴明顯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4]。
1.2 調(diào)查工具 ①COPD患者一般資料調(diào)查問卷。在借鑒相關研究的基礎上,自行編制,內(nèi)容包括患者一般資料,如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和吸煙情況等。②自我護理能力測評量表。該量表由Kearney等[5]在Orem自我護理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并制訂,量表包括自我護理概念、健康知識水平、自我護理責任感和自我護理技能4個維度,共43個條目,采取0~4分的5級評分,滿分172分。得分越高,自我護理能力越強。根據(jù)總分及各項得分指標,將自我護理能力分為高、中、低3個水平,其中>66%為高水平,33%~66%為中等水平,<33%為低水平。③COPD患者自我護理行為問卷。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增加了5個條目,用以反映COPD患者的自我護理行為能力[6]。量表包括2個維度37個條目:滿足一般性自理需求的行為(17個條目)和滿足健康偏離性自理需求的行為(20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總分148分,得分越高自我護理行為完成得越好。自我護理行為總得分分為3個水平:低水平≤74分,中等水平75~111分,高水平112~148分。
1.3 調(diào)查方法 對符合納入標準的COPD隨訪患者進行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前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知情同意。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解釋問卷填寫方法,對于無法自行填寫問卷的患者,由調(diào)查人員逐條詢問并協(xié)助完成問卷填寫。共發(fā)放問卷154份,回收有效問卷101份,有效回收率65.6%。門診就診時建立患者檔案,每月進行1次電話隨訪,了解是否有COPD急性加重、自我癥狀和用藥等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構成比,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2.1 COPD患者一般資料 見表1。
2.2 COPD患者自理能力得分情況 見表2。
2.3 COPD患者自理能力得分前5位條目 見表3。
2.4 COPD患者自理能力得分末5位條目 見表4。
表1 COPD患者一般資料?。╪ =101)
表2 COPD患者自理能力得分情況?。╪ =101)
表3 COPD患者自理能力得分前5位條目(n =101)
2.5 COPD患者自我護理行為的維度得分情況 101例患者自我護理行為總均分為(95.53±13.89)分,其中,“滿足一般性自理需求的行為”維度均分(47.74± 6.89)分,條目均分為(2.57±0.37)分;“滿足健康偏離性自我需求的行為”維度均分(40.03±8.22)分,條目均分為(2.09±0.41)分。根據(jù)總均分情況,自我護理行為中等水平76例,占75%;低水平10例,占10%;高水平15例,占15%。
表4 COPD患者自理能力得分末5位條目(n =101)
3.1 COPD患者自理能力總體情況 自理能力是個體的自我照顧能力在特定時期是否滿足自我照顧的需要,自理能力是人的本能,其能力影響著個體自身生命、健康與幸福。本調(diào)查在對COPD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各項目的分析中,按照43個條目得分排序末5位的條目中,COPD患者的健康知識水平和自我護理技能2個維度偏低。患者自理能力總均分為(96.30± 12.42)分,低水平占17.82%,中等水平占62.38%,高等水平占19.80%。結果顯示,COPD患者的自理能力處于中等水平,與相關研究一致[7]??赡茉驗椋孩儆捎诩膊〉挠绊?,大多數(shù)患者居家康復,獲得知識的途徑比較局限,而社區(qū)衛(wèi)生延伸服務體系尚不成熟,所提供的健康教育難以滿足患者及家屬的需要。②臨床護士人力資源緊張,護士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治療和操作上,對患者自我護理技能的指導欠缺。自理行為的實施需要知識、技能和動力?;颊叩募膊≈R、自護知識和技能是成功進行自我護理的前提。研究認為,患者健康知識水平影響其對疾病知識的正確認識及自我護理技能的提高,亦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8]。自我護理技能強的患者,能夠自我調(diào)節(jié)日常生活,進行自我行為管理,定期自我檢測疾病,因而病情穩(wěn)定[9]。如果缺乏健康知識水平和自我護理技能,即便患者有從事自我護理的行為愿望,也很難有效進行自我護理。對COPD患者而言,疾病本身是影響患者適應的一個主要刺激,往往可引起自我概念的不適應[10]。自我責任感是自我護理的基本決定性因素。它是個體對自我存在的感知和評價,這些感知和評價可以引導個體的行為[11]。自我責任感與自理能力的行為呈正相關,正向自我責任感能夠促進患者更好地進行自我護理。提示護理人員在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行為能力時首先要幫助患者樹立正向的自我責任感。其次,對COPD患者而言,需提高健康知識水平和自我護理技能,有效地實施自我護理,進而促進康復。
3.2 吸煙與COPD 本調(diào)查顯示,仍然有56.5%的患者吸煙。吸煙危害健康,可造成肺功能下降,是導致COPD發(fā)展和進展的最主要環(huán)境因素。同時研究證明,被動吸煙與COPD的發(fā)生率的增加顯著相關。調(diào)查結果提示,護理人員要加強戒煙健康宣教力度,鼓勵患者接受戒煙門診專業(yè)人士的指導,幫助患者了解戒煙的原因、吸煙對疾病的危害以及戒煙對疾病的利處,并制定個性化的戒煙計劃與藥物治療相結合。雖然停止吸煙無法完全恢復COPD患者吸煙造成的呼吸道不可逆損害,但肺功能可較前改善。即使是重度COPD患者,戒煙也能緩減其肺功能下降速度,提高存活率[12]。無論哪個階段的COPD患者,越早戒煙越能最大限度地改善其肺功能。同時,還要指導患者避免被動吸煙。
