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紙上到石上:墓志銘的生產(chǎn)過程

        2016-06-13 07:42:58彭國忠
        關(guān)鍵詞:模式化商品化墓志銘

        彭國忠

        ?

        從紙上到石上:墓志銘的生產(chǎn)過程

        彭國忠

        摘要:墓志銘是一種獨(dú)特的文體,它有紙上和石上兩個文本。紙上墓志銘并不完整,留有不少空格,且信息量有缺有失,有待上石填寫。在從紙上進(jìn)入石上的過程中,志主及其先世名諱得到填寫,其先世事跡被完善,志主本人事跡得到增補(bǔ)修正,其年歲生卒、后嗣及卒后安葬情況得到具體交代,最終完成墓志銘的文本生產(chǎn)。但同時,一些事跡被掩蓋遮蔽,撰寫者的評價(jià)遭到篡改,并因石材及書手等主觀因素造成一些改變。墓志銘畸形的商品化,包括墓志銘撰寫的模式化,職業(yè)墓志撰稿人的出現(xiàn)及墓志銘的產(chǎn)業(yè)化、商品化使得“諛墓文”大量出現(xiàn),而一些撰寫者不得不接受墓志銘喪家被篡改的事實(shí)??疾炷怪俱憦募埳系绞系纳a(chǎn)過程,首先在于強(qiáng)調(diào)墓志銘有兩個版本,其次在于加強(qiáng)人們對石上墓志銘的認(rèn)識,三是突出墓志銘的商品化,加深人們對石上墓志銘文體獨(dú)特性的認(rèn)識,四是分清撰寫者與喪家各自在墓志銘完成過程中的貢獻(xiàn)和各自的責(zé)任。墓志銘從紙上到石上的改變,不足以否定墓志銘的價(jià)值。

        關(guān)鍵詞:墓志銘;紙上;石上;文本;諛墓;商品化;模式化

        一、引言

        墓志銘是非常獨(dú)特的一種文體。這個獨(dú)特性有兩個方面的體現(xiàn):一,它主要是向后世廣大讀者介紹墓中死者的生平事跡,而不是以當(dāng)代讀者為主要閱讀對象,但是在撰寫完成后,必須首先獲得死者親屬或者僚屬友朋的認(rèn)可,即必須首先得到當(dāng)代極少數(shù)讀者的同意;二,它雖然像其他文體一樣,產(chǎn)生于紙上,但最終以刻于石上、藏于墓中,直至出土重新問世為歸宿,紙本固然可以像其他文體一樣流傳于世,石本在經(jīng)過歲月的允許出土以后,也可以流傳于世。這樣,為某一死者撰寫的墓志銘,理論上就會有兩個版本——紙本和石本。有的墓志銘,只見紙本,有的則只見石本;而有的墓志銘,紙本、石本,并行于世。比較同一墓志的兩種版本,會發(fā)現(xiàn)有時二者一致(姑且不論文字寫法的不同或措辭用語的小異),有時二者不一致,且差距較大。墓志銘如何從紙上到石上?到石上后,發(fā)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是怎樣產(chǎn)生的?有無價(jià)值?考察這些問題,對于我們深入認(rèn)識這種文體,無疑是有益的。

        墓志銘是志、銘兩種文體的合稱。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墓志銘》:“志者,記也。銘者,名也。古之人有德善功烈可名于世,歿則后人為之鑄器以銘而俾傳于無窮,若蔡中郎(名邕)集所載朱公叔(名穆)鼎銘是已。至漢杜子夏,始勒文埋墓側(cè),遂有墓志,后人因之。蓋于葬時述其人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壽年、卒葬日月,與其子孫之大略,勒石加蓋,埋于壙前三尺之地,以為異時陵谷變遷之防,而謂之志銘,其用意深遠(yuǎn),而于古意無害也。迨乎末流,乃有假手文士,以謂可以信今傳后,而潤飾太過者亦往往有之。則其文雖同,而意斯異矣。然使正人秉筆,必不肯徇人以情也。至論題,則有曰墓志銘,有志有銘者是也;曰墓志銘并序,有志有銘,而又先有序者是也。然云志銘,而或有志無銘,或有銘無志者,則別體也。曰墓志,則有志而無銘;曰墓銘,則有銘有(按:疑衍,或“而”之誤)無志。然亦有單云志,而卻有銘,單云銘而卻有志者;有題云志而卻是銘,題云銘而卻是志者,皆別體也。其未葬而權(quán)厝者,曰權(quán)厝志,曰志某殯;后葬而再志者,曰續(xù)志,曰后志……歿于他所而歸葬者,曰歸祔志。葬于他所而后遷者,曰遷祔志??逃谏w者,曰蓋石文……凡二十題。或有志無志,或有銘無銘,皆志銘之別題也。其為文,則有正變二體。正體唯敘事實(shí),變體則因敘事而加議論焉。又有純用也字為節(jié)段者,有虛作志文而銘內(nèi)始敘事,其亦變體也。若夫銘之為體,則有三言、四言、七言、雜言、散文;有中用兮字者,有末用兮字者,有末用也字者。”*徐師曾:《文體明辨》,《四庫全文存目叢書》集部第312冊,濟(jì)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明萬歷建陽游榕銅活字印本,第235~236頁。故墓志銘有多種形式,與神道碑、壙銘、碑銘等等,并無實(shí)質(zhì)性區(qū)別。本文所論,統(tǒng)稱之為墓志銘;亦以題中冠以“墓志銘”者為主要文例,少數(shù)情況容或有例外。

        二、紙上墓志銘:一個不完整的文本

        紙上墓志銘,指的是保存在文人別集,以及詩文總集中的墓志銘。紙上墓志銘實(shí)際是一個沒有完成的文本,留有一些未定項(xiàng)和許多空白項(xiàng);它的完成,必須先以紙本形態(tài)進(jìn)入消費(fèi)環(huán)節(jié),經(jīng)過消費(fèi)者也就是死者家屬的閱讀、改動、認(rèn)可和確定,再借眾人之手,才能上石,成為石上墓志銘。石上墓志銘,是一篇墓志銘的終結(jié)態(tài);即使仍然留空,即使形式上再不完備,也是完成態(tài)了。

        (一)紙上墓志銘的來歷

        多數(shù)讀者都會把紙上墓志銘的撰寫者當(dāng)作墓志銘的唯一作者,其實(shí),從來源看,紙上墓志銘的撰寫者并不是墓志銘的唯一作者。墓志銘撰寫之前,多數(shù)都有死者的行狀,包括紙本的行狀和口述行狀兩種;撰寫者只是墓志銘的筆錄者和加工者,它實(shí)際有合作者,有的還不限一名。

        清人秦瀛《論行述體例》云:“名公卿大夫之歿,作行狀以述生平事跡,上之史館,謂之公狀。類由他人所撰。狀首先列所狀者之曾祖、祖、考名諱,其例已古。今人于父母之歿,人不論顯晦,位不論高卑,其子孫率自具其先人行事,以乞銘于人。又以子孫不得自稱祖父名諱于文后,托他人之名系之,曰某人填諱。此例不知始自何人,而今文章家明于義法者,亦用之?!?秦瀛:《論行述體例》,《小峴山人集·文集》卷一,清嘉慶增修本。雖然有些絕對化,但所言人沒之后,先具行狀,再乞人撰寫墓志銘,則大體如此。就名公卿而言,撰寫行狀的目的,首先是上呈國家史館,由史館根據(jù)其生平、行事等,擬定其謚號,上達(dá)朝廷,或封蔭后人,或賞加哀榮,等等;其次,則是乞人撰寫墓志銘、神道碑一類文字。其中,又因?yàn)闀r代或者志主身份的不同等而異。如南朝與北朝不同,“南朝由朝廷出面營葬的王公貴族,其墓志的撰寫一般也就是由秘書省諸著作或相關(guān)人員來承擔(dān),這些人所依據(jù)的資料,只能是秘書省原有的檔案( 名臣傳、功臣傳之類),所以在名號、稱謂、生平等等方面,是符合有關(guān)規(guī)定的,這與北朝墓志很不一樣。”*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黃法氍墓志》,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47頁。北朝后期,“敘述志主生平的志文與銘辭部分雖然一般是委托文士來完成的,但其基礎(chǔ)應(yīng)來自于由喪家所提供的志主之‘行狀’”,而“盡管并非墓志制作的行為主體,北魏后期的朝廷仍然以特有的方式參與了墓志的生產(chǎn)過程。從而使得墓志這種本以死者個人為書寫對象、以喪家為制作主體、以后世為默認(rèn)讀者的壙內(nèi)之物,一定程度上帶上了具備當(dāng)代公共性與政治性的社會生產(chǎn)‘裝置’色彩。喪家也借由這一過程對自身在北魏后期社會權(quán)力網(wǎng)絡(luò)中的位置感進(jìn)行確認(rèn)與強(qiáng)化”,如死者的贈官、謚號等*徐沖:《從“異刻”現(xiàn)象看北魏后期墓志的“生產(chǎn)過程”》,《復(fù)旦學(xué)報(bào)》2011年第2期。。就一般人而言,無大功名顯赫事跡可大書特書,無份于封謚蔭,具行狀只是為了乞得墓志銘,以存其人、寄哀思。故墓志銘多數(shù)都會交代某人奉狀或者某人乞銘之事。但奉狀、乞銘者,并不限于死者子孫,凡是死者親屬若子若孫,若門生故吏,若兄弟甚至長輩、妻妾,等等,不一而足。今僅以韓愈所撰墓志銘為例以說明之。韓愈《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銘》:“元和七年二月一日,河南少尹李公卒……斂之三月某甲子,葬河南伊闕鳴皋山下。前事之月,其子道敏哭再拜授使者公行狀,以幣走京師,乞銘于博士韓愈曰……”*韓愈:《唐朝散大夫贈司勛員外郎孔君墓志銘》,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68頁。下文引韓愈文,若不具體注釋,皆出自該書,僅注卷次、頁碼;引用該文,與此同,不具注。他人同此。這里出現(xiàn)的行狀,由死者之子派遣使者送達(dá)韓愈,以乞銘。《唐朝散大夫贈司勛員外郎孔君墓志銘》:“君始娶弘農(nóng)楊氏女,卒;又娶其舅宋州刺史京兆韋屺女……君母兄戣,尚書兵部員外郎;母弟戢,殿中侍御史,以文行稱于朝廷。將葬,以韋夫人之弟前進(jìn)士楚材之狀授愈曰:‘請為銘?!?《韓昌黎文集校注》卷六,第389頁。行狀由死者妻弟韋楚材撰寫,而請銘者為其同母兄、弟?!豆手猩⒋蠓蚝幽弦啪怪俱憽罚骸皩⒃幔感痔珜W(xué)博士冀與公之夫人及子男女謀曰:‘葬宜有銘,凡與我弟游而有文者誰乎?’遂來請銘?!?《韓昌黎文集校注》卷六,第391頁。交代請銘者而未言行狀撰寫者,則死者行狀由其母兄、夫人、子女中一人或多人口述?!短乒式饔^察使韋公墓志銘》:“將葬,其從事東平呂宗禮與其子寘謀曰:‘我公宜得直而不華者銘傳于后,固不朽矣?!瘜厑碚堛?。”*《韓昌黎文集校注》卷六,第378頁。死者事跡,當(dāng)由其子口述或筆錄。有的墓志銘,則由死者生前托付某人撰寫,韓愈《集賢院校理石君墓志銘》:“既病,謂其游韓愈曰:‘子以吾銘?!?《韓昌黎文集校注》卷六,第373頁。死者生前托付,則對死者事跡生平了解必熟,這種墓志銘,其創(chuàng)作權(quán)似乎應(yīng)該完全歸于撰寫者,但也不能排除另有筆錄行狀或口述行狀的可能。

