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偉
耳鼻咽喉部真菌感染患者的診斷分析
程偉
目的 探討耳鼻咽喉部真菌感染的診斷方法,并就其治療方法進行探索。方法 從142例耳鼻咽喉部真菌感染患者中,運用數(shù)學方法隨機抽選60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調取其臨床資料并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通過鏡檢、病理活檢或真菌學檢驗方法確診。分離并鑒定所有患者的病原菌,并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以及患病程度對患者予以藥物治療、手術治療或兩種治療方法相結合的治療,觀察記錄患者病情變化并總結分析其療效。結果 采集所有研究對象的病變組織及其分泌物并進行真菌培養(yǎng),結果顯示陽性率達100%。白色念珠菌為咽喉部和耳部真菌感染的主要感染菌種,分別占到兩種感染病的40.0%和30.8%,而在鼻部真菌感染患者中,46.8%的患者為煙曲霉菌感染。經過治療,僅1例患者由于就診時間過晚,引發(fā)鼻咽癌而導致病情加重,剩余多數(shù)患者均得到良好療效并治愈出院。1年后隨訪,沒有發(fā)現(xiàn)復發(fā)病例且真菌培養(yǎng)基本均為陰性。結論 采用真菌培養(yǎng)以及病變組織活檢等方法,可以有效的確診耳鼻咽喉部真菌感染。針對患者的患病情況選取不同的治療手段,能夠取得滿意療效。
耳鼻咽喉部;真菌感染;診斷;治療
真菌是一種廣泛存在的微生物。大多數(shù)真菌致病力較弱,僅有部分真菌在特定條件下才能致病,稱之為“條件致病菌”。臨床上,耳鼻咽喉部真菌感染屬于較為少見的疾病,相關報道資料也是相對較少的。而近年來其發(fā)病率呈現(xiàn)上升趨勢,這與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抗生素以及免疫抑制劑的泛用和濫用有著密切關系[1-2]。此外,長期進行放化療的腫瘤患者由于人體正常菌群失調、免疫能力下降而成為了真菌感染易感人群。對此進行了此次研究,回顧分析了以往病例的臨床資料,并對耳鼻咽喉部真菌感染的診治方法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對今后的臨床治療提供依據(jù)。現(xiàn)將研究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從營口市中心醫(yī)院于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共142例耳鼻咽喉部真菌感染患者中抽選60例患者。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25~68歲,平均(50.4±4.2)歲。所有患者均通過病理活檢和真菌培養(yǎng)確診。其中
15例咽喉部真菌感染患者,臨床上表現(xiàn)出咽部不適、吞咽困難、陣發(fā)性或持續(xù)性干咳,咽喉部檢查發(fā)現(xiàn)咽后壁分布有呈點、片狀的白色、灰白色或微黃色的易剝離膜狀物,患病嚴重者有聲嘶甚至失音癥狀;32例鼻部真菌感染患者臨床表現(xiàn)出鼻黏膜壞死,出現(xiàn)流濃涕、涕中帶血等癥狀,鼻腔檢查發(fā)現(xiàn)黏膜充血、中鼻道有息肉或膿液;13例耳部真菌感染患者主要表現(xiàn)出耳聾、耳鳴、耳道瘙癢悶脹等,耳道檢查發(fā)現(xiàn)外耳道潮濕且有淡黃色稀薄液體或碎屑,皮膚潮紅且少量滲血,可看到青綠色或灰褐色絨毛狀真菌菌落。60例患者中有48例在最近5個月內有多次使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使用者有23例,此外18例患者有放療史,21例患者有化療史。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經確診后立刻進行該病誘發(fā)因素的控制,暫停使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調節(jié)放化療劑量和治療周期。對患者進行藥敏試驗并根據(jù)結果進行適當抗生素治療。咽喉部真菌感染:保持口腔衛(wèi)生,結合多貝液含漱對局部進行藥物治療,如制霉菌素溶液等。耳部真菌感染:先清洗患者外耳道,然后將0.4%的氟康唑注射液滴在外耳道上進行藥物治療,同時可外用達克寧、派瑞松等藥物配合治療。鼻部真菌感染:鼻部感染治療原則為手術治療為主,并輔以藥物治療。通過鼻竇開放手術、柯陸氏手術等手術清除病變組織、擴大竇口并改變真菌生存環(huán)境,術后結合藥敏試驗用碳酸氫鈉、大扶康等藥物進行沖洗。
1.3 療效評價標準 痊愈:經復查患者耳鼻咽喉部真菌消失,臨床癥狀消失;有效:經復查患者耳鼻咽喉部真菌明顯減少,臨床癥狀改善;無效:經復查患者耳鼻咽喉部真菌較多,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或加重。
