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山
摘 要:刑事辯護中沉默權具有重大的立法和司法價值。在立法上,它通過確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權利,以保障人權;在司法上,它通過抑制刑事訴訟過程中的刑訊逼供等濫用司法權行為,以確保公平正義。但是基于我國特殊國情的考慮,對于沉默權的設計不能一味的照搬域外的做法,而應當對其進行相應的調(diào)整,從而確立有限的沉默權,以抑制其消極面,并發(fā)揮該項權利所應有的效果,實現(xiàn)法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tǒng)一。
關鍵詞:沉默權;規(guī)范限制
一、沉默權的概念
沉默權刑事訴訟過程中人權保障的重要權利,是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為了有效制約國家司法權利而防止其濫用,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拒絕回答司法人權提問或者保持沉默的權利。沉默權制度首先誕生并勃興于英美法系國家。例如美國刑事訴訟中“miranda rights”(米蘭達權利)是典型的沉默權形態(tài),體現(xiàn)了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保障的特質(zhì)。然而在沉默權誕生之初,其適用范圍是極其有限的,只能在審判階段適用此種規(guī)則。但是隨著刑訊逼供的蔓延,立法者逐漸認識到如果不能將沉默權貫穿于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便不可能全面的實現(xiàn)人權保障之偉大構想。由此,自20世紀50年代起,以英美為代表的國家開始了擴張沉默權之旅,沉默權的適用范圍由原來的審判階段逐漸擴展到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
二、沉默權的法律依據(jù)
從國內(nèi)法層面看,我國《刑事訴訟法》第50條明確規(guī)定了在刑事訴訟的任何階段,都不能強迫行為人作有罪的陳述。這一條文明示的規(guī)定了沉默權,對于沉默權給予了立法上的確證。從法條規(guī)定上看,我國當前的沉默權立法還比較單一,基本上借鑒于域外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但是從立法的發(fā)展來看,總體趨勢是肯定沉默權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但是有關沉默權的具體內(nèi)涵、沉默的范圍等內(nèi)容,需要進一步通過立法、司法解釋的明確以及實踐的探索。
三、沉默權的檢討
1.沉默權的弊病
確立沉默權制度可能會有礙案件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刑事訴訟的最終目的在于發(fā)現(xiàn)案件的真實情況,進而根據(jù)案件的真實情況作出公正判決??墒浅聊瑱嗟拇_立意味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偵查、起訴以及審判階段可以什么也不說,這就可能導致許多有礙于發(fā)現(xiàn)案件真實情況的信息無法得到充分的挖掘,甚至在很多場合由于缺乏犯罪證據(jù)會導致放難以發(fā)現(xiàn)案件事實。而且在刑事訴訟中口供是非常重要的證據(jù),肯定沉默權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否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的作用,不利于查明案件事實。因此,沉默權制度本身就可能是為了保障人權而犧牲案件的公平正義,這是沉默權本身所無法避免的現(xiàn)實。
2.沉默權的優(yōu)點
第一,有利于人權保障的全面實現(xiàn)。人權保障是刑事訴訟的核心價值之一。一方面,刑事訴訟具有使犯罪者受到法律追究,進而懲罰犯罪的功能。刑事訴訟法通過訴訟程序,輔助刑法所規(guī)定的具體懲罰措施的實現(xiàn),對于教育矯正犯罪分子、實現(xiàn)社會穩(wěn)定具有重大的意義。另一方面,刑事訴訟也要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以防止其受到不當?shù)男塘P制裁。刑事訴訟不能使某些非犯罪行為犯罪化,否則刑事訴訟的目的便無法實現(xiàn),其權威性也會受到極大的挑戰(zhàn)。沉默權可以有效的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的人權,從而使刑事訴訟在一個相對公平的環(huán)境下進行,以防止刑事訴權的濫用。
第三,肯定沉默權與立法的精神相吻合。言論自由是一項憲法所賦予的基本權利和自由,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應當非法褫奪。刑事訴訟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顯然也是言論自由的權利主體,因為沒有經(jīng)過依法判決其相應的權利仍然存在。因此,刑事訴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沉默權實際上是其言論自由的具體體現(xiàn),況且從刑事訴訟立法的規(guī)定來看,其并沒有否定事實上也無法否定此項基本權利。肯定沉默權與立法的精神相吻合,也是當代刑訴立法所應當堅持的一項基本權利。
四、沉默權的實現(xiàn)途徑
1.肯定沉默權的立法與司法價值
對于沉默權的確立,首先需要有立法的保障。2012年新刑訴法第50條首次規(guī)定了沉默權,這無疑是立法的一大進步??墒莾H僅如此還遠遠不夠。當前的沉默權內(nèi)容還比較模糊,只通過一個條文加以規(guī)定,難以達到有效的可操作性。更為重要的是,是否剝奪沉默權對于刑事訴訟的影響非常重大,決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可否采用,甚至對案件的最終審理結果會產(chǎn)生實質(zhì)的影響。由此,需要進一步在立法層面上對沉默權的概念、沉默的范圍予以進一步明確。
2.建立完善的沉默權配套制度
首先,需要公開刑事訴訟的過程。在公開的環(huán)境下,刑事訴訟能夠得到有效的監(jiān)督,從而確保沉默權的實現(xiàn)。具體而言,一方面需要減少律師參與刑事訴訟過程的限制,允許律師對訊問、訴訟的過程進行全面的監(jiān)督并提出意見,擴大律師的調(diào)查取證權利。在此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以便于對刑事訴訟過程進行全面的監(jiān)督。另一方面,需要擴張刑事訴訟公開的內(nèi)容,對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筆錄、訊問和審判錄像等進行公開。
其次,要明確對司法工作人員的責任追究機制。對于惡意不告知被害人沉默權或者因疏忽而沒有告知的相關司法工作人員,應當追究其相應的責任。并且對于無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的刑訊逼供類案件,應當確立舉證責任倒置的規(guī)則,由司法工作人員對自己訊問方式的合法性、所獲取內(nèi)容的真實性作出證明,并追究相應行為人的責任,以抑制刑訊逼供現(xiàn)象的蔓延。
參考文獻:
[1]何家弘. 中國式沉默權制度之我見——以“美國式”為參照[J]. 政法論壇,2013,01.
[2]于青平. 沉默權制度和米蘭達規(guī)則的本土化分析[D].山東大學,2013.
[3]何君毅. 論中國沉默權制度的構建[D].復旦大學,2012.
職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6年11期