        有的墓志銘,主要內(nèi)容就由口述行狀或筆錄行狀構(gòu)成。韓愈《襄陽盧丞墓志銘》開篇云:“范陽盧行簡將葬其父母,乞銘于職方員外郎韓愈,曰”,下文即由“曰”字撮錄盧行簡的話構(gòu)成:“吾先世”如何,“吾父”如何,“吾母”如何,父母歿事:“先君沒而十三年夫人終”,子嗣情況:“生子三人”,某、某、某各自職官,“女子”出嫁何人,將于何時葬父母于何所,與一般墓志銘內(nèi)容無異,僅敘述者換為其子而已。之后,撰寫者韓愈的直接話語僅為50字左右:“吾曰:陰陽星歷,近世儒莫學(xué),獨(dú)行簡以其力馀學(xué),能名一世;舍而從事于人,以材稱;葬其父母,乞銘以圖長存:是真能子矣,可銘也。遂以銘?!弊詈笫倾懳?,僅19字:“弘農(nóng)諱懷仁,沂諱璈,襄陽諱某。今年實(shí)元和六年?!?《韓昌黎文集校注》卷六,第382、383頁。明代歸有光《撫州府學(xué)訓(xùn)導(dǎo)唐君墓志銘》云:“(李)瀚與君交厚,為著其行狀,予頗采次其語?!?歸有光:《撫州府學(xué)訓(xùn)導(dǎo)唐君墓志銘》,《震川先生集》卷十八,《四部叢刊》影印常熟本。明確交代自己撰銘“頗”采摘行狀。其《太學(xué)生周君墓志銘》云:“余晚獲與其子仲季交,得考論其世。至是閱君之家狀,推其平生艱難困苦之跡,所以貽其后者至矣?!?《震川先生集》卷十九。墓志銘的內(nèi)容顯然來自家狀?!独钗┥颇怪俱憽吩疲骸袄铄约尉付拍暝氯眨崞涓咐罹?。先期為狀,來請銘。曰:……狀如是?!?《震川先生集》卷二十。雖然敘述語氣換為自己,但顯然內(nèi)容還是來自其子所撰行狀?!斗侥笍埲嫒四怪俱憽罚骸班l(xiāng)進(jìn)士方范循道之母張孺人卒,將葬,乞銘于予。其狀云……”*《震川先生集》卷二一。以下700字左右的內(nèi)容,都來自行狀,然后是“狀如是”,其余約200字(含銘文)是其自撰?!蛾懭嫒四怪俱憽罚骸奥谋?孺人婿)述孺人狀甚備,予為采次其辭,而為銘曰……”*《震川先生集》卷二一。亦交代墓志銘來自行狀。

        (二)紙上墓志銘的留空

        像其他金石文字一樣,墓志銘也留空。留空,一種是直接留下空格,一種是以“某”“某某”代替。

        清葉昌熾《語石》卷九論碑志,專有“空格待填”一則云:“六朝唐人造象、墓志,有空格待填之例。如武定六年《偃師縣石象碑》,文首題邑主之下敬造之上,文中‘故佛弟子,邑主’之下,皆空八格。《中州金石》記曰:此非殘缺,當(dāng)時待填姓氏耳。又兗州府武平三年一百人《造靈塔記》,‘今邑義主’下,亦空三格,此造象空格之例也?!端逄颓湓揪分M字智,其夫人《姬氏墓志》,‘夫人姓姬,諱’下字下,空一格,‘姬’下空兩格。兩志‘葬于大興縣鄉(xiāng)里’,地名皆空二格。唐儀鳳二年《淮南公杜君墓志》,‘君諱’下空一格,即接‘字’,‘字’字下又空十二格。光宅元年《宋夫人王氏墓志》,‘夫人諱某字某’,諱字下皆空一格。大中元年《馮光清墓志》:曾門皇諱某字某,祖門皇諱某字某,諱字下亦空格,留名字待補(bǔ)。貞元十六年《清河郡張氏夫人墓志》,‘貞元十六年葬于’之下,空格留地名待補(bǔ)。又《張頡墓志》,‘貞元十年月日,奉靈櫬祔于’,年月日下,‘祔于’下,皆空格,留卜葬之時地待補(bǔ)。此墓志空格之例也?!贝苏撾m針對石上墓志銘,但石上墓志銘顯然來自紙上,有紙上留空,石上填寫者;未見紙上填空而石上不填者。

        之所以留空,一個原因是死者子嗣等不便直呼其名、其先世名,故在行狀中留空。此即所謂“填諱”。而填諱者往往另有其人,當(dāng)然,也可能是死者親友托名他人。其次,墓志銘的撰寫者,可能也不知道死者先世名諱,故紙上墓志銘仍然留空。再者,撰寫者不能詳知死者后代等具體情形,更不能預(yù)知死者將于何年何月何日何時葬于何所,故這些內(nèi)容也要留空。

        (三)紙上墓志銘相關(guān)信息的缺失

        墓志銘是實(shí)用性很強(qiáng)的文體,其最終歸宿是上石安于墓穴,但是,紙上墓志的完成,只是全部流程的一半:志主家屬要過目討論甚或修改,定文后再請人填諱,請人書寫、書丹上石、篆蓋,這樣才真正畢工。而這些信息,在紙上墓志中全無。故相應(yīng)地,紙上墓志相比石上墓志,缺失不少信息。

        唐李翱《故河南府司錄參軍盧君墓志銘》,周紹良藏拓本題作《唐故河南府司錄參軍盧君墓志銘并序》,署“外孫歐陽溪書”*紙本見李翱《故河南府司錄參軍盧君墓志銘》,《李文公集》卷十五,《四部叢刊》景印明成化乙未刊本。石本見周紹良主編《唐代墓志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098頁。,不獨(dú)題名完備,增加“并序”,且有書寫人姓名。唐顏惟貞《朝議郎行雍州長安縣丞上柱國蕭府君墓志銘》,石本題作《唐故朝議郎行雍州長安縣丞上柱國蕭府君墓志銘》,下署“中大夫行薛王友顏惟貞撰”*文見《全唐文》卷二五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161頁。拓片見《唐代墓志匯編》第1122頁。,撰者顏惟貞之署銜,可補(bǔ)《全唐文》小傳之缺。宋李覯《宋故朝奉郎尚書都官員外郎上騎都尉賜緋魚袋陳公墓志銘并序》,石本題下署“同郡李覯撰,蔡通書,陳備篆蓋”,文后署“黃奕鐫”*見《全宋文》第42冊第346頁編者??庇?。,比紙本增加書寫者、篆蓋者、鐫字者信息。蔡襄《尚書屯田員外郎通判潤州劉君墓碣》,署時為“嘉祐七年四月”,而石本題作《宋故朝奉郎通判潤州軍州兼管內(nèi)堤堰橋道勸農(nóng)事上騎都尉借緋劉君墓碣文》,末署“嘉祐六年歲次辛丑四月十九日,樞密直學(xué)士、尚書禮部郎中莆陽蔡襄撰并書,陶翼??獭?見《全宋文》第47冊第242頁編者??庇?。,不惟撰寫時間不同,而且,撰者署銜,及刻字者信息皆為紙本所無。清梅曾亮集中《奉政大夫永定河南岸同知馮君墓志銘》,國家圖書館藏石本拓片題為《皇清誥授奉直大夫直隸永定河南岸同知馮君墓志銘》,下署“上元梅曾亮譔,道州何紹基書并篆蓋”,碑文后署“崔寶慶刻字”。《資政大夫戶部侍郎總督倉場毛公墓志銘》,石本作《皇清誥授資政大夫總督倉場戶部右侍郎毛公墓志銘》,下署“上元梅曾亮撰文,長白倭仁書丹,漢陽葉志詵篆蓋”*彭國忠、胡曉明整理梅曾亮《柏枧山房詩文集》卷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26頁。。凡此不勝枚舉,可謂紙本墓志之“缺”。