1.4 真菌檢測 根據(jù)患者感染情況取其相應部位分泌物(咽喉部感染患者取咽后膜及其分泌物、鼻部感染患者取病變組織及分泌物、耳部感染患者取外耳道分泌物),進行常規(guī)涂片及真菌培養(yǎng)試驗,并通過顯微鏡進行觀察和菌種鑒定。
2.1 病原菌鑒定結果分析 所有患者樣本培養(yǎng)結果均為陽性,陽性率達100%。白色念珠菌為咽喉部和耳部真菌感染的主要感染菌種,分別占到兩種感染病的40.0%和30.8%,而在鼻部真菌感染患者中,46.8%的患者為煙曲霉菌感染。見表1。
表1 60例患者病原菌鑒定結果(n)
2.2 臨床治療結果分析 除1例患者由于就診時間過晚,引發(fā)鼻咽癌而導致病情加重的鼻部真菌感染患者外,其余患者經過治療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均達到了預期療效。見表2。
表2 耳、鼻、咽喉部真菌感染患者治療結果[n(%)]
真菌學、組織病理學以及影像學作為目前診斷耳鼻咽喉部真菌感染的三種主要方法,其在診斷時能夠相互補充[3]。如影像學中的CT掃描能夠較好的診斷出鼻腔鼻竇鈣化灶以及病變范圍[4],但對于腫瘤以及細菌性疾病就不能起到很好的診斷作用,這時病理學卻能通過染色等方法在微觀上進行鑒別診斷。至于真菌培養(yǎng)則是目前最為可靠且普及的診斷方法。由于真菌的低致病力,真菌感染在臨床是較為少見的。而如今出現(xiàn)患病率上升的原因主要在于:(1)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的濫用;(2)腫瘤患者因放化療而導致過低的免疫力;(3)患有嚴重基礎疾病而導致抵抗力低下。耳鼻咽喉部真菌感染即分別感染在耳部、鼻部、咽喉部的真菌性疾病。由于外耳道容易受損、進水以及積存分泌物等原因,耳部真菌性感染常發(fā)生在外耳處。嚴重的耳部真菌感染會發(fā)展至鼓膜以及鼓室,從而導致中耳炎。臨床癥狀有耳道瘙癢、分泌異常,耳鳴、耳聾、聽力急劇下降甚至徹底失聰。有研究結果表明[5],耳部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念珠菌和曲霉,此次研究結果也顯示白色念珠菌和煙曲霉菌分別是檢出率前兩位,這與以往研究結論相同。鼻部真菌感染的主要部位是鼻腔和鼻竇,這對鼻竇炎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其臨床癥狀有濃涕或血涕,鼻黏膜壞死,情況嚴重者會出現(xiàn)頭痛、視力下降甚至導致昏迷[6]。曲霉是鼻部真菌感染的最主要致病菌,本次研究結果中煙曲霉菌具有最高檢出率,此外還有毛霉以及念珠菌[7]。不良的口腔衛(wèi)生往往是真菌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研究發(fā)現(xiàn),口腔pH較高的人群如嬰兒也是易感染人群。其主要臨床癥狀有口角糜爛、干咳、潰瘍等,感染擴散至喉部則會出現(xiàn)聲嘶、難咽甚至失聲。研究結果表明咽喉部感染與耳部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相同,也為念珠菌和曲霉。
綜上所述,在臨床上我們需要做到及時對疑似感染患者進行確診,然后針對患者不同的病變部位、感染類型以及患者的藥敏檢測結果等,采取不同的綜合治療方法(手術治療、藥物治療、手術結合藥物治療),往往能夠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
[1] 舒暢,吳慶蓮,吳雯,等.氟康唑注射液灌洗法治療真菌性外耳道炎73例[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1,19(9):57.
[2] 范靜平,陳爭明.耳鼻咽喉真菌性疾病[J].中國真菌學雜志,2012, 7(2):65-69.
[3] 趙亮,謝洪,白云波,等.鼻內鏡下治療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35例[J].中國內鏡雜志,2012,18(3):311-314.
[4] 李嘉.上頜竇放線菌混合感染一例[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3,48(4):346-347.
[5] 彭芮,駱文龍.慢性中耳炎患者改良乳突根治術后不干耳的術前因素分析[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3,21(4):372-374.
[6] 熊穎,袁琨.非侵襲性真菌性鼻竇炎的診療方法及療效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5):982-983.
[7] 懷德,王建武,張亞龍,等.咽喉真菌病診治分析[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3,20(6):31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0.029
遼寧 115000 營口市中心醫(yī)院耳鼻咽喉科(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