3.3 COPD患者自我護理行為現(xiàn)狀 自我護理行為是指個體為保證生存、維持和增進健康與安寧而采取的自我照顧行為,個人應對與其健康有關的自我護理行為負責。本調(diào)查結果顯示,自我護理行為整體處于中等水平。結果顯示,滿足一般性自理需求所實施的自理行為維度的條目均分高于滿足健康不佳時自理需求所實施的自理行為。101例患者中,自我護理行為處于中等水平者占75%,低水平和高水平分別占10% 和15%。可能原因為:①COPD患者長期承受慢性不可逆疾病的折磨,社會活動減少或受限,對生活缺乏信心,不能主動利用各種社會支持。②COPD患者大多以老年人居多,本調(diào)查對象年齡在40~85歲,其學習相關知識能力相對降低,自我保健意識不強[13]。因此,應該加大大眾媒體相關醫(yī)學知識的宣傳力度,家庭支持系統(tǒng),宣傳和普及COPD防治知識。自理能力越強,患者的自我護理行為越好。良好的自我護理行為狀況,能夠促進患者更好地自我護理,提高自理能力。
3.4 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理能力的對策
針對COPD患者自理能力水平普遍不高,仍有較多吸煙患者等情況,需從醫(yī)護人員及患者兩方面思考對策。需培養(yǎng)患者自我觀察和判斷疾病的能力,提高治療及康復依從性,積極戒煙,加強呼吸訓練肺康復鍛煉的意識;在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積極回歸社會,保持心情愉悅。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生活方式進行針對性健康指導,積極推動并發(fā)展社區(qū)延伸服務,定期對患者及家屬進行COPD康復教育指導,通過組織病友會等鼓勵患者之間經(jīng)驗交流等。
培養(yǎng)患者自理能力,保證各項治療和護理措施有效實施,減少其反復住院次數(shù),縮短患者病情急性加重時的住院時間,是提高COPD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關鍵。臨床護士應通過有效的護理干預,為患者提供個體化的護理和教育指導,促使患者主動參與到疾病管理中,不斷增加自我護理行為的意識以及掌握更多的自我護理的方法和技巧。護理管理者應合理利用現(xiàn)有資源,提高健康教育的質(zhì)量,豐富健康教育的內(nèi)涵,拓展健康教育的實施場所,使COPD患者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疾病健康知識和自我護理技能,以減少病情反復及加重,提升生活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Zhong N,Wang C,Yao W,et al.Prevalenc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a large,population-based survey[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7,176(8):753-760.
[2]陳琴,姜小鷹,房曉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照顧認知與自我效能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2):234-238.
[3]李淑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自我護理能力與生活質(zhì)量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研究,2007,21(4):313-315.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DB/ OL].中國慢性病報告,2008,http:/ / www.chinacdc.cn/ mtdx/ mxfcrxjbxx/200805/ t20080506_38870.htm
[5]Kearney BY,F(xiàn)leischer BJ.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J].Res Nurs Health,1979,2(1):25-34.
[6]卿利敏,席明霞,諶永毅,等.社區(qū)老年COPD病人健康促進行為與自護行為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研究,2014,28(9A):3086-3089.
[7]李淑霞,伍慧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行為與社會支持、自我護理能力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 (23):16-19.
[8]李淑霞,張振露.自我護理教育對哮喘病人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6,20(4A):885-887.
[9]李淑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自我護理能力與生活質(zhì)量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研究,2007,21(2A):313-315.
[10]Monahan FD,Burger KL,Neighbors M.Study guide for medicalsurgical nursing:found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M].2nd ed.Philadelphia:W.B.Saunders,1998:668-678.
[11]Connelly CE.Self-care and the chronically ill patient[J].Nurs Clin North Am,1987,22(3):621-629.
[12]王貽.吸煙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醫(yī)學綜述,2014,20(12):2185-2187.
[13]楊春琴.上海市閘北社區(q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疾病認知和護理服務需求調(diào)查[J].護理研究,2009,23(2B):395-396.
中圖分類號:R473.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399(2016)03-0044-04
收稿日期:2015-12-02
作者簡介:范 蕓(1971—),女,主管護師,本科,主要從事護理管理。
通信作者:鄭 洋(1980—),女,主管護師,本科,主要從事臨床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