        墓志銘的撰寫,作者不一,有的墓志,志文作者與銘文作者不是一人,這樣,從紙本看,分別載于志文作者和銘文作者兩處的文字,就都不完整,只有上石后才形成一篇完整的墓志。唐盧藏用《太子少傅蘇瓌神道碑》,結(jié)尾云:“刊石紀(jì)頌,詞如清風(fēng)?!比鄙巽懳?。而張說集中存有《故太子少傅蘇瓌公碑銘》,銘文為三十二句四字韻文。唐崔湜撰《故吏部侍郎元公碑》,有文無銘;張說集則有《故吏部侍郎元公碑銘》,有銘無文。張均撰《王府長史陰府君碑》,有文無銘;張說撰《王府長史陰府君碑銘》,有銘無文。這在古代亦屬常見之事。前引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墓志銘》論云:“云志銘,而或有志無銘,或有銘無志者,則別體也。曰墓志,則有志而無銘;曰墓銘,則有銘有無志。然亦有單云志,而卻有銘,單云銘而卻有志者;有題云志而卻是銘,題云銘而卻是志者,皆別體也?!逼鋵?shí)是一種誤解,有志無銘、有銘無志,以及“單云志,而卻有銘,單云銘而卻有志者;有題云志而卻是銘,題云銘而卻是志者”等等,皆是正體,非別體,只是志、銘分屬異處,未得璧合。此可謂紙本墓志之“失”。

        三、從紙上到石上:墓志銘的完成

        就一篇墓志銘而言,其基本生命周期是一樣的:從行狀到紙上,從紙上到石上。石上墓志銘隨死者一起埋入地下,待若干年后重返人世。因?yàn)槭夏怪俱懖荒芎芸爝M(jìn)入閱讀程序,故其價(jià)值的實(shí)現(xiàn),主要依靠紙上墓志銘。紙上墓志銘的客觀載體形態(tài)已經(jīng)相當(dāng)完備,但由于未經(jīng)消費(fèi),故不是最終形態(tài)。紙上墓志銘是如何進(jìn)入石上的?它進(jìn)入石上,發(fā)生哪些變化?對此問題,我們可從以下幾點(diǎn)考察。

        (一)填諱的完成

        填諱,本謂子孫為祖先撰寫行狀碑志等文字,請人代寫其祖先名號。填諱,也稱題諱。清錢大昕《題諱填諱》云:“《彭王傅徐浩碑》,浩次子峴所書,碑末有‘表侄河南府參軍張平叔題諱’十二字。題諱,即今人所云填諱也。周益公《跋初寮王左丞贈曾祖詩》,末題‘通郞田橡填諱’,是宋人已稱填諱矣?!?錢大昕:《填諱題諱》,《十駕齋養(yǎng)新錄·馀錄》卷十六,清嘉慶刻本?!缎旌票芬话阏J(rèn)為是現(xiàn)知最早明確出現(xiàn)“題諱”字樣者。

        古人對是否要填諱、填諱的合法性、填諱的意義,已經(jīng)產(chǎn)生異議,且尚無定讞。一種意見認(rèn)為行狀、墓志銘中為先人避諱合于禮的規(guī)定,不避諱是對死者及其先世的不尊重。一種意見認(rèn)為“臨文不諱”古已有之,墓志銘中留諱待填,不是古法,而是一種陋習(xí),不可取;墓志銘的價(jià)值本即在于為死者及其先人后代揚(yáng)名后世,空其名不書,與初衷相悖。一種意見認(rèn)為,墓志銘的諱,可填可不填。今各略具文例以論。

        認(rèn)為必須避諱者,如清秦瀛載:“先考?xì){,余竊用其例,于先代世系、名號,并詳述之,而從先考之所稱。或者病焉,曰:文家體例,當(dāng)以韓、歐為法,兗公之表瀧岡也,以皇考稱崇公,而于祖考則稱皇祖考,于曾祖則稱皇曾祖考,皆兗公之自為稱,而不從崇公之所稱,‘刃’皆不書名諱。今人于行述內(nèi),既直書考之名諱,而于考之曾祖、祖、考名諱,則又從考之所稱,而直書之,不亦悖于禮乎!震川歸氏撰《先妣行略》,于妣之祖稱外曾祖,于妣之父稱外王父,此于妣之祖父且然。蓋韓、歐遺法也?!?秦瀛:《論行述體例》,《小峴山人集·文集》卷一,清嘉慶增修本。秦瀛不避家諱,遭到別人的嚴(yán)詞申斥,于此可見一斑。

        認(rèn)為不必避諱,應(yīng)該直接寫出諱字不留空。此論又分幾種情況。清盧文弨《群書拾補(bǔ)·怪神第九》:“今人作父、祖行狀,空其名,請他人填諱,出于近世,非古也?;蛩煊胁惶钫?。本欲揚(yáng)名,而反深沒其名,即并世人尚有不盡知者,況后世乎?此甚不可也。然劭屢斥祖父名,亦所未安?!?盧文弨:《群書拾補(bǔ)》,清《抱經(jīng)堂叢書》本。指出行狀之類本為揚(yáng)名,避諱不出現(xiàn)名字,反而會深沒其名,但屢斥死者名也不可取。清葉奕苞云:“漢人碑文,云某君之孫、之子,不著祖父諱。隋唐以后,率書之,如陳子昂、顏魯公、白樂天序先世名并不加諱字。竊笑今之人,事事不及古,而狀祖父行略,必屬戚友填諱。偶得宋人《黃裳墓志》,乃其孫中美所撰,末云:‘壻進(jìn)士吳容填諱’,在光宗嘉定之三年,此風(fēng)固已久矣?!?葉奕苞:《金石錄補(bǔ)》卷二七,清道光二十四年別下齋刊本。認(rèn)為填諱乃隋唐以后陋俗,非古不足法。又曰:“東方朔《七諫》恐犯忌而干諱,故命名者不以國,不以山川等,使之易于為諱?!抖Y》有‘卒哭乃諱’之文,以見生者之不必諱也。故生曰名,死曰諱。顏氏云:‘名終則諱之?!T巡為常山相,見無極、白石兩碑,與此碑同為光和四年立,而稱巡曰‘諱’,何耶?今人狀述先世事跡,至不敢填諱,而用達(dá)官顯者填之。其文愈密,其情愈偽。要自此碑開其端耳。然漢碑中之生稱諱者不一,或當(dāng)時習(xí)俗然也?!?葉奕苞:《金石補(bǔ)續(xù)跋》卷四,清道光二十四年別下齋刊本。以為子孫述先世事跡不敢填諱,不是出于真情,對當(dāng)時填諱之風(fēng)甚為不滿。

        認(rèn)為填亦可,不填亦可。袁枚《隨園隨筆》卷二十一有“不可亦可類”條云:“填諱非禮,而周益公行之。今人作祖、父行狀,末書某人填諱,未知起自何時。大抵六朝諱親名過甚,后人遂因而附會之;且必求一顯貴之人,為之列官稱爵而填之,非禮也。按《曲禮》卒哭乃諱,蓋葬而虞,虞而卒哭。虞之前,事死如事生,故不諱也。《檀弓》曰:卒哭,宰夫執(zhí)木鐸以命曰:舍故而諱新。亦卒哭乃諱之義。今人立行狀時,未葬未卒哭,又何諱之填!《喪服小記》:書銘,自天子達(dá)庶人一也。男子稱名,婦人稱姓。《檀弓》云:銘,明旌也。以死者為不可別,故以旌識之。名可書于旌,獨(dú)不可書于行述乎?今婦人狀,亦書填諱。婦人有氏而無諱,又何諱之填乎!況子貢、子思稱仲尼,子路稱孔邱,樂正子稱孟軻,屈平稱皇考伯庸,《春秋》稱臧孫紇,《論語》稱杞不足征,不在其位;《詩》稱亶父、公劉,‘克昌厥后’‘駿發(fā)爾私’。曹志為植之子,而上表稱干植無私;杜甫父名閑,詩中不諱閑;《太史公自序》曰:喜生談,談生遷;李翱《皇祖實(shí)錄》曰:公諱楚金;《顏氏家廟碑》曰:公諱惟貞,字叔堅(jiān);陳子昂作父墓志曰:公諱元敬。皆自填諱也。以上諸說,汪蛟門先生言之甚詳。余按周益公集,《跋王左丞贈曾祖詩》,末書‘通真郞田橡填諱’,則填諱之非,由來久矣?!?袁枚:《隨園隨筆》卷二一,清嘉慶十三年刊本。

        但留諱不書,畢竟是多數(shù)墓志銘的做法。而由紙本進(jìn)入石本,諱字則有不少填寫上了。庾信集中《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夫人諱某,字某,本姓陸*庾信撰,清倪璠注,許逸民校點(diǎn):《庾子山集校注》卷十六,第1027頁。;石本作“夫人諱須蜜多,本姓陸”*趙超主編:《漢魏六朝墓志銘》,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84頁。,校勘記云“原石作‘夫人字須蜜多’”,亦誤。宋李覯《宋故朝奉郎尚書都官員外郎上騎都尉賜緋魚袋陳公墓志銘并序》:“公諱某,字某?!?李覯:《宋故朝奉郎尚書都官員外郎上騎都尉賜緋魚袋陳公墓志銘并序》,《直講李先生文集》卷三十,四部叢刊景明成化左贊刻本。石本作“公諱肅,字仲容”*參《全宋文》第42冊第346頁,據(jù)江西博物館藏原碑拓片。,此類甚多,不具。

