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秀彬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重教不重學,因而導致“滿堂灌”的弊端。當這種方法被否定后,提倡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時,又出現(xiàn)學生自己放任自流,教師對學生自學中遇到的困難束手無策的弊端。
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呢?原因就是有些教師沒有弄清教與學的關系,沒有掌握教與學的規(guī)律,因此,探索小學語文教與學的規(guī)律,對推進語文課堂素質(zhì)教育,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教與學的關系
教育學原理指出:“教學過程中是以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一組雙邊活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積累起來的各種社會歷史經(jīng)驗?!边@就告訴我們教與學的關系既是相互聯(lián)系的,又是相互矛盾的不同的兩個方面。在教學進程中,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作用發(fā)揮得如何,主要看學生主體作用發(fā)揮得如何,所以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才能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二、教師教什么?如何教?
教師應根據(jù)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聯(lián)系教材內(nèi)容及課后作業(yè)題,確定教學目標,再根據(jù)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與難點,因為每一課課后作業(yè)題和每單元的練習題,都是教學專家為我們精心設計的具有系統(tǒng)性的訓練小學生語文“雙基”的計劃。這是我們確定教學目標的主要依據(jù)。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如何教呢?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就是為了用不著教?!边@就是說,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己能學習,從這個出發(fā)點講,教師教的方法主要應有以下幾種。
1.說明法
出示教學提綱時,教師應簡明扼要地向?qū)W生說明學習要求和學習方法,如初讀課文時,自學提綱出示后,就應向?qū)W生說明讀課文自學生字詞,就是要先把生字拼讀幾遍,讀準字音后,再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然后畫出生字組成的詞語,聯(lián)系課文查工具書理解詞義,如讓學生默讀分段,就應在分段之前向?qū)W生說明各種分段方法,讓學生選擇本課分段方法進行分段,這樣就使學生在不斷實踐中嘗到成功的滋味,變苦學為樂學。
2.示范法
武術師在教徒弟學武術套路時,總是一邊講解一招一式的動作要領,一邊做給徒弟看,然后領著徒弟練習,這就是示范法。這種方法在語文教學上常用,如有位教師在教《桂林山水》這一課時,由于課文第二段與第三段描寫方法大體相同,教者在指導學生讀懂第一段后,就用第二段做示范性講解討論,接著總結學習第二段的學習方法,然后讓學生按照學習第二段的方法自己學習第三段,最后檢查學生的自學效果。這樣做,就能使學生直接感受到學習方法,學會自己讀書。
3.啟示法
啟示就是啟發(fā)提示。在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啟發(fā)提示是教師必不可少的教學方法,當學生對老師提問回答不上或不完整時,教師不要埋怨學生,而應及時啟發(fā)提示,讓學生自己得出正確答案。
4.操作法
操作法是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精心設計操作程序,進行操作訓練的方法。
操作程序的設計從不同角度就有不同設計方法,如對一篇課文來講,一般是按初讀→分段精讀→總結課文→鞏固練習這樣一個程序進行操作,而對每一段的精讀,又可以按出示自學提綱→學生自學→檢查效果這樣的程序進行,總之操作程序的設計,必須遵循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和時間的不可倒退性的原則。
三、學生應學什么?如何學?
教育學原理指出:“學生的學是教師教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教是為了不教,學生是教學目的的最終體現(xiàn)者,是教學效果的體現(xiàn)者,只有學生主動地學習,才是高質(zhì)量的教學?!币虼耍瑢W生的學習,完全要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然而,教師應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體現(xiàn)主體性呢?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上主要應訓練學生以下方面的能力。
一是讀的能力。
不讀不進,不讀不知。要訓練學生語感,只有通過讀書才能形成。初讀課文時,可以讓學生自由讀;分段精讀時可指名讀或默讀;總結課文時可以讓學生齊讀,還可以指導學生表情朗讀,總之,讀要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只有通過讀書才能感悟課文內(nèi)容和作者的表達方法。
二是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發(fā)展學生智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發(fā)展學生智力的關鍵,在語文教學中,要訓練學生思維能力,只有通過討論問題才能進行,有人說現(xiàn)在“滿堂問”代替了“滿堂講”,“滿堂問”固然不好,但也不能不問,為了不占用學生讀書的時間,提問要少而精,要能激活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對于有些課文,可以讓學生自己仿照前一段自學提綱,設計下一段的自學提綱,進行自學,然后匯報自學效果,這樣就能進一步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對發(fā)展學生的思維非常有益。
三是寫的能力。
寫的能力包括:
1.寫字的能力。指導學生寫好字是學好語文的基礎,如果教語文不指導學生寫好字,就如同在石頭上種莊稼,因此,教師必須按上級要求扎實指導學生寫好鋼筆字和毛筆字。
2.寫作能力。
看一個人的語文素質(zhì)如何,最終還是要看他的寫作能力如何,訓練學生寫作能力主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1)要指導學生造好句,要想學生的造句為作文打下基礎,就應指導學生造出有內(nèi)容的句子,比如讓學生用“愛”說一句話,不能滿足說“媽媽很愛我”這類句子,應追問學生:為什么說媽媽愛我呢?學生就會說出“媽媽很愛我,他每天夜里都起來給我蓋被子?!边@類句子。如果后來教師要求學生用《媽媽愛我》為題作文,學生就能把這個造句進一步擴寫,寫成一篇作文。
(2)要指導學生寫好片段,寫片段的形式常見的有:
①教師提供總起句,讓學生把句子寫具體,以訓練學生言之有物。
②教師要求學生用連詞“先……再……然后……”寫一段話,以訓練學生言之有序。
③教師要求學生按整體到部分、由近及遠的順序觀察窗外景色,然后以《窗外一瞥》為題,寫一段話,訓練學生觀察描寫能力。
(3)要指導學生寫好大作文,大作文是學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達能力的具體體現(xiàn),是字、詞、句、篇的綜合訓練,因此必須扎實抓好,要根據(jù)作文題材認真?zhèn)湔n,對重點與難點,要有突破的措施,要通過提問拓寬學生思路,使訓練目標到位。
綜上所述,教師的教就是在向?qū)W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當學生遇到困難時,不是把現(xiàn)成的答案交給學生,而是通過啟示,讓學生說出答案。學生的學就是在教師指導下,按照教師精心設計的學習程序,通過讀、思、議、練等手段進行學習,逐步培養(yǎng)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