        還有一種情況是:紙上已經(jīng)填諱,卻填錯了,或者名、字有缺。韓愈集中《太原府參軍苗君墓志銘》:“君諱蕃,字陳師?!?韓愈:《太原府參軍苗君墓志銘》,《韓昌黎文集校注》卷六,第384頁。而石本作:“君諱蕃,字師陳?!?《唐代墓志匯編》,第1964頁。漢代有陳蕃,可知苗氏取字來歷。盡管馬其昶說“漢有陳蕃,故蕃字‘陳師’”,也大體可以說得通,但究竟石本的“師陳”,要優(yōu)于紙本的“陳師”。柳宗元集中《朗州員外司戶薛君妻崔氏墓志》云:“唐永州刺史博陵崔簡女諱媛?!?柳宗元:《朗州員外司戶薛君妻崔氏墓志》,《增廣注釋音辯唐柳先生集》卷十三,《四部叢刊》景元本。石本作:“唐故永州刺史博陵崔簡女諱蹈規(guī),字履恒?!?柳宗元:《唐朗州員外司戶薛君妻崔氏墓志》,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854頁。不但名不同,而且增加了字。清代梅曾亮集中《資政大夫戶部侍郎總督倉場毛公墓志銘》:“公諱樹棠,字芾村。”石本作:“公諱樹棠,字蔭南,號芾村?!?梅曾亮:《柏枧山房詩文集》卷十四,第323頁。拓片藏于國家圖書館。改正原字為號,增補(bǔ)其字。

        (二)志主家世的完善

        唐韓愈《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銘》:“殿中侍御史李君虛中,字常榮。其十一世祖沖”,馬其昶校注曰:“舊注云:據(jù)《元和姓纂》,虛中乃沖八世孫?!?韓愈:《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銘》,《韓昌黎文集校注》卷六,第439頁。舊注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十一世與八世之間的較大差異。而石本作:“其七世祖沖。”*《唐代墓志匯編》,第1993頁。無論七世祖還是八世祖,都要比紙本的十一世善。史學(xué)家岑仲勉先生指出:“計(jì)世之法有二焉,一連本身,一不連本身。唐代用后法者多?!?岑仲勉:《唐集質(zhì)疑》,《唐人行第錄(外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373頁。則石本“七世”顯然善于十一世,“十一”恐為“七”之形近而誤。韓愈文又云:“娶陳留太守薛江童女?!笔咀鳎骸叭⑸袝筘┭︾呙?。”本來,紙本、石本所言角度不同,可以兩存;但墓志石末有云:“妻兄盧禮源書文”,盧姓與薛氏已不同族姓,所謂妻兄,當(dāng)為后妻之兄;后妻之兄書文時改文,乃是為了提高志主李君知名度,蓋李虛中原配薛氏之父雖為陳留太守,不及薛邕官職(尚書左丞)高。柳宗元集中《朗州員外司戶薛君妻崔氏墓志》:“祖曰太子右贊善大夫環(huán)……藏簡祖曰某官鯢。唐興,中書令仁師議刑不孥,其二丗大父也。”石本作:“祖曰太子左贊善大夫環(huán)……祖曰太常寺太樂丞鯢。唐興,中書侍郎平章仁師,議刑不孥,其五丗大父也?!庇屹澤拼蠓虮桓臑樽筚澤拼蠓颍荒彻?,具體改為太常寺太樂丞;崔仁師的官職也變了;二世改為五世,是合理的,從唐初至中唐,崔仁師不可能僅為崔簡二世祖。左贊善大夫,在崔邕所撰《唐故鄂州員外司戶薛君墓志銘》中,得到驗(yàn)證:“大父太子左贊善大夫環(huán)?!?崔雍:《唐故鄂州員外司戶薛君墓志銘》,《唐代墓志續(xù)編》,第855頁。唐獨(dú)孤及《唐故衢州司士參軍李府君墓志銘》:“曾祖道立,嘗典陜、濟(jì)、陳三州刺史?!倍咀鳌霸娴懒?,嘗典隰、齊、陳三州,封高平郡王”*獨(dú)孤及:《唐故衢州司士參軍李府君墓志銘》,《毗陵集》卷十二,《四部叢刊》景印亦有生齋???。墓志拓片見《唐代墓志匯編》第1783頁。,三州刺史即有二州不同。唐顏惟貞《朝議郎行雍州長安縣丞上柱國蕭府君墓志銘》:“父溫恭,修文館學(xué)士、渝州司功參軍事?!笔咀鳌靶尬酿^學(xué)生”。從下文“譽(yù)光黌序,位屈巴賓”*文見《全唐文》卷二五九,第1161頁。拓片見《唐代墓志匯編》第1122頁。看,當(dāng)以“學(xué)生”為是。宋王珪《賈黯墓志銘》:“自君之曾祖始徙于鄧?!?王珪:《賈黯墓志銘》,《全宋文》第53冊,第272頁。國家圖書館藏墓志拓片作“自君之曾祖始徙于穰下”*見《全宋文》第53冊,第272頁,編者??庇?。,穰下雖屬于鄧州,但下文云“今為穰下人”,則石本善。宋曾鞏《壽安縣君錢氏墓志銘》:“曾祖考宣德軍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湛,高祖吳越文穆王元瑤?!笔驹婷鳌爸R”,“高祖”后有“考”字*見《全宋文》第58冊,第252頁,編者??庇?。,與前文一致。梅曾亮《奉政大夫永定河南岸同知馮君墓志銘》:“先世自順治時移黃陂,籍于商城。”石本作“先世自黃陂移籍商城”*梅曾亮:《柏枧山房詩文集》卷十四,第324、326頁。,亦與紙本不同,相對完善。

        (三)志主事跡的增補(bǔ)修正

        石本交代的墓志事跡,可以增補(bǔ)紙本之不足。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夫人……吳郡人也?!笔咀鳌皡强侨艘病薄强?,郡;吳縣,縣。后者比前者具體。唐李翱《故河南府司錄參軍盧君墓志銘》:“八月癸酉”,石本作“大和元年歲次丁未九月庚申”;“前例某等一十五人合錢二千,僦人與司錄養(yǎng)馬”,石本作“前例某人等一十五人合錢□僦人與司錄養(yǎng)馬”;“前司隸皆然”,石本作“前司錄皆然”,考上文“及為司錄,始就官,承符吏請?jiān)唬骸袄车纫皇迦撕襄X二千,僦人與司錄養(yǎng)馬’”,故當(dāng)為“司錄”*紙本見李翱《故河南府司錄參軍盧君墓志銘》,《李文公集》卷十五,《四部叢刊》景印明成化乙未刊本。拓片見《唐代墓志匯編》第2098頁。。宋王珪《賈黯墓志銘》:“益州推官乘澤,在蜀三年,不知其父死。及代還,銓吏不為領(lǐng)文書,澤始去發(fā)喪。若是豈為孝乎?”敘述志主事跡,而“若是豈為孝乎”一句與前文不屬??际緞t作:“益州推官桑澤……既服除,且求磨勘。君言:‘澤與其父不通問者三年,借非匿喪,若是豈為孝乎?’”不只益州刺史之姓改為桑,“若是豈為孝乎”前,有“君言”等十六字,事件清晰。清梅曾亮《奉政大夫永定河南岸同知馮君墓志銘》敘述馮德峋事跡,其中,“補(bǔ)河間府泊頭通判,領(lǐng)四縣堤工”,石本作“民以賊黨四匿,驚恐鄉(xiāng)煽。君每夜巡曙歸,民得安寢。滹沱、官渡為行旅患,榜于舟‘過車錢若干’,違者杖。得溺人而奪其金者,罪舟子如律。任三年,旅人大安。二十三年,建礟臺天津,事創(chuàng)行,無諳者,乃令權(quán)天津同知,董其役。尋補(bǔ)河間府泊頭通判,領(lǐng)四縣堤工”,補(bǔ)充了治上的具體事跡;“道光二年,河決東光”,石本作“道光三年,河溢東光”;“總督那文毅公設(shè)局捕盜,君主之”,石本作“總督那文毅公患多盜,于按察司署設(shè)局捕盜,君主其局”;“尋躡四出,盜不加少,人務(wù)見功”,石本作“四出尋躡,逮捕紛紜,而盜不加少,今一切以多獲盜讞盜為優(yōu),人務(wù)見功”;“后權(quán)宣化府,興吉士類”,石本下有“丁母憂,服闕,以原官用直隸。訟多旗租,執(zhí)詞繳繞。君履畝定議,獄不再興。及它獄至省者,多君所讞定。十八年,權(quán)知宣化。治民余功,興吉士類”54字;“是科取一人王生”,石本作“郡久無舉鄉(xiāng)試者,至是舉一人王生”;“屢折疑獄”,石本有“民情大歡,群上請借君補(bǔ)是缺。君馳騎諭止。上官為緩君去者數(shù)月”26字;“二十六年三月卒”,石本時間具體到“三月一日”;“君久習(xí)民事”,石本作“君性孝友樂易,少習(xí)制藝,應(yīng)鄉(xiāng)試,得而復(fù)失。工書。好古圖籍。于錢帛不計(jì)較于人。大吏以君之習(xí)于民也,盤錯之事,歸勞于君。官工軍興,竭蹶支應(yīng),不以自難。而非道求進(jìn),則恬然不屑”;“官直隸四十年”,石本作“仕直隸后幾四十年”;“通判州縣任,凡十六七”,石本作“通判州縣任,凡十六七年”*梅曾亮:《柏枧山房詩文集》卷十四,第326、327頁。,意思大不相同。這篇墓志銘,石本記載的志主事跡,遠(yuǎn)比紙本豐富。

        (四)志主年歲生卒、后嗣及卒后安葬情況的具體交代

        庾信集中《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建德元年七月九日,即以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歸葬長安之北原”,石本作“建德元年歲次壬辰七月辛丑朔九日己酉,即以其年十一月十一日歸葬長安之北原”,卒時更為具體,葬時則略異。韓愈《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銘》:“男三人:長曰初,協(xié)律”,石本作“長曰初律?!绷谠小独手輪T外司戶薛君妻崔氏墓志》:“以叔舅命歸于薛”,叔舅為誰,令人不知;元刊本“叔舅”后小字注“子厚自謂”,才有所交代。而石本徑作“以叔舅宗元命歸于薛”,清晰無疑矣;“元和十二年五月二十八日”,石本作“元和十三年五月廿八日”,考崔雍《唐故鄂州員外郎司戶薛君墓志銘》,薛巽“(卒)以元和十五年后正月三日……夫人博陵崔氏,先君二歲,棄二子于武陵”,石本是?!澳耆舾伞?,石本作“享年三十一,歸于薛凡七歲也”,“某月日,遷柩于洛,某月日祔于墓”,石本作:“十月甲子,遷柩于路;其明年二月癸酉,祔于墓”;“巽之他姬子,丈夫子曰老,女子曰張婆;妻之子,女子曰陀羅尼,丈夫子曰某”, 石本作“丈夫子曰老老……妻之子女子曰陁羅尼,丈夫子曰那羅延”。顏真卿《京兆尹兼中丞杭州刺史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杜公墓志銘》:“夫人……與子楊以冬十一月二十有四日壬申”,石本作“夫人……與子肅以冬十一月二十有四日壬申”*顏真卿:《京兆尹兼中丞杭州刺史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杜公墓志銘》,《顏魯公文集》卷十,《四部叢刊》景印明錫山安氏館刊本。石本見《唐代墓志匯編》,第1795頁。,其子名換了,表面看似乎無關(guān)緊要而可兩存,其實(shí),可能涉及其人去世后家庭嫡庶之爭。獨(dú)孤及《唐故衢州司士參軍李府君墓志銘》:“乾元二年某月日寢疾,終于揚(yáng)州,春秋若干,某月日,權(quán)窆于衢州?!珰{后十有二載……由是大歷九年夏四月二十七日,公長子居介,及居佐……奉公之輤柩,歸葬于洛陽先使君夫人宅兆之側(cè)……故作銘以刊之于石”,石本作“乾元二年六月十六日,終于潤州,春秋五十。七月十六日,權(quán)窆于衢州……公歿后十有六載……由是大歷九年夏四月廿八日,公長子居介,支子居佐……奉公之輤裧,歸葬于洛陽清風(fēng)鄉(xiāng)北邙之南陲,申報(bào)幽路”*獨(dú)孤及:《唐故衢州司士參軍李府君墓志銘》,《毗陵集》卷十二,《四部叢刊》景印亦有生齋校刊本。墓志拓片見《唐代墓志匯編》,第1783頁。,時間具體化,還有變動,紙本子嗣居佐的身份未定,石本居佐為支子則明確,歸葬地點(diǎn)也異。曾鞏《壽安縣君錢氏墓志銘》:“葬于其歲某月某甲子,墓在南康軍西城之某原”,石本作“葬于十一月之庚申,墓在南康軍西城之北原”,時間、地點(diǎn)都有清楚交代。梅曾亮《翁母張?zhí)缛四怪俱憽罚骸澳艘缘拦舛四昴吃履橙詹吩嵊谟萆轿鼯P鴿峰下”,石本時間具體為“九月二十一日”,地點(diǎn)為“白鴿峰”*梅曾亮:《柏枧山房詩文集》卷十五,第337、338頁。。同人《資政大夫戶部侍郎總督倉場毛公墓志銘》:“女孫一”,石本作“孫二,女孫一”,增補(bǔ)了兩名孫子;“求銘”,石本作“曾亮為之銘,而歸以葬”,無“求”字,作銘者即由被動者變成主動者。

        至于自撰墓志銘,必撰于作者生前,為紙本,其撰定之后至卒后信息,紙本皆無,有待于他人之補(bǔ)充,“刻于石上的自撰墓志主要指家世科第和生平履歷由作者自撰,而卒葬月日以及死后贈官等生前無法預(yù)知之事,仍由家人或后人填補(bǔ)”,如千唐志齋所藏盧載自撰墓志,盧載自撰墓志后又活八年,志末由其侄補(bǔ)記;崔慎由墓志的最后一段由其子崔安潛補(bǔ)述;薛丹墓志最后有一行文字,也是家人補(bǔ)述的內(nèi)容*胡可先:《文學(xué)自傳與文學(xué)家傳:新出土唐代墓志文體的家族因素》,《浙江大學(xué)學(xué)報(bào)》2013年第5期。。韓愈子昶自撰墓志銘:“而文中卒葬月日皆具,此殆預(yù)為文于前,而卒后孤子書石時增敘卒葬月日也。志于‘名某字某’之下有‘傳在國史’四字,昶位不甚顯,又無大功,國史亦未必為立傳;即或有傳,安能自知之而預(yù)書于志銘之首?且于上下文氣亦不貫注,顯系其子增入之語也?!?王昶:《金石萃編》卷一一四,西安:陜西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0年,10a。其實(shí),增加的不限于卒葬月日,還有葬所等信息。

        四、石上墓志對紙上墓志的改變

        墓志銘從紙上進(jìn)入石上,完成了文本的定型(即使仍然留空)及生命的一半周期。但石上墓志銘在填空、增加的同時,也有意掩蓋、遮蔽志主一些非善甚至惡的活動、事跡,篡改了一些內(nèi)容,甚至與墓志銘撰寫者本意相悖。同時,石本因?yàn)椴馁|(zhì)與紙張不同,因?yàn)闀旨捌渌喾N因素,在上石過程中另會產(chǎn)生一些非人為的改變。

        (一)隱蔽、掩蓋一些事跡或事實(shí)真相

        為死者諱,為尊者諱,本為禮所允許,也是人之常情。但在石本墓志銘中,這些被諱言的內(nèi)容,往往因?yàn)槠湮闯霈F(xiàn)而不被人注意;人們也因?yàn)槟怪俱懙目尚判远雎灾局骰蛘咂湎仁馈⒑笕说牟簧浦幓蛘邜禾?。柳宗元集中《朗州員外司戶薛君妻崔氏墓志》,言崔氏父簡云:“始簡以文雅清秀重于當(dāng)世,其后,病惑得罪,投驩州?!倍緹o“病惑”二字。所謂“病惑”,猶言精神失常、昏庸,這與銘文中對崔簡的評價(jià)一致:“簡之溫文,卒昏以易?!被枰砸?,精神錯亂。柳宗元在前后文中,對崔簡的評價(jià)分別采用“惑”“易”二字,這令人聯(lián)想到《韓非子·內(nèi)儲說下》中所載“惑易”典故:“燕人其妻有私通于士,其夫早自外而來,士適出。夫曰:‘何客也?’其妻曰:‘無客?!瘑栕笥?,左右言無有,如出一口。其妻曰:‘公惑易也?!惫柿谠@篇墓志所寫崔簡,是不是有惑易的真實(shí)事情發(fā)生,難以猜測,但病惑顯然不是好辭,所以,在石本中不存在,精神失常之類心理疾病,被當(dāng)作“惡”而隱去不書。隱蔽、掩蓋事跡,有時借增加文字來達(dá)到隱蔽、掩蓋的目的。元代虞集撰《張珪墓志銘》,其中關(guān)于延祐七年鐵木迭兒殺蕭拜住、楊朵兒只、賀伯顏之事,《道園學(xué)古錄》《道園類稿》本皆作:“鐵木迭兒復(fù)為丞相,遂殺平章蕭拜住、中丞楊朵兒只、上都留守賀伯顏,皆籍沒其家?!倍对念悺繁疽嗉瓷鲜?,則作:“先是,鐵木迭兒復(fù)為丞相,以私讎殺平章蕭拜住、中丞楊朵兒只、上都留守賀伯顏,皆籍沒其家?!北砻嫔?,石本增加“以私讎”三字,是對事件真相的揭示,比紙本更為真實(shí)。但實(shí)際上,根據(jù)現(xiàn)代學(xué)者的考證,“以私讎”恰恰是對事實(shí)的掩蓋:“關(guān)于鐵木迭兒殺楊朵兒只、蕭拜住、賀伯顏事,《元史·英宗本紀(jì)》載:‘鐵木迭兒以前御史中丞楊朵兒只、中書平章政事蕭拜住違太后旨,矯命殺之,并籍其家。’又載:‘上都留守賀伯顏?zhàn)惴t棄市,籍其家。’明確顯示鐵木迭兒此舉是奉了答己太后的旨意。泰定帝即位后雖然為這三人平了反,但也只是將罪名全部歸到了鐵木迭兒頭上,為答己太后諱飾?!蓖瑯樱对念悺繁驹黾印坝⒆谀掀掠鰪s、張珪密書迎泰定帝即位、泰定帝厚待張珪、張珪誅殺鐵木迭兒之子唆南等事共計(jì)389字”*并見馬曉林《〈張珪墓志銘〉文本流傳研究——兼論〈元史·張珪傳〉的史源》,《中國典籍與文化》2011年第4期。文章認(rèn)為《張珪墓志銘》的《元文類》本為上石之本,而《道園學(xué)古錄》與《道園類稿》系虞集晚年政治形勢發(fā)生變化后的修改稿。本文贊同石本之說,而不同意作者自己修改說,認(rèn)為《元文類》本與《道園》本的差異,是上石時產(chǎn)生的,而非虞集自己改動。,這比虞集所寫紙本墓志銘增加了近400字,一方面屬于“實(shí)錄”,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彰顯張珪之過失,因?yàn)椤疤┒ǖ垴{崩,兩都之戰(zhàn)爆發(fā),文宗圖帖睦爾最終擊敗泰定帝之子天順帝阿速吉八登上皇位,從此直到元亡,泰定帝的正統(tǒng)性一直未被承認(rèn),連廟號也沒有。張珪與泰定帝即位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而其家族又卷入到了兩都之戰(zhàn)中”,五個兒子被殺,家產(chǎn)被籍沒,“至順元年(1330),文宗以珪議立泰定帝,追怨之,又疑景武(按:張珪子)等附上都,復(fù)籍珪五子家資。順帝元統(tǒng)初,曾受張珪知遇之恩的監(jiān)察御史王文若奏:‘蔡國張公父祖再世積有勞烈,天歷之初諸子橫罹戕害,官籍其家。宜革正之,以為昭代勛臣之勸?!鄬嫴粓?bào)。張景武兄弟之死成為元中后期一大冤案,直到順帝朝仍未平反?!?馬曉林:《〈張珪墓志銘〉文本流傳研究——兼論〈元史·張珪傳〉的史源》,《中國典籍與文化》2011年第4期。其中更深層的原因是,仁宗、英宗、泰定三朝,都全面否定武宗的朝政,而文宗乃武宗之子,順帝為武宗之孫,即位后自然要否定仁、英、武三朝,擁立泰定帝的張珪及其五子,其遭遇可想而知。虞集的《張珪墓志銘》撰寫于泰定帝時,但蘇天爵編纂《元文類》初刊于順帝元統(tǒng)二年(1334),眾所周知,《元文類》本名《國朝文類》,據(jù)書前順帝至正二年(1342)“皇帝圣旨”及中書省、江浙等行省相關(guān)官方文件可知,該書雖為蘇天爵私人搜輯編纂,但成書后卻被當(dāng)作國家文獻(xiàn),以與《唐文粹》《宋文鑒》等相抗衡,彰示有元一代風(fēng)雅,“敷宣治政之宏休,輔翼史官之放失”,經(jīng)過官方層層審定,而“去取多關(guān)于政治”*蘇天爵:《國朝文類》卷首,《四部叢刊》景印元至正杭州路西湖書院刊本。。故這兩處大的增加,其實(shí)是對順帝朝廷行事的有意掩蓋。

        (二)對志主等人評價(jià)的改變

        改變對志主的評價(jià),不是簡單之事,有時會引起志主家庭的反對。歐陽修《資政殿學(xué)士戶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銘》:“自公坐呂公貶,群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呂公患之,凡直公者,皆指為黨,或坐竄逐。及呂公復(fù)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歡然相約戮力平賊。”*歐陽修:《資政殿學(xué)士戶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銘》,洪本健:《歐陽修詩文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90頁。宋人筆記等多記載此事,如葉夢得《避暑錄話》云:“歐文忠作《范文正神道碑》,累年未成。范丞相兄弟數(shù)趣之,文忠以書報(bào)曰:此文極難作,敵兵尚強(qiáng),須字字與之對壘。蓋是時,呂申公客尚眾也。余嘗于范氏家見此帖,其后碑載初為西帥時,與申公釋憾事,曰:二公歡然,相約平賊。丞相得之曰:無是,吾翁未嘗與呂公平也。請文忠易之。文忠怫然曰:此吾所目擊,公等少年,何從知之?丞相即自刋去二十余字,乃入石。既以碑獻(xiàn)文忠,文忠卻之曰:非吾文也?!?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上,第56a、b,明末毛晉汲古閣刊本《津逮秘書》第十五集。邵博《邵氏聞見后錄》云:“范文正公尹天府,坐論呂申公降饒州。歐陽公為館職,以書責(zé)諫官不言,亦貶夷陵。未幾,申公亦罷。后歐陽公作《文正神道碑》云:‘呂公復(fù)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歡然相約,共力國事。天下之人皆以此多之?!恼訄蚍蛞詾椴蝗?,從歐陽公辨,不可,則自削去‘歡然’‘共力’等語。歐陽公殊不樂,為蘇明允云:‘《范公碑》,為其子弟擅于石本改動文字,令人恨之?!?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卷二一,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63頁。張邦基《墨莊漫錄》亦云:“公初以范希文事得罪于呂相,坐黨人,遠(yuǎn)貶三峽,流落累年。比呂公罷相,公始被進(jìn)擢。后為范公作神道碑,言西事,呂公擢用希文,盛稱二人之賢,能釋私憾而共力于國家。希文子純?nèi)蚀笠詾椴蝗?,刻石時,輒削去此一節(jié),云:‘我父至死,未嘗解仇?!鄧@曰:‘我亦得罪于呂丞相者。惟其言公,所以信于后世也。吾嘗聞范公自言,平生無怨惡于一人,兼其與呂公解仇書,見在范集中,豈有父自言無怨惡于一人,而其子不使解仇于地下!父子之性,相遠(yuǎn)如此?!?張邦基:《墨莊漫錄》卷八,孔凡禮點(diǎn)?!赌f漫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與《過庭錄》《可書》同冊,第226、227頁。這場爭論,導(dǎo)致撰寫者歐陽修對墓志碑志評價(jià)人物不再信任,其《集古錄跋尾》九《白敏中碑》云:“其為毀譽(yù)難信蓋如此,故余于碑志唯取其世次、官壽、鄉(xiāng)里為正,至于功過、善惡,未嘗為據(jù)者,以此也?!?歐陽修:《集古錄跋尾》九,《歐陽文忠公文集》,《四部叢刊》景元刊本?!皻ёu(yù)難信”,可謂深刻。

        (三)石材及書手等主觀因素造成的改變

        墓志銘從紙上到石上,還會因?yàn)椴馁|(zhì)的改變,而產(chǎn)生文本的不同。這種不同,不是單純?nèi)藶橐蛩卦斐傻摹6鴷謺?、刻時產(chǎn)生的錯誤,雖屬人為,但非主觀意愿如此。葉昌熾《語石》專列“碑文脫訛涂乙旁注一則”云:“遇石泐,文每空格以避之。曾見一經(jīng)幢,空至十余字。錢竹汀《跋齊州神寶寺碑》云:古人書丹于石,遇石缺陷處,則空而不書。此碑,及《景龍道德經(jīng)》皆然。墓石或限于邊幅,銘詞之尾往往擠寫,或改而為雙行,甚有奪去一二句者,此亦操觚之率爾,未可以古人而恕之也。又有行中闕字,即補(bǔ)于當(dāng)行之下,如《廖州智城山碑》第九行下,補(bǔ)‘棄代’二字,初未詳其義,尋繹碑文,始知此行‘懸瓢荷筱之士,離群棄代’,‘棄代’二字適當(dāng)石泐,緯不明,此二字為補(bǔ)闕也。第十一行‘氤氳吐元?dú)庵?,及?jiān)之又堅(jiān)’,‘吐’字下、‘堅(jiān)’字,皆微泐,亦于行下補(bǔ)刊‘吐堅(jiān)’二字。尚有四五行補(bǔ)一字。類此,其筆法與全碑一律,決非后添。”這是說在墓石上刻寫文字,遇到石頭因紋理而裂開,無法刻字,就空而不刻,有時甚至?xí)贿B十余個空格。有時恰巧空間不夠了,就把結(jié)尾處的銘文擠在一起寫(其實(shí),還有開篇正文就擠寫者,如《唐故朝散大夫秘書省著作郎致仕京兆韋公墓志銘》,“首二行擠而不勻”*陸耀遹:《金石續(xù)編》卷十,4b,民國十年(1921)石印本。),或者改單行為雙行刻寫,甚至漏寫一二句。還有行中間缺字的,就在當(dāng)行之下補(bǔ)上。又云:“碑志訛字、脫文,亦有涂乙?!遁途帯贰稑蛲び洝肺闹小双@壹錢’,脫‘人’字,旁注。又‘鄉(xiāng)老重書’,‘老’字,古人書碑不拘。又按《高湛墓銘》末四句‘昆山墜玉,桂樹摧枝。悲哉永慕,痛哭離長’,‘離長’當(dāng)作‘長離’,與上‘枝’字韻,刻石時未改正?!峨絿珬罨ㄅ_銘》:‘布衣脫粟,有丞相之風(fēng)’,落‘相’字,旁注?!独罟膺M(jìn)碑》‘旬有八日’,‘八日’上衍者,字旁用點(diǎn)抹去之。”*葉昌熾:《語石》卷九,清宣統(tǒng)元年刻本。葉昌熾其實(shí)只列出脫字、衍字、乙字,而沒有指出訛字。訛字在石本墓志中也較為常見,如唐周遇撰《唐故劉氏太原縣君霍夫人墓志銘》,《授堂金石跋》指出“廿系文之韶矣”一句,“韶即昭之轉(zhuǎn)訛”;而王昶進(jìn)一步辨別:“志書‘世’字避諱作‘廿’,‘珉’字避諱作‘’……‘皆生之矣’,‘之’當(dāng)作‘知’,‘違裕若是’,‘裕’當(dāng)作‘豫’,皆誤字?!?并見王昶《金石萃編》卷一百十四,11a。唐無名氏《唐處士包公夫人墓志銘》:“‘恩通己子’,‘通’當(dāng)作‘過’;‘哀墓無容’,‘墓’當(dāng)作‘慕’?!?《金石萃編》卷一百十三,16a。《唐魏州冠氏縣尉盧公夫人崔氏墓記》結(jié)尾處,不但重復(fù)文字,且有顛倒、漏刻而他行補(bǔ)字,致使文義不通:“夫人無子,有女三人:長女隴西李安親妻,中女隴西李又用妻,合祔之期,更俟他歲。無子,有女三人:長適隴西李安親,次適隴,皆已吉終;季女滎陽鄭遇妻,從夫家于秦,道路懸遠(yuǎn),不克送葬,故西李又用,季適滎陽鄭遇。懼陵谷之無常位也,故銘云:……”*《唐魏州冠氏縣尉盧公夫人崔氏墓記》,《唐代墓志匯編》,下冊,第1770頁。此類甚多,不具。

        現(xiàn)代學(xué)者把因?yàn)榭虒懰斐傻倪@些不同,稱為“異刻”。墓志銘的異刻,含有二義,其一是楊克炎《北魏墓志中的同志異刻現(xiàn)象》一文所用,楊文所謂“同志異刻”,指“同一方志石,其上書寫的文字,由于鐫刻的原因,或更改鐫刻方法,或變換鐫刻工具,或由不同刻手鐫刻,從而使其呈現(xiàn)有差別的形體、氣韻、風(fēng)格。”*楊克炎:《北魏墓志中的同志異刻現(xiàn)象》,《書法研究》1995 年第1 期。其二是徐沖所用,他在《從“異刻”現(xiàn)象看北魏后期墓志的“生產(chǎn)過程”》指出:“所謂‘異刻’,不是指在墓志定型化之后所出現(xiàn)的非典型或不標(biāo)準(zhǔn)的墓志,而是指在同一方墓志之內(nèi)所出現(xiàn)的非正常刻寫……這些異刻現(xiàn)象應(yīng)該來自于墓志生產(chǎn)過程中的失誤、變通、修補(bǔ)等負(fù)面因素,卻也因此而留下了完美作品所不能呈現(xiàn)的標(biāo)識。”包括九類: (1)左方留白;(2)志尾擠刻; (3)志題擠刻;(4)志題省刻;(5)志題記歷官、志文記贈官;(6)志題記歷官、其后補(bǔ)刻贈官;(7)二次贈官; (8)謚號空位;(9)謚號補(bǔ)刻*徐沖:《從“異刻”現(xiàn)象看北魏后期墓志的“生產(chǎn)過程”》,《復(fù)旦學(xué)報(bào)》2011年第2期。。這些異刻現(xiàn)象,皆非紙本墓志所有,不只是形式問題,不少都會造成文本的差異。當(dāng)然,其中諸如贈官、謚號等補(bǔ)刻的內(nèi)容,與書手無關(guān),而是涉及朝廷、喪家等復(fù)雜的關(guān)系。

        五、墓志銘的商品化生產(chǎn)

        古代中國商品經(jīng)濟(jì)極不發(fā)達(dá),而墓志銘卻是古代中國社會的一朵奇葩,其商品化、市場化異常得發(fā)達(dá)。

        (一)墓志銘撰寫的模式化

        黃氏所謂“活套”,岑氏所謂“套語”“鈔填”,都揭示出墓志銘撰寫中的另一重要現(xiàn)象:模版寫作,套路明顯。這也是墓志銘類文字異于其他文體的一個表現(xiàn)。閱讀前代墓志銘,可以真切感受到朝代與朝代的不同,同一朝代不同時間段的細(xì)微區(qū)別,包括套語的使用,結(jié)尾格式的變化等等。積極地看,可以稱之為墓志銘的時代特征;反過來看,可以說時代不同模版不同。

        (二)職業(yè)墓志撰稿人的出現(xiàn)及墓志的產(chǎn)業(yè)化

        這里僅以王化昆《唐代洛陽的職業(yè)墓志撰稿人》為例。王文指出:“職業(yè)墓志撰稿人,包括專門以代為別人起草狀子等文書、家書、墓志文之類為生者,也包括其人有官職或其他固定職業(yè),但又有文才又有名氣,經(jīng)常受人之托,為別人寫文章者。因?yàn)榻?jīng)常有這樣的事情,所以他們也懶得每次都絞盡腦汁去構(gòu)思,若遇到相似類型的,他們就用過去的底稿,然后根據(jù)不同情況加以修改,即又成為另一篇新文,從而完成任務(wù)(當(dāng)然,若是自己的好友,則另當(dāng)別論),或者就這樣輕易拿到一筆潤筆費(fèi)。另一方面,由于墓志文是刻于石而埋于地下的,輕易不會穿幫,所以,這類類文就更多地出現(xiàn)在墓志文中,且很少署作者大名。這樣的情況更多地用于宮人墓志,其內(nèi)容幾乎一樣,僅改數(shù)字而已,毫無史料價(jià)值,這也早為人們所熟知。但這些宮人墓志當(dāng)為朝廷專職人員所為,宮人之外的墓志文出現(xiàn)如此多的類文,似乎并不為人們所注意?!?王化昆:《唐代洛陽的職業(yè)墓志撰稿人》,《河南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bào)》2009年第2期。王文所舉之例,除了前引《范雅墓志》《鄭滿墓志》等六方出自同人之手外,尚有《劉粲墓志》與《李彥墓志》,《慕容夫人墓志》與《王夫人(玉兒)墓志》《楊夫人(玉姿)墓志》,《張?jiān)滥怪尽放c《邢弁墓志》《張瓘墓志》,《唐遜妻柳夫人(婆歸)墓志》與《張君妻秦夫人(詳兒)墓志》,《毛盛墓志》與《楊昭墓志》《邢仙姬墓志》,《任道墓志》與《宋榮墓志》,《馬忠墓志》與《吳孝墓志》《劉普曜墓志》,《李清墓志》與《皇甫德相墓志》,《趙安墓志》與《張欽墓志》,都分別出自同人之手。這還僅僅是初唐時期的洛陽情形,其他時代、朝代,其他地方,情況未必都如此,但職業(yè)墓志撰稿人的存在想必沒有疑問。

        (三)“諛墓金”與諛墓的真相

        最早見于記載的諛墓是漢末蔡邕?!妒勒f新語·德行第一》“郭林宗至汝南”條劉孝標(biāo)注引《續(xù)漢書》云:“郭泰……及卒,蔡伯喈為作碑,曰:‘吾為人作銘,未嘗不有慚容,唯為郭有道碑頌無愧耳。”*劉義慶著,劉孝標(biāo)注,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3頁。自言不愧者僅郭泰碑,其諛墓之多可以想見。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云:“近代碑碣稍眾,有力之家,多輦金帛以祈作者之諛,雖人子罔極之心,順情虛飾,遂成風(fēng)俗?!?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卷六,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58頁。諛墓已經(jīng)風(fēng)氣化。在前人記載中,韓愈是唐代李邕之后最大的諛墓者,前引其《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銘》,甚至將別人贈送錢財(cái)寫入墓志銘中:“其子道敏哭再拜授使者公行狀,以幣走京師,乞銘于博士韓愈?!北M管他也在墓志銘中記載曾經(jīng)貼錢為人安葬、免費(fèi)撰寫墓志銘的事,其《登封縣尉盧殷墓志》云:“將死,自為書告留守與河南尹,乞葬己。又為詩與常所來往河南令韓愈……韓愈與買棺,又為作銘?!?《韓昌黎文集校注》卷六,第365頁。但畢竟不如諛墓之著名。

        善于諛墓的,絕非只有唐代。南宋洪邁記載詩人向巨源本來貧寒,為人諛墓得錢百萬,購置臨湖閣,尚屬用于雅道:“巨源再為人諛墓,鄭重答謝,通得百萬錢,妻子睥睨咨曉,規(guī)作求田計(jì)。巨源左遮右紿,如護(hù)頭目,舉以付工師,不留一錢。”*《全宋文》卷4918,第72頁。而岳珂《桯史》卷六記宋人諛墓文創(chuàng)作情形云:“孫仲益覿《鴻慶集》,大半銘墓,一時文名獵獵起,四方爭輦金帛請,日至不暇給。今集中多云云,蓋諛墓之常,不足咤。獨(dú)有武功大夫李公碑列其間,乃儼然一珰耳,亟稱其高風(fēng)絕識,自以不獲見為大恨,言必稱公,殊不怍于宋用臣之論也。其銘曰:‘靖共一德,歷踐四朝,如砥柱立,不震不搖?!嗵拊啤S嘣诠矢畷r,有同朝士為某人作行狀,言者摘其事,以為士大夫之不忍為,即日罷去,事頗相類,仲益蓋幸而不及于議也?!?岳珂:《桯史》卷六“鴻慶銘墓”,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70頁。孫覿為金錢而諛墓,稱頌巨珰,真令士大夫斯文掃地。王明清《揮麈后錄》引翟無逸言載:“孫仲益毎為人作墓碑,得潤筆甚富,所以家益豐。有為晉陵主簿者,父死,欲仲益作志銘,先遣人達(dá)意于孫云:‘文成,縑帛良粟,各當(dāng)以千濡毫也。’仲益忻然落筆,且溢美之。既刻就,遂寒前盟,以紙筆、龍涎、建茗代其數(shù),且作啟以謝之。仲益極不堪,即以駢儷之詞報(bào)之,略云:‘米五斗而作傳,絹千匹以成碑,古或有之,今未見也。立道旁碣,雖無愧詞;諛墓中人,遂成虛語?!?王明清:《揮麈錄·后錄》卷十一,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第165頁。按:孫覿此文今存,題作《回周解元啟》,文字小異,見《全宋文》卷3432,第98頁。樓鑰《跋傅夢良所藏孫鴻慶作傅和州墓銘》云:“鴻慶孫文昌一代文章伯也,志人之墓,固未免于稱美。茲為和州之志,有云:其學(xué)自六經(jīng)、太史氏、百家諸子、浮屠黃老之書,無所不讀,其文自歌、詩、賦、頌、表、箋、傳、序、箴、銘、紀(jì)、志,亦無所不工。又曰:‘文章閎麗,可當(dāng)大典冊;詩語精深,可列于歌頌,以薦郊廟?!?《全宋文》第5955卷,第215頁。盡管樓鑰認(rèn)為“此非心服其能,不作此語也”,但若言“無所不讀”“無所不工”不是諛墓,世間恐無諛墓文字了。宋人諛墓,不減于唐人。至于元代,巨儒吳澄被認(rèn)為“為人諛墓,起家巨萬”*孫承澤:《春明夢馀錄》卷二一,《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明代楊維新《書事》感嘆:“惜哉操觚士,半為諛墓謀。”*楊守陳:《書事》,《甬上耆舊詩》卷八,《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王嗣美《喪葬約》亦謂:“近日殷實(shí)有力者,不論有爵無爵,一概求當(dāng)代達(dá)官作志,以為泉壤光中,且獎許溢分,增其所無?!?王嗣美:《喪葬約》,《陜西通志》卷四五“化導(dǎo)”引,《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代毛奇齡《敕封文林郎內(nèi)閣中書舍人劉先生墓志銘》云:“予惟近代多諛墓,非好為佞,亦以其人無可述,不得不張門閥、鋪官階,夸飾所無有。”*毛奇齡:《敕封文林郎內(nèi)閣中書舍人劉先生墓志銘》,《西河文集·墓志銘》卷四,《清代詩文集匯編》第88冊,第22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這里有為諛墓辯解嫌疑,盡管非其本意??梢娬樐箽v朝歷代皆有。需要留意者,有時喪家求作墓志,以他物而非金錢或者縑帛為饋,而以較為高雅之物為贈。唐代崔元亮晦叔遺誡家人云:“吾玉磬琴,留別樂天,請為墓志云爾?!?白居易:《唐故虢州刺史贈禮部尚書崔公墓志銘(并序)》,《全唐文》卷679。清王士禎《香祖筆記》云:“王禹玉作龐潁公《神道碑》,其家潤筆參以古書名畫三十種,中有唐杜荀鶴及第試卷。予生平為人家作碑版文字多矣,惟安德李氏以楊孟載手書《眉庵集》一部相餉耳?!?王士禎:《香祖筆記》卷十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頗為艷羨古人所得潤筆之夥。以古書、名畫、收稿為潤筆,這其實(shí)也是諛墓,一種隱秘的諛墓。

        諛墓,可能并不是作者本意。但是,既接受志主家屬的金錢或物資作為“潤筆”,撰寫完畢的墓志進(jìn)入家屬手中,家屬增添、刪改一些內(nèi)容,篡改一些內(nèi)容,即使與撰寫者本意相悖,撰寫者恐怕也不便甚至無法修改。像柳宗元《朗州員外司戶薛君妻崔氏墓志》,銘文云:“簡之溫文,卒昏以易。”這可以看作是柳宗元對崔簡其人的評價(jià),但到石本則改為:“簡之溫文,亦紹其直。”猶言崔簡能夠繼承其先人崔仁師的正直秉性。這完全將原來的“昏”“易”之負(fù)面評價(jià),改變?yōu)榉Q贊了。前引歐陽修撰寫范仲淹神道碑之事,是個極端的例子:只有范純?nèi)首鳛橐淮挤吨傺偷膬鹤樱约河质翘罚矣诠_拒絕接受、刪改歐陽修撰寫的碑文;只有歐陽修這樣的一代文人領(lǐng)袖,自己道德事功方面又卓有建樹,敢于公然反對范仲淹后人刪改他所撰寫的碑文。更多的情形是志主親屬后嗣悄然增刪篡改,而撰寫者苦于收受過潤筆費(fèi),不敢、不便聲言反對。這應(yīng)該是諛墓的一部分真相。

        六、余論

        墓志銘的真實(shí)性多被人懷疑,而以上從紙上到石上的梳理,無疑加重了其可疑性。不過,這不是本文的結(jié)論,亦非用意所在。我們認(rèn)為,墓志銘從紙上到石上,各方面信息量無疑增加了,一些信息被糾正被補(bǔ)充,但有些信息卻反而不可靠,經(jīng)過志主家屬之手的石本墓志會有意隱蔽、掩蓋一些非善的事跡,毀譽(yù)評價(jià)文字往往可疑;同時,墓志銘其實(shí)是一種消費(fèi)文學(xué),它的生產(chǎn)過程存在商品化、模式化傾向。然而,這些現(xiàn)象都不足以否定墓志銘類文字的價(jià)值,它們整體上畢竟提供了許多真實(shí)可信、可資借鑒研究的信息,錯誤不實(shí)、有意造假的內(nèi)容畢竟只是一部分。

        梳理墓志銘從紙上到石上的過程,首先在于強(qiáng)調(diào)墓志銘有兩個版本,即紙上墓志銘和石上墓志銘,二者可能吻合,也可能不吻合,不完全吻合的可能性更大。其次在于加強(qiáng)人們對石上墓志銘的認(rèn)識,因?yàn)槿藗兺热霝橹鞯叵嘈咆懯目煽浚雎云鋵埳夏怪俱懙母淖?、篡改、隱蔽。這不是說這些改變就沒有價(jià)值,而是提醒讀者關(guān)注這些改變,研究產(chǎn)生這些改變的原因。三是突出墓志銘的商品化,加深人們對石上墓志銘文體獨(dú)特性的認(rèn)識,增加一個了解“諛墓”真相的維度,并進(jìn)一步把握石上墓志銘的實(shí)質(zhì)。四是通過對從紙上到石上生產(chǎn)過程的梳理,分清撰寫者與喪家各自在墓志銘完成過程中的貢獻(xiàn)和各自的責(zé)任,以考察墓志銘兩種版本出現(xiàn)重大差異的深層原因及其責(zé)任者,以及孰先孰后、誰改變誰的問題。

        當(dāng)然,墓志銘的生產(chǎn)過程非常復(fù)雜,在不見石本只見紙本,或者只見石本缺少紙本的情況下,我們應(yīng)該怎樣利用墓志銘?有的墓志銘,經(jīng)過撰寫者兩次甚至三次修改,如錢穆先生考察出黃宗羲曾經(jīng)三次為陳確(乾初)撰寫墓志銘,從中可以見出他對陳確論學(xué)要旨的認(rèn)識和黃宗羲思想之變遷,而梁啟超《近三百年學(xué)術(shù)史》則只知黃宗羲兩為陳氏撰墓志銘,據(jù)之為論,固不夠全面*參見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xué)術(shù)史》,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7年,第48~50頁。。但哪一次改寫更為可靠,上石時以哪一稿為底本?都不容簡單做結(jié)論,須待石本墓志銘的出土方能證勘。本文意在引起研究者使用墓志銘時的謹(jǐn)慎,盡量尋找紙本與石本對勘;不得石本,也要盡量參考史書、他人文集甚至筆記類文字,以避免過信貞石或者過信白紙黑字所帶來的偏失。

        責(zé)任編校:劉云

        DOI:10.13796/j.cnki.1001-5019.2016.03.005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019(2016)03-0034-16

        基金項(xiàng)目: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xiàng)目(13BZW031)

        作者簡介:彭國忠,華東師范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上海200062)。

        猜你喜歡
        模式化商品化墓志銘
        透氣感
        墓志銘也可以很幽默
        墓志銘漫話
        文史春秋(2019年12期)2019-04-13 13:49:54
        墓志銘
        詩潮(2018年10期)2018-10-17 06:50:36
        明清時期陜西果樹商品化趨勢及殖民采掠初探
        《我的墓志銘》征文通知
        日本商品化權(quán)的歷史演變與理論探析
        “模式化”報(bào)道背后捉“活魚”——淺析如何從政務(wù)活動中挖掘有價(jià)值的新聞
        新聞傳播(2016年12期)2016-07-10 08:19:50
        玉米高產(chǎn)模式化栽培技術(shù)
        成公綏賦作的模式化與創(chuàng)新性
        小荡货奶真大水真多紧视频| 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永久免费看黄网站性色|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亚洲区亚洲av| 亚洲国产av无码精品|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乱-久| 性夜夜春夜夜爽aa片a| 国产一级r片内射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久久| 欧美国产激情18| 少妇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手机麻豆| 久久久调教亚洲|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 尤物yw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在线视频观看免费视频18|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无码精品网站|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女同| 日本在线观看一二三区|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老子影院午夜精品无码| 免费国产一级片内射老|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麻| 91精品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av精品一区二区蜜芽| 国产91在线免费| 农村国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女| 精品久久综合日本久久综合网|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 国产啪精品视频网站| 久久dvd| 视频一区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av福利院在线观看| 东北妇女肥胖bbwbbwbbw| 国产亚洲欧美精品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特区| 大奶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色播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全| 久